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分布
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主要特點是額和頭頂前部淡灰色,背面大部呈灰褐色,腹面棕白而無雜斑。頭側具穿過眼部的黑色寬頻紋,尾羽呈棕紅色。平時棲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的頂枝上,性格凶猛,舉目張望四周,一見有昆蟲或其他食餌,即急飛直下而抓住它,然後再返回所棲的樹枝上。性貪食。鳴聲粗厲響亮,叫時仰首翹尾,激昂有力。5~7月繁殖,巢呈粗大的杯狀,由草莖、草根、草穗及梗等編成。巢大多建在闊葉樹上,每窩產4~6枚乳白色卵,上面密布有深淺不一的藍灰和黃褐色斑點。
主要以昆蟲為食,如蝽象、蝗蟲、毛蟲、螻蛄等,也吃少量的益蟲如螳螂等。紅尾伯勞分布廣,幾乎遍布全國,在繁殖期所吃的,除極少數益蟲外,其他均為害蟲,對農林有益,應加以保護。
虎紋伯勞
Lanius tigrinus
俗名:粗嘴伯勞、厚嘴伯勞、虎花伯勞、三色虎伯勞。
雄性成鳥:頭頂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額基部、眼先向後,經頭側過眼達于耳區,有寬闊的黑色過眼紋;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內側翅覆羽為傈褐色,各羽具數條黑色鱗狀斑,使整體顯現密集的黑色橫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寬約1.5mm的暗褐色隱橫紋,橫紋之間的間隔約1.5~2mm;外側尾羽具淺淡色端;飛羽暗褐色,各羽外緣染以棕紅,內側飛羽更為顯著,最內側數枚飛羽(三級飛羽)的內、外均染棕紅,並有類似尾羽的暗褐色隱橫紋。下體幾全部為純白色,僅脅部顯有暗灰色澤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鱗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橫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前額基部黑色較小,眼先及過眼黑紋沾褐,頭 頂灰色及背羽的傈褐色均不如雄鳥鮮艷;脅部綴以黑褐色鱗狀橫斑。

幼鳥:頭頂與背羽均為傈褐色,滿布黑褐色橫斑;過眼紋褐色或不顯著;下體的胸、脅部滿布黑褐色鱗斑。
背腰、肩及尾羽均為棕紅色,不同點在于頭頂至上背為純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雜以波狀黑色細橫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橫斑。習性和紅尾伯勞也相似,廣布于平原、山丘、溝谷等樹木茂密地區,但在山區的數量較多。性亦凶猛,不僅捕蟲為食,還會襲擊小鳥和鼠類。
食物中絕大部分是害蟲,如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及各種昆蟲。分布于全國各地。這種伯勞與紅尾伯勞一樣,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所吃昆蟲,除少數為益蟲外,均為農林業害蟲;它雖然也吃一些其他動物,這些動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數量顯然有限,無足輕重,應加以保護。
虎紋伯勞
為林棲鳥類,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較多見于丘陵至低山區,從低山(例如山東省煙台昆帶山的海拔100米處)至中山(例如北京延慶縣山區的海拔900米處),均採到過它的巢。分布雖然較廣泛,但種群密度較低,而且多分布在紅尾伯勞較少的地區,受到後者的排擠。喜棲息在疏林邊緣,帶荊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闊葉樹,是經常選用的巢址。性格凶猛,常停棲在固定場所,尋覓和抓捕獵物。以昆蟲為主食,其中金龜(蟲甲)、步行(蟲甲)、蝗蟲以及膜翅目、鱗翅目昆蟲佔絕大多數。

繁殖期5~7月,滿窩卵4~7枚,以4枚者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紅色,上具淡灰藍及暗褐色斑點,在鈍端較集中。卵重3.0~3.8g,日產1卵。孵卵由雌鳥擔任,孵化期13~15天。雌鳥在孵卵時,雄鳥擔任警戒並常銜蟲飼喂雌鳥。由兩性共同育雛,平均每小時喂雛17~24次。雛鳥留巢期13~15天。破殼雛重約2g,5日齡時睜眼,離巢前體重24.5~26.7g。
棕背伯勞
Lanius schach
是伯勞中體形較大的種類。體長達240毫米左右。主要特征是頭頂到上背部為灰色,向後漸沾棕色;上體其餘部分為紅棕色;兩翅和尾均黑色,下體大部為白色。為我國南方常見的一種伯勞。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與低山一帶,常在田園、果園及樹叢間活動。性凶猛,嘴爪均強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蟲、鳥類及其他動物,甚至能擊殺比它自己還大的鳥,如鷓鴣之類。

