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亞洲(英文:Asia)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其絕大部分土地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基本特征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2010年人口達38.7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望。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為亞洲的守護神。
亞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同時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範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自然氣候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征是大陸性氣候明顯,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裏,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裏的大島有6個(加裏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和本州島)。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裏以上的有5條(長江、黃河、湄公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 和黑龍江)。
河流發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
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
森林和草原
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佔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
水力
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 000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海洋漁業
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鮪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漁場、北海道漁場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地理位置
地形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大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裏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平原佔總面積的1/4,計1 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幹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水文
河流和湖泊: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于亞洲中西部幹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裏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鹹水湖;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註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裏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鄂畢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深1620米)、容量最大、最古老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于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裏,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寮國、泰國、高棉和越南。
亞洲國家
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了解一下亞洲的各國:(中國2007.1.1-131 425萬人 2007.4.3-131 719萬人 增加294萬人)
國家名稱 | 首都 | 人口(萬) | 面積(平方公裏) | 簡述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北京 | 約137100 | 9596900 | 開發中國家 |
巴林 | 麥納麥 | 119.5 | 750 | 中東國家 |
韓國 | 首爾 | 5000.4441 | 100210 | 發達國家 |
黎巴嫩 | 貝魯特 | 422.4 | 10452 | 中東國家 |
東帝汶 | 帝力 | 106.6582 | 14874 | 位于東南亞 |
尼泊爾 | 加德滿都 | 2933 | 147181 | 南亞內陸國家 |
泰國 | 曼谷 | 6387 | 513115 |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 |
巴基斯坦 | 伊斯蘭堡 | 19700 | 796095(不含克什米爾) |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布扎比 | 508 | 83600 | |
不丹 | 廷布 | 73.6453 | 3800 | |
阿曼 | 馬斯喀特 | 396 | 309500 | |
亞塞拜然 | 巴庫 | 948 | 8600 | 特殊情況下被列為歐洲國家 |
朝鮮 | 平壤 | 2499.3218 | 120540 | |
菲律賓 | 馬尼拉 | 約10000 | 299700 | |
高棉 | 金邊 | 1480.5358 | 181035 | |
卡達 | 多哈 | 212 | 11437 | |
吉爾吉斯斯坦 | 比什凱克 | 547.4 | 198,500 | |
馬爾地夫 | 馬累 | 39.4999 | 300 | |
馬來西亞 | 吉隆坡 | 2970 | 330000 | |
蒙古 | 烏蘭巴托 | 294 | 1566500 | |
沙烏地阿拉伯 | 利雅得 | 2920 | 2250000 | |
汶萊 | 斯裏巴加灣市 | 39.3 | 5765 | |
寮國 | 萬象 | 650 | 236800 | |
日本 | 東京 | 12730 | 377835 | 發達國家 |
土庫曼 | 阿什哈巴德 | 684 | 491200 | |
哈薩克 | 阿斯塔納 | 1716 | 2724900 | 特殊情況下被列為歐洲國家 |
巴勒斯坦國[1] | 耶路撒冷 | 1100 | 控製面積2500 | |
塔吉克 | 杜尚別 | 798.48 | 143100 | |
喬治亞 | 第比利斯 | 448.38 | 69700 | 特殊情況下被列為歐洲國家 |
科威特 | 科威特城 | 382 | 17820 | |
敘利亞 | 大馬士革 | 2240 | 185180 | |
印度 | 新德裏 | 121000 | 2980000 | 與巴基斯坦爭搶克什米爾 |
印度尼西亞 | 雅加達 | 24850.87 | 1919440 | |
亞美尼亞 | 埃裏溫 | 354.07 | 29800 | |
阿富汗 | 喀布爾 | 3041.9928 | 652300 | |
烏茲別克 | 塔什幹 | 3007.5 | 447400 | |
斯裏蘭卡 | 科倫坡 | 2033 | 65,610 | |
伊拉克 | 巴格達 | 3185.8481 | 441839 | |
越南 | 河內 | 8878 | 329556 | |
伊朗 | 德黑蘭 | 7514.9669 | 1648195 | |
葉門 | 薩納 | 2,477 | 527970 | |
約旦 | 安耳蟎 | 638.9 | 89342 | |
緬甸 | 內比都[3] | 6028 | 676581 | |
孟加拉國 | 達卡 | 16330 | 147570 | |
新加坡 | 新加坡城 | 540 | 714.3 | |
以色列[2] | 特拉維夫 | 813.2 | 14900 | |
土耳其 | 安卡拉 | 7613.4783 | 783562 | 歐盟候選國 |
備註:以上資料年份可能差異均為2011或2013資料顯示,讀者諒解。 |
註:[1] 根據聯合國關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的阿拉伯國面積為1.15萬多平方千米,後被以色列佔領,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但未確定疆界。
[2]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與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千米。
[3] 緬甸于2005年底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旅遊景區
東亞
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苧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谷佔世界稻谷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
東南亞
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億左右。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 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鳳梨、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其中的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南亞
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裏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幹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幹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幹高原及斯裏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裏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幹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佔重要地位。
