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諸葛亮軍出祁山,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回響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于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于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姜維不得已,投降諸葛亮。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公元229年(建興七年),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征西將軍。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于魏延斷後。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連結羌胡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蔣琬以姜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公元243年(延熙六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涼州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于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朝廷使姜維假節,姜維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製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製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主持北伐
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春,費禕被刺殺身亡。夏,姜維率領數萬人出石營,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軍前來救援,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卻已因軍糧耗盡而退軍。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蜀漢朝廷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圍襄武,殺敗魏將徐質,並將其斬首,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
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維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住狄道城攻打,魏國派征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退軍駐扎鍾題。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春,姜維被遷升為大將軍。姜維整飭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于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反于淮南,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于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于芒水,依山扎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姜維聽聞諸葛誕兵敗身死後,于是引兵回成都,劉禪恢復姜維大將軍的職位。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時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維聽聞鍾會治兵關中,上表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于未然。但黃皓聽信鬼神,告訴劉禪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軍五路伐蜀,等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姜維被鄧艾所牽製,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于是長驅直入,姜維和廖化隻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回應,鍾會久攻不下,于是商議,準備撤還。
以身殉國
而此時鄧艾卻在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開城投降,並敕令姜維投降。姜維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發泄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鍾會投降。

姜維投降鍾會後,知道鍾會有謀反之心,于是勸說鍾會設法殺害魏將,鍾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
軍事成就
漢中防御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遊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遊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于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于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景耀六年,鍾會伐蜀,率領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下。鍾會無耐,寫信給駐守在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 而此時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傅僉戰死。鍾會于是隻留輕軍圍漢城,自率大軍長驅直入。 姜維的軍事布置因為朝廷用人不當而導致失敗(蔣舒本為武興督,因為在職期間沒什麽表現,所以被派往關口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 )。

軼事典故
議謚趙雲
蜀漢景耀三年末,劉禪下令對已故開國功臣進行追謚,先後追封關羽為壯繆侯,張飛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龐統為靖侯。劉禪下詔說:"趙雲當初跟隨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績,多次救我于危難之中,你們商議一下趙雲的謚號。"大將軍姜維等人商議後認為:趙雲當初跟隨先帝南征北戰,戰功顯著;遵行國家的規章製度,應該表彰他的功勞;當陽長坂坡之戰所表現出來的情誼,能夠削金斷石;趙雲忠誠保衛主上,君主念其功勞大加賞賜;趙雲以禮厚待下屬,部下為其效命不計較生死;戰死的將士因為有趙雲這樣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趙雲的恩情都情願以死來報答。按照謚法:溫和、德才兼備、有愛並且有智慧稱為"順",有職業操守,有信譽,處理事情不偏不頗稱為"平",克敵製勝,平定禍亂稱為"平",所以應該追謚趙雲為"順平侯"。

不在當歸
姜維投降諸葛亮的時候,恰逢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率領大軍撤退,而姜維母親尚在冀縣,所以與母親分開。後來姜維母親給姜維寫信,讓姜維回去,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膽大如鬥
劉禪投降鄧艾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投降于鍾會。鍾會問姜維:"你為什麽來遲了?"姜維卻神色嚴正哭著說:"現在來已經是太快了。"鍾會對此非常驚訝, 非常器重姜維,讓姜維繼續統領他原來的軍隊。而姜維卻勸鍾會擁兵造反。鍾會誣陷鄧艾造反,司馬昭派人將鄧艾收押,鍾會進據成都,自稱益州牧。鍾會想讓姜維率領五萬人為先鋒討伐司馬昭,而姜維想先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而後再殺鍾會,復興蜀漢。 但鍾會想要殺魏將的事情敗漏,與姜維一同被殺。魏將士對姜維的計策非常憤怒,姜維死後又剖開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鬥大。
歷史評價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鍾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
郤正:"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製,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郭頒:"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幹寶:"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
左思《三都賦》:"庭扣鍾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恤?"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雲'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于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傅玄:"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姜維欲速立其功,勇而無決也。"
孫盛:"①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于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敵喪守,于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②盛以為古人雲,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油,士眾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于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譏維,又為不當。于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于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維手,殺會復蜀,不為難矣。夫功成理外,然後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謂不然。設使田單之計,邂逅不會,復可謂之愚暗哉!""②郄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雲"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眾人方知也,且于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于魏何損?"
範縝:"比幹之心,七竅列角;伯約之膽,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聖人定分,每絕常區,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萬有。"
胡三省:"①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于股掌之上,迫于時、製于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②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
李贄:"又一孔明。"

黃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後仗我,我所以棲棲不忍去也;今方寸亂矣,吾不能為姜伯約矣。"
王鳴盛:"①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維之于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譏其玩眾黷旅,以致隕斃,壽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蔡東藩:"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于維無尤也。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于維亦無尤也。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于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藝術才能
文學才能
《魏晉文學史》中說姜維在文學上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人物古跡
平襄樓
平襄樓位于四川省蘆山縣城南街姜慶祠內。祠祀三國蜀漢名將平襄侯姜維,民國時期鄉人曾在此舉行"慶壇"活動,故又名姜慶樓。初建于北宋現存建築為明正統十年(1445年)重建。為寺觀型木結構建築,樓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樓面闊五間14.1米,進深四間10米,樓高24米,建築面積202平方米,一樓一底,三重檐歇山頂,樓周圍有回廊,鬥拱碩大,為柱高的四分之一。

姜維城
劍門關右側的懸崖絕壁之巔,有一灌木叢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隻有一面有條窄路可通往大劍山。這塊叢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數萬.是當年姜維居高臨下,把守劍門屯兵的"營房"。當地民眾叫此地為"營盤嘴",又叫"姜維城"。後來歷代兵家鎮守劍門,都在這裏安營扎寨。有城池、戰壕等遺跡。

另,劍門關內右側半山腰有一姜維洞,關外的牛頭山上有一姜維井,關內的營盤嘴有姜維苗,以及姜維墓、姜公橋等等。
故道石刻
相傳為三國時蜀將姜維進兵所開,蜀漢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蠻夷造反夷反,姜維率兵前往討伐。姜維入平康 (今黑水縣境內)沿雜谷河而上,越樸頭山由舊時理番縣入黑水大道馬場溝而入平康。樸頭山姜維故道山崖旁有隋開皇九年會州刺史姜項達重治舊道的《通道記》碑文一通,《通道記》記載自三國姜維開鑿樸頭山堆道以來,因年久道路荒廢,會州刺史派人重治舊道事。

親屬後裔
姜寶誼,唐高祖李淵將領,右武衛大將軍。與宋金剛作戰被俘不屈死,追贈左衛大將軍。
影視形象

播出時間 | 電視連續劇/電影 | 演員 |
1985 | 《諸葛亮》 | 何玉海 |
1994 | 《三國演義》 | 張天舒 樊志起 |
1996 | 《諸葛孔明》 | 王曉東 |
2006 | 《神鬼八陣圖》 | 王全有 |
2010 | 《三國》 | 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