平時常棲止于蘆葦梢處,東瞻西望,一見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殺。亦能在空中捕食飛行的昆蟲和小鳥。鳴叫時常昂頭翹尾,激健有力,並能仿效它鳥鳴聲。4~7月間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莖、竹葉、嫩枝、蕨葉及其他雜屑等編成。每窩產5枚黃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濃淡大小各異的灰藍和淡紫灰色斑,並綴以銹紅以至紅褐色細點。
過去一般人都認為棕背伯勞專以其他鳥類為食,因而視為害鳥,
研究的結果證明,它主要還是捕食昆蟲的,如蝗蟲、步形蟲、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實。所殘殺的小鳥在其所吃的食物中佔的比重很低,因而對農林業是很有益的。它遍布我國南部各省,為留鳥。
灰伯勞
Lanius excubitor

為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大型伯勞,體型大小與棕背伯勞近似,通體以灰褐色為主,翅及尾黑色,尾的外側羽毛鮮白色,很容易識別。它不在我國繁殖,但在春、秋季節沿我國北方各省遷徙,並有少數個體在我國越冬。性格凶猛,善捕食鼠類、蜥蜴以及小型鳥類等。
在我國內蒙古、西北及東北北部等地區還常遇到一種在當地築巢繁殖的灰色大型的伯勞,體色雖與灰伯勞相似,但體型更大一些,尤其是具有顯著長的尾羽,這種伯勞叫做楔尾伯勞或長尾灰伯勞(L.sphenocercus)。
其他品種
Lanius bucephalus | |
Lanius collurio | |
Lanius isabellinus | |
Lanius collurioides | |
艾氏伯勞 | Lanius gubernator |
Lanius souzae | |
Lanius vittatus | |
Lanius tephronotus | |
Lanius validirostris | |
Lanius minor | |
Lanius ludovicianus | |
Lanius meridionalis | |
Lanius sphenocercus | |
Lanius excubitoroides | |
Lanius cabanisi | |
肯亞伯勞 | Lanius dorsalis |
Lanius somalicus | |
Lanius mackinnoni | |
Lanius collaris | |
Lanius newtoni | |
林䳭伯勞 | Lanius senator |
Lanius nubicus |
生活習性
伯勞生性凶猛,素有"小猛禽"之稱,通常以昆蟲為食,但也可以捕獲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鳥類。中國潛心研究伯勞的生活習性,已成功人工繁殖。伯勞成為人們喜愛的新鳥種,易于壓口,和換食料,性格剛烈,面板勇猛,深受廣大鳥友喜愛!

形態特征
為中小型雀類,嘴大而強,先端具利鉤和缺刻,嘴須發達。翅短圓。尾長。頭較大,大多數種類均具有寬闊的黑色過眼紋。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
歷史典籍
伯勞在古文中記載很多:
伯勞最開始被稱為"鵙"(讀作"局")也叫做"鴃"(讀作"覺"),見于《詩經·豳風》:七月鳴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著):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形容伯勞的鳴叫聲)。因其獵物曝屍的習性,其叫聲成為不祥之兆。而確認"伯勞"和"鵙"就是同一種鳥類的,是明代李時珍的考證(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綱目》中專門花了很大的篇幅來勘正歷代文人聚訟紛紜的"伯勞"疑案,根據七月鶪鳴、鶪好單棲、其能製蛇的特征,參考《禮記·月令》、《詩經·豳風·七月》、民間傳說、俚言俗語等多方證據,辨證了"伯勞"即《禮記》、《詩經》裏的"鶪"。由于考釋詳盡,言之鑿鑿,遂成千古定評。
成語"勞燕分飛"的出典:"勞"指"伯勞",出自蕭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的《玉台新詠》中《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裏閭。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 伯勞在古代詩歌中通常用來比喻夫妻、情侶親人朋友的別離。但事實上,伯勞和燕子的遷徙方向都是夏北冬南,歌中"東飛伯勞西飛燕"原本隻是表達遷徙的離愁,後人望文生義,才引申為"各奔東西"。
軼事典故
"伯勞"鳥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個重要角色:
《左傳-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啓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說的是上古時代利用五種候鳥的不同遷徙時間來製定歷法。少昊登基之時,恰是鳳鳥飛來之日,因此"鳳鳥氏"成為掌管歷法的總負責人,叫做"歷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後四種是歷正的屬官:"玄鳥"是燕子,春分來,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是伯勞,夏至鳴,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鳥"立春鳴,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啓;"丹鳥"是鷩雉(錦雞),立秋鳴,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閉。
它們的領導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方天神,擁有多項當時最先進的高科技:據宋代羅泌《路史》中的《後紀七》所記,"少昊"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確定星宿的部落,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第一位天文歷法的學者:少昊金天氏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運用天文學知識,來測定天上的星座和確定方位,並以此來記錄氣節,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天"。此外他還是中國原始手工業與原始金屬製造業和金屬製器使用的創始人,故而在其名號金天氏之中有"金"。他還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時代原始古樂的發明人:《帝王世紀》中言:少昊金天氏"作樂曰九淵",作九淵樂曲,歌頌自己的故鄉。
然而這個神通廣大的"少昊金天氏" 為什麽會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方天神?如果他不是世界上天文歷法、金屬製造和音樂的最早發明者,如果這之間有上千年的差距,那麽是否可能中西方文化在上古時代曾有過重大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