西亞
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 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億多。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幹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佔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
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隻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東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 候幹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 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北亞
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 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中心
亞洲最中心的點,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位于烏魯木齊市南郊烏魯木齊縣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村境內。地理座標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
地理集錦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或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于湖水含鹽量過大,湖水中除細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包括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馬六甲海峽——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石油運輸路線,被稱為”十字路口”。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藏東南的雅魯藏布江下遊拐彎處的大峽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峽谷。平均深度超過5000米,最深處6009米,峽谷全長504.6千米。

京杭大運河——古代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長度約1800千米。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東經87°19’52”、北緯 43°40’37”。
孟加拉灣——世界第一大海灣,面積217萬平方公裏。
青海湖——中國最大的湖泊
旅遊指南
交通
亞洲的國家和大城市都有國際機場,交通都比較便利。同時,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都開通了直飛亞洲各國的航班。
亞洲主要的國際機場有:
新加坡樟宜機場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聯系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航線通達54個國家(地區)、127個城市。從中國的北京、廣州、廈門、上海、深圳、成都、汕頭、合肥(等城市都可直航新加坡。到世界上幾乎任何地區都可以從此出發。
泰國新曼谷國際機場
是曼谷主要的民用機場,也是東南亞地區乃至亞洲重要的航空樞紐。
韓國仁川國際機場
仁川國際機場是大韓航空及韓亞航空的主要樞紐。是韓國最大的民用機場。除中國的航線,其他國際航線包括:日本航線飛往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北美洲航線飛往洛杉礬、紐約、多倫多、溫哥華和檀香山;東南亞和太平洋航線飛往台北、香港、馬尼拉、曼谷、新加坡;中東航線飛往吉達、巴林和的黎波裏;歐洲航線飛往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莫斯科和羅馬。

日本東京國際機場
位于日本東京都大田區的機場,因座落于羽田地區而通稱為羽田機場(日本語:羽田空港/はねだくうこう Haneda Kūkō),為東京兩座聯外機場之一,以營運國內航線為主。旅客流量亦屬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亞洲的陸運和水運也十分發達,中國旅客可以選擇火車或者輪船出行。
美食
亞洲美食以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地的美食為主,都十分具有當地特色,滿足味蕾的不同需求。在亞洲各國,除了能品嘗到當地的美食,也可以找到一些中國餐館。
各地特色:
1.越南菜酸辣甘甜,不油不膩,青菜水果種類繁多,清新爽口。
2.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致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3.新加坡和泰國都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因此在能嘗食到各地各族風味的美食佳餚,小食糕點。
4.泡菜、拌飯是韓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
5.印度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烹飪中有許多肉、谷物和面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飯、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飯、家常餅、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幹青酸辣泡菜和香菜葉。
6.菲律賓以風味濃鬱的海鮮最為出名。餐廳中常常有樂隊演奏和民族舞蹈表演。菲律賓鄉土名菜喜歡用醋和大量的大蒜等辛辣調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烤乳豬,西尼根湯,阿多波,拉普拉普魚等。
7.馬爾地夫是穆斯林國家,禁食豬肉。但是這裏是海島國家,盛產魚蝦蟹。最常見的菜是咖喱,是從鄰國印度、斯裏蘭卡傳入的。
歷史文化
宗教
亞洲是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此外還有印度教及錫克教、道教、儒教等亞洲宗教。
【1】道教是發源于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濟世人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系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葯,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借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2)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形成于南亞次大陸北部的印度和尼泊爾毗鄰處。創立者為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486年),屬釋迦族,後被稱為釋迦牟尼。
(3)伊斯蘭教起源于亞洲阿拉伯半島,于公元7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創立,為一神教。麥地那和麥加是伊斯蘭教聖地,《古蘭經》為最高經典。
(4)基督教起源于西亞巴勒斯坦的伯利恆。創始人是猶太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公元元年12月25日?生于伯利恆)。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地,《聖經》為最高經典。
亞洲歷史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國、印度和古巴比倫都位于亞洲大陸。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準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印度人發現“0”、發明阿拉伯數位,等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民族都發源于中亞的草原地帶,在民族大遷徙時代,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民族。
在上古時代,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波斯帝國都發展成為強大的帝國,波斯一直在和歐洲的希臘爭雄,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帝國擊敗,希臘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次大陸,最終留下部分軍隊建立了亞美尼亞國家。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周圍民族開始了解秦帝國。
當西方羅馬帝國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中東古巴比倫河谷地,東方和西方開始有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由中國長安經過西域和中東,遠達羅馬。在漢朝北方的匈奴人被漢朝擊敗後,漸向西方遷徙,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
中古時代,在亞洲西南部興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席卷南歐、西亞中亞和北非。東方強大的唐朝中國疆域也擴張到了中亞,朝鮮、日本都在逐漸成為統一的民族。
蒙古民族的興起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響,征服了歐亞廣大的地域,但也促使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溝通,絲綢之路更為暢通。
自1453年拜佔庭帝國被回教民族滅亡後,回教國家奧斯曼帝國雄據了中東、小亞細亞及北非地區四百多年,某程度上,奧斯曼帝國阻隔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東亞地區自從中國明朝開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固步自封,令到文化和科學發展落後,國家禁止國民與外國人交流情況常見。例如日本實施鎖國政策,清朝初期的海禁。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者透過航海路線,發掘亞洲大陸的資源,而亞洲地區的積弱,成為列強爭奪的領域,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亞洲北方西伯利亞的荒蕪地區,隨著蒙古帝國的勢力瓦解,歐洲俄羅斯民族建立的沙皇俄國逐漸循陸路開發。雄據亞洲北方大片土地。
