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統一社會黨黨員克裏 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裏斯蒂娜突然心髒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裏,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裏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臥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隻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統一社會黨下台,德國統一的訊息,假裝柏林牆依舊矗立。于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裏,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盡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裏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 | 亞歷山大 | 丹尼爾·布魯赫 影片的男主角,為了剛剛蘇醒的母親的健康,隱瞞了東德解體的事實,在母親的房間裏營造了一個"小小的東德社會"。 |
![]() | 克裏斯蒂安·克納 | 凱薩琳·薩斯 亞歷山大的母親,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裏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還成為東德的勞動模範。但在1989年克裏斯蒂娜突然心髒病發作,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裏,柏林牆倒了,東西德也統一了。 |
![]() | 拉拉 | 楚潘·哈瑪托娃 亞歷山大的女朋友,醫院的護士 |
![]() | 艾麗安 | 瑪麗亞·西蒙 亞歷山大的姐姐,已經結婚還生了一個小孩,她曾經嘲笑亞歷山大對母親的欺騙做法,但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隻能順應配合。 |
![]() | 羅伯特 | 伯格哈特·克萊斯納 亞歷山大的父親,因為無法忍受東德的政治壓迫,逃亡西德重新生活,在克裏斯蒂安身患心髒病的最後時刻,返回東德看望克裏斯蒂安。 |
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
Summer 78 | Coma | ![]() |
Childhood (1) | Mother | |
From Prison To Hospital | Dishes | |
Watching Lara | Good Bye Lenin | |
First Rendez-Vous | Father And Mother | |
The Decant Session | Finding The Mone | |
Preparations For The Last TV Fake | Father Is Late | |
Lara's Castle | Mother Will Die | |
The Deutsch Mark Is Coming | Mother's Journey | |
I Saw Daddy Today | Letters | 作曲者:揚·提爾森 |
Birthday Preparations | Childhood (2) | 發行日期:2003年02月18日 |
幕後花絮
- 影片中的"可口可樂新聞公告牌"所在的房子,正是1961年比利·懷爾德拍攝《玉女風流》的。
- 在"德國歐化"柏林中大量使用到了CGI技術。雖然大部分影片是在從前的東柏林拍攝的,大部分影片發生的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自從一場大暴動之後開始了歐化。鏡頭中許多西方產品的廣告必須清除,並且還有很多顏色要加亮或者更加灰暗。
- 弗羅裏安·盧卡斯原定出演艾裏克斯。當丹尼爾·布魯赫在為這個角色試鏡之後,導演沃爾夫岡·貝克決定把丹尼斯的角色給盧卡斯。
- 在最初劇本中,角色丹尼斯是一個肥胖的土耳其人。
- 電影中所有的信件都是一位來自德國科隆的一名年輕女士寫成的,她和工作人員一起接受了特別的訓練。
- 在銀行的場景是拍攝于2001年9月11日 。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04年 | 美國金球獎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03年 | 歐洲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全體劇組 |
最佳男演員 | 丹尼爾·布魯赫 | |||
最佳編劇 | 貝恩德·裏希坦伯格 | |||
最佳女演員 | 提名 | 凱薩琳·薩斯 | ||
最佳導演 | 沃爾夫岡·貝克 | |||
2003年 | 德國電影獎 | 最佳電影配樂 | 獲獎 | 揚·提爾森 |
最佳男主角 | 丹尼爾·布魯赫 | |||
最佳男配角 | 弗羅裏安·盧卡斯 | |||
最佳導演 | 沃爾夫岡·貝克 | |||
最佳剪輯 | 彼得·亞當 | |||
最佳製作設計 | 洛薩·奧萊 | |||
傑出故事片 | 全體劇組 |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凱薩琳·薩斯 | ||
最佳女配角 | 瑪麗亞·西蒙 | |||
2002年 | 最佳劇本 | 獲獎 | 沃爾夫岡·貝克、貝恩德·裏希坦伯格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的導演沃爾夫岡·貝克1954年出生于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執導過的電影一共有兩部在柏林電影節獲過獎。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曾獲1997年柏林電影節特別獎。另一部就是獲得2003年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的《再見列寧》。導演表示他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托在了影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牆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攝這部電影的情愫。
配樂製作
影片的配樂由揚·提爾森擔綱製作,從作曲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家。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觀眾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再見列寧》裏,揚·提爾森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影片的情緒:80年代末兩德的那段動蕩歲月 。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阿根廷 Argentina | 2004年6月3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3年5月9日 |
英國 UK | 2003年7月25日 | 丹麥 Denmark | 2003年8月29日 |
加拿大 Canada | 2003年9月7日 | 法國 France | 2003年9月10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03年10月2日 | 香港 Hong Kong | 2003年11月13日 |
巴西 Brazil | 2003年12月25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03年12月26日 |
影片評價
宏大下的平凡
在宏大敘事的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和平凡的生存的狀態,影片將對歷史的反 思和感慨,融于母子情深,以新穎的構思和家庭溫馨的路線征服觀眾,家庭輕喜劇的反襯下,憂傷情懷立現。故事背景還是定在現代對德國影響最大的事件上:柏林牆的倒塌。長久以來,這是德國的電影導演們不能夠回避和棄置的題材,關鍵是派出新意、創意而給觀眾更多的啓示和力量,而導演沃爾夫岡·貝克恰好做到了這一點 。(新浪娛樂評)

電影整體精湛
影片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處理了那種曖昧情感,將諷刺與傷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雖然探討的命題嚴肅沉重,但黑色喜劇風格使其輕松曉暢。雖然影片展現的是歷史,折射的亦是當下德國民眾對政局的不安感。雖然手法夠荒誕夠鬧騰,但又非肥皂劇般無聊。影片從導演、表演到攝影、美工、配樂等各個環節都堪稱一流,尤其是劇本更得到眾口一詞的高度贊揚。(新浪娛樂評)
詩情畫意 清新淡雅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一個動蕩而且令人不安的年代,也有很多反映這個年代社會動蕩的影片。但是這其中的很多影片都將自己的著眼點放在了政治、命運、歷史等宏大的敘事維度下。不過這部政治意味極強的《再見列寧》卻被導演拍攝得詩情畫意、清新淡雅。剝去影片的政治性,影片是一出可人溫馨、主打親情牌的影片;如果加上政治,《再見列寧》則顯得有些滑稽、有些無釐頭,也讓人欲哭無淚--也正是這種拍攝上的舉重若輕,讓這部電影兼具諷刺和幽默,既讓人感懷又擊中要害 。(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