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商丘是成湯初當商族諸侯時所居之亳,即其先祖帝嚳所居之亳,也是皇甫謐《括地志》和酈道元《水經註》所說的南亳。清金鄂《湯都考》和陳奐《毛氏傳疏》都說湯為諸侯時居南亳。而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之亳為坐標。商丘以南二十二公裏處的睢陽區高辛鎮為南亳,商丘以北二十五公裏處的亳(今梁園區蒙牆寺)為北亳,在商丘以西大約280公裏處的偃師商城為西亳。除偃師原為西方之夏都所在地外,南亳和北亳都與商丘為一地。
而關于商朝開國之王成湯所建立的亳都的位置,自東周以來,大約有九種不同的說法。在山東,有所謂的曹縣說;在安徽,有所謂的亳州說;在河南,有所謂的商丘說、鄭州說、偃師說、內黃說;在山西,有所謂的垣曲說;在陝西有所謂的杜縣說、商洛說等。據已故的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先生考證,在以上九種亳都說中,除曹縣說與鄭州說外,都沒有漢以前的文獻記載,而曹縣說的文獻記載,實際上記載的是東周宋國的王都,與商朝的王都沒有任何關系。其他七種亳都說,都是漢或是漢以後的記載,有的還有嚴重的問題。例如河南內黃所謂的"古亳城",是因為被明朝人搞錯了,實際上,在內黃隻有"古殷城",根本沒有"古亳城";山西垣曲說中的"亳"字,原來不過是"皋落"之"落"字的訛音;陝西杜縣說中的"湯亳",是一位名叫湯的戎王的都城,而不是指商朝的亳都;陝西商洛中的"商",指的是秦商鞅的封地,與商朝早期的王都也沒有任何關聯。就是河南偃師所謂的西亳,在西漢也隻提到過"下洛之陽",東漢也隻稱做"屍鄉",根本沒有提到亳字。而安徽的亳州,難以得到文獻和考古證實。

經過物理學C14方法測定,鄭州商城始建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根據文獻記載,這個年代應該是商王朝建國的啓始年,鄭州商城無疑是商朝的國都,也是商朝最早的國都,即為商湯在滅夏前後所建立的亳都。
考古發現
鄭州商城始築于商代中期的二裏岡期下層一期,使用到二裏岡期上層二期,總面積達25平方千米,是先周時期僅次于殷墟的龐大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內出土數以萬計的文物,其中最珍貴者如玉戈、玉鏟、玉璋、瑪瑙等玉器,反映了製玉工藝有相當高的水準。在商代墓內還出土有製作精致的象牙觚和象牙梳;還出土460多枚穿孔貝,這是當時使用的貨幣;出土的吹奏樂器棗石塤和陶塤,展示了我國古代音樂源遠流長。
在商城周圍發現有與商城同時的鑄銅、製陶、製骨等作坊遺址4處、銅器窖藏2處及100多座中、小型墓葬。出土的遺物以陶器最多,青銅器、石器、骨器次之,並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紋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而杜嶺銅器窖藏中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釐米,重86.4公斤,已成為鄭州市的象征。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鄭州商代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