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兔猻的額部較寬,吻部很短,顏面部幾乎直立,近似于猿猴類的臉型。瞳孔為淡綠色,收縮時呈圓形,但上下方有小的裂隙,呈圓紡錘形。耳朵短而圓,兩耳相距較遠,耳背為紅灰色。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釐米,上面有6~8條黑色的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如同氈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頭頂為灰色,具有少數黑色的斑點。頰部有2條細的橫紋。身體的背面為淺紅棕色、棕黃色或銀灰色,背部中線處色澤較深,常具有暗黑色澤,後部還有數條隱暗的黑色細橫紋。

兔猻有幾個特征和其他的貓科動物有所區分。它的腳是短的,臀部較肥重,且毛發也很長、很厚。這使得它看起來特別地矮胖且多毛。它的毛發會隨著季節而改變-冬天時會較灰且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較低,且使其有一副有點像是貓頭鷹的面容。因為它那相對較肥的臉龐,一度被認為是波斯貓品種的祖先。名稱的由來,有說法說突厥語"兔猻"時(站住的意思)它會停下回頭看。
棲息環境
棲息于灌叢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與戈壁,亦能生活在林中、丘陵及山地。在上述生境的岩石縫隙或石洞居住,也可利用大型嚙齒類(如旱獺)的棄洞作窩。棲居高度可達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地。
生活習性
棲息在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于岩石縫裏或利用旱獺的洞穴。巢穴通路彎曲,深度一般在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冬季食物缺乏時白天也出來覓食,或移居村落附近。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長時間地伏臥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

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以野禽、旱獺和各種鼠類為食,卻常膏狼吻。每年早春發情,夏初產崽,北方的兔猻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區的稍晚,繁殖期持續42天,雌性發情期26~42個小時。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頭,最多的一次可產6崽,小兔猻一般在4~5個月後,周身長滿毛茸茸的灰色外套,並開始獨立。屬夜行性動物,但晨昏活動頻繁。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中國(北京,內蒙古,寧夏,青海,陝西,四川,西藏,新疆),印度(查謨 - 克什米爾),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阿爾泰,布裏亞特,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存在不確定性:圖瓦),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
存在不確定性:不丹,尼泊爾。
繁殖方式
每年早春發情,夏初產崽,北方的兔猻繁殖期一般比南方地區的稍晚,繁殖期持續42天,雌性發情期26-42個小時。妊娠期9-10周,一般每胎三、四頭,最多的一次可產6崽,小兔猻一般在4-5個月後,周身長滿毛茸茸的灰色外套,並開始獨立。人工豢養的兔猻壽命可達12年。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兔猻在蒙古的無樹木的大草原和俄羅斯與蒙古和中國交界的山區數量較多。在中國的西藏和西北地區也有健康種群存在。在其分布範圍內尚未進行過種群現狀調查,中國全國的種群數量難予估計;西藏現存數量約有2000-2500隻。
亂捕濫殺是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代中國西部的年收購兔猻毛皮量達10000張。在西藏東部的一些重點分布縣,在1970年代中、後期每縣收購兔猻毛皮500-700張,但到了1980年代僅收購幾十張,可說明其野生種群的數量正在逐年減少。由于兔猻的生活區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其生境的喪失並不是其數目減少的主要原因。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8年——近危(NT)。
列入1988年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定為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