讀音
【漢字】則 【拼音】zé

【註音】ㄗㄜˊ
漢字演變

部首筆畫
部首:刂部外筆畫:4總筆畫:6
五筆86:MJH五筆98:MJH倉頡:BOLN
筆順編號:253422 四角號碼:72800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219
基本字義
1.規程,製度:規~。總~。原~。細~。
2.效法:~先烈之言行。
3.表示因果關系,就,便:聞過~喜。
4.表示轉折,卻:今~不然。
5.表示肯定判斷,乃,是:此~餘之罪也。
6.用在一、二、三……等數位後,列舉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參加的人數多。
7.與“做”相近(中國宋、元、明代小說、戲劇裏常用):~甚(做什麽)。
8.量詞,指成文的條數:新聞兩~。
詳細字義
〈名〉

1.(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2.同本義 [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註:“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情勢》
3.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4.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 [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引 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古指三百平方裏以下的採邑 [district about 300 square 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裏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6.標準權衡器 [standard weighing device]
王者製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史記》
7.榜樣 [example]。如:以身作則
〈動〉
1.劃分等級 [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2.仿效,效法 [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3.做,作 [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會意字,本義為定出差等而區劃物體(分畫),以刀、貝示意。虛詞與本義無關,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則”可用作連詞、副詞和語氣詞。先秦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主要用法
連詞
連線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折關系。
1.表因果關系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裏,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系
⑴所連線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線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後一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系。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⑶表示所連線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範仲淹·岳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系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片語)構成的復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麽”“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
5.表示並列關系
例: 則桃李冬實。
則桃李夏榮。 (沈括《夢溪筆談》)
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
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于某種範圍。可譯為“僅”“隻”“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二章》)。
名詞
(會意。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曾刻鑄在鼎上,以便讓人遵守。本義:準則,法則)
同本義〖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則,等畫物也。——《說文》
則,法也;則,常也。——《爾雅》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管子·七法》
均守平則。——《周禮·大司馬》
法則以馭其官。——《周禮·太宰》
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周禮·太史》。註:“亦法也。”
有物有則。——《詩·大雅·庶民》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情勢》
又如:則天(以天為法,治理天下);則度(法度);則效(則象。效法)
等級(由則的劃分等級引申而來)〖grade〗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顏師古註引劉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古指三百平方裏以下的採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王莽時以土方五十裏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標準權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製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史記》
榜樣〖example〗。如:以身作則
動詞
劃分等級〖grade〗
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如:則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文言虛詞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②河內凶,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
③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逍遙遊》)
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範仲淹•岳陽樓記》)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麽”“就”“便”。[來源:Zxxk.Com]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國家的憂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裏,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長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④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反而”;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③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陳情表》)
④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論語》六則。
2。準則,法則。 以身作則。
方言集匯
◎ 粵語:zak1
◎ 潮州話:zêg4 (ch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