19世紀末期,日本隨著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國勢日盛,成為當時唯一以“列強”身份在國際社會舞台具有地位的亞洲國家。自多次對周邊國家如清朝、沙俄發動的戰爭勝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以戰勝國身份托管戰敗國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勢力範圍遍達西太平洋。亦令其進一步征服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漸大,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軍國主義的薰染下,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亦自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開始,在亞洲地區揭開戰幔。日本終在1945年被美國于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核子彈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亞洲民族主義抬頭,各個民族國家才開始紛紛爭取獨立。與此同時,西方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蔓廷至亞洲大陸,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拿到了中華民國在大陸地區的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北。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亞洲推動共產主義。東亞地區先後建立多個社會主義政權,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寮國等。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韓戰和越戰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爆發的主要戰爭。
西亞和中東地區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紛紛爭取獨立。最著名的是以“聖雄”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革命運動,最終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獨立。而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帶來牽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嚴重沖突。以色列雖然在1947年獲許在猶太人地區建國,但由于包括“聖城”耶路撒冷被劃入以色列,令周邊回教國家不滿,猶太人和回教徒不和,導致以色列與周邊的回教國家沖突日增,在以色列和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等對抗的三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佔領大片巴勒坦地區,並在該區設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葯庫”的中東地區,地區戰爭不斷,包括在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對火的兩伊戰爭,和1991年和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和針對美國聲稱的頭號恐怖份子領袖拉登而在2002年發動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團的“攻擊阿富汗戰爭”。
政治經濟
區域合作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現在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目前世界熱點地區。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現在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高棉、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裏,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紐幾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製,並確定于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啓動水果蔬菜零關稅機製。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系出現緩和跡象。
海灣國家也有一個設立區域合作的組織,而這個組織是海灣國家貨幣聯盟,海灣國家貨幣聯盟有6成員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卡達和阿曼。海灣國家貨幣聯盟解定于2010年發行統一貨幣。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製,目前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組織在2001年6月成立,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開始運作的上海五國會晤機製。發展至今,現時有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後期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中亞地區和中﹑俄之間的聯系,發展成員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環保等範疇的合作,促進區內和平。
東亞共同體為模仿二戰後歐洲成立的歐共體(現為歐盟)所成立的東亞區聯盟。
熱點地區
目前絕大部分國際關註的熱點也在亞洲: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美國推翻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造成伊拉克經濟迅速改變。至2004年底,政治尚未安定。
美國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
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在中亞地區的存在。
高棉和泰國因柏威夏寺的歸屬問題引發的爭議。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民族沖突。
伊朗核問題 。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的沖突和對峙。
尼泊爾政府和尼泊爾共產黨反政府遊擊隊的武裝沖突。
朝鮮半島南北方的對峙和朝核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因為東海和釣魚島而引起的一系列爭端。
日本和韓國因為(獨島,日稱竹島)主權引起的爭議。
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環南中國海諸國皆聲稱在南沙群島有全部或部份主權。
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台灣問題而引起的政治和軍事對峙。
亞洲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等外高加索諸國的民族問題。
泰國南部由穆斯林遊擊隊帶來的威脅。
印度尼西亞內亞齊省和安汶地區要求獨立。
菲律賓南部穆斯林遊擊隊。
斯裏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遊擊隊。
伊朗什葉派政權同伊斯蘭遜尼派沙烏地阿拉伯國以及美國的對立
緬甸、寮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毒品生產和貿易
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兩個國家的內部動亂
經濟
在古代,亞洲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整個世界主要強國-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都位于亞洲。亞洲的農牧業可以維系世界大部分人口的生計。歐洲的最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主要糧食產地也位于亞洲。18世紀工業革命後,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帝國主義政策將世界其他地方都作為殖民擴張和掠奪的目標,亞洲(除日本外)、美洲、非洲和澳洲都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除了澳洲和北美由于當地原住民幾乎全被消滅,成為歐洲人的天下。其他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逐漸獨立,經濟也處于十分落後的局面。但在20世紀後半葉,亞洲是這些原殖民地中最先崛起的地方。日本首先躋身于世界列強之中,然後是亞洲“四小龍”的起飛(指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現在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世界註目的地方。
亞洲資源豐富,主要產油國家都位于亞洲,包括海灣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科威特、葉門和伊朗,此外印度尼西亞、中國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也是主要出產石油的地區。中國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世界上煤的蘊藏量最高的地區。東南亞是世界硬質木材的主要供應地,也是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世界鑽石產區除了南非以外,就隻有印度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是重要的產區。亞洲還包括幾乎所有具有經濟價值的礦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