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背景
亞洲經濟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成長潛力的地區,擁有全球六成人口。但因建設資金有限,一些國家鐵路、公路、橋梁、港口、機場和通訊等基礎建設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2013年10月2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雅加達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舉行會談時表示,為促進在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願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在地區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同域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蘇西洛對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出了積極回應。同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訪東南亞時,緊接著再向東南亞國家提出籌建亞投行的倡議。
中國提出的籌建亞投行的倡議得到廣泛支持,許多國家反響積極。2014年年初以來,中方牽頭與亞洲域內、域外國家進行了廣泛溝通。經過多輪多邊磋商,各域內意向創始成員國就備忘錄達成了共識。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設在北京,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將同域外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建立過程
簽約儀式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標志著這一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區域新多邊開發機構的籌建工作將進入新階段。

印度是唯一一個在人民大會堂參與簽字的大型經濟體。其他參與國還包括蒙古國、烏茲別克、哈薩克、斯裏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阿曼、科威特、卡達以及除印尼之外的東盟所有成員國。
根據《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中國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中國出資50%,為最大股東。各意向創始成員同意將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的經濟權重作為各國股份分配的基礎。2015年試運營的一期實繳資本金為初始認繳目標的10%,即5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資25億美元。
2015年3月31日是亞投行接收新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的截止日期。3月31日之前未能申請加入的國家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按照工作計畫,各方將于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式,正式成立亞投行。
第一次協商會議
2014年11月28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次談判代表會議在雲南昆明舉行。會議由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主持,22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的首席談判代表出席會議。亞投行籌建臨時多邊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出席會議。

會議著重討論了亞投行首席談判代表會議的議事規則和工作計畫、亞投行籌建臨時多邊秘書處的組建方案、工作程式等事項,並為正式啓動亞投行章程談判做準備。 22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商定了接納新意向創始成員國的程式和規則。
第二次談判會議
2015年1月15日至16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二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印度孟買舉行。
會議對臨時多邊秘書處首席律師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亞投行臨時多邊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向會議報告了秘書處建設及亞投行籌建進展情況。
會議決定有意願作為創始成員加入的國家需在2015年3月31日前正式提出申請,經現有意向創始成員國同意,即可參與亞投行籌建進程。
各方計畫在數輪磋商後,于2015年年中商定亞投行章程終稿並簽署。在完成各國審批程式後,亞投行有望在2015年底之前正式成立並投入運行。
第三次談判會議
2015年3月30日至31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三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哈薩克阿拉木圖舉行。會議由籌建亞投行談判代表會議常設主席、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和會議聯合主席、哈薩克國民經濟部部長艾博拉特·杜薩耶夫共同主持,29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談判代表和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出席會議。香港特別行政區派員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會議。
會議就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了深入和富有成效的討論。金立群向會議報告了亞投行籌建工作進展情況。會前,多邊臨時秘書處舉行了研討會,就治理結構、環境和社會架構、採購政策等問題向各方做了專題匯報。
根據亞投行籌建工作計畫,各方計畫于2015年年中商定亞投行章程終稿並簽署,之後經成員國批準生效,年底前正式成立亞投行。
確定選址
2015年3月23日,有媒體報道稱已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的印度尼西亞希望亞投行的總部,落戶自家首都—雅加達。3月25日,印尼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糾正道,是希望亞投行的東南亞“區域代表處”設在印尼。
2015年3月,亞投行總部的選址已確定北京西城區金融街,位于全國政協禮堂附近。
正式成立
財政部長樓繼偉2015年2月25日宣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正式生效,亞投行宣告成立,標志著全球迎來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進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截至25日已有1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批準亞投行協定並提交批準書,股份總和佔比達到50.1%。
截至2015年2月25日,包括緬甸、新加坡、汶萊、澳大利亞、中國、蒙古、英國等在內的1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已批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並提交批準書,達到《協定》所規定的生效條件。此外,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將于2016年1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
閉門會議
2015年5月20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創始成員國開始在新加坡舉行為期三天的閉門會議,57國財政部代表將圍繞亞投行出資比例、投票權與理事席位進行最後的博弈。
2016年6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屆理事會年會在北京舉行。距離開業已有半年時間,在年會上亞投行交出了自己的首份“成績單”。
奠基儀式
2016年9月23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奠基儀式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舉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出席奠基儀式並共同為奠基石培土。
成員發展

2014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孟加拉國、汶萊、高棉、印度、哈薩克、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蒙古國、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達、新加坡、斯裏蘭卡、泰國、烏茲別克和越南等21國在北京正式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
2014年11月25日,印度尼西亞在雅加達簽署備忘錄,成為亞投行第22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4年12月31日,馬爾地夫正式成為亞投行第23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1月4日,紐西蘭正式成為亞投行第24個意向創始成員國,成為首個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國家”。
2015年1月13日,塔吉克成為亞投行第26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2月7日,約旦成為亞投行第2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3月12日,英國正式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國家,也是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
2015年3月17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宣布將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18日,盧森堡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0日,瑞士、阿聯酋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4日,香港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出加入中國牽頭的亞投行,但具體安排包括加入的身份及出資等問題仍有待商討。港媒稱香港已申請加入亞投行身份及出資待商討。
2015年3月26日,土耳其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7日,韓國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7日,盧森堡正式成為亞投行第28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3月27日,奧地利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7日,西班牙副首相薩恩斯·德桑塔瑪利亞在部長會議後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西班牙已向中方提交了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申請函,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8日,英國和瑞士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0個。
2015年3月28日,荷蘭、巴西、喬治亞和丹麥正式宣布申請以意向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29日,澳大利亞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30日,埃及、芬蘭、俄羅斯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非洲國家。
2015年3月30日,馬英九召開國安會議,決定申請加入亞投行。會議決定將由財政部擬定台灣的參與意向書,經行政院核定後,由陸委會請大陸國台辦提交亞投行籌備秘書處。
2015年3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特區政府已提交加入亞投行的意向書,副局長劉怡翔正在以中國代表團成員的身份,參與相關會議以了解亞投行籌備情況,相信當籌備工作完成後,便可確定香港是否以某種形式參與亞投行。
2015年3月31日,挪威外交部發布聲明稱,該國希望以意向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2015年3月31日,台灣執行同時向亞投行籌備處與大陸國台辦遞交意向書。
2015年3月31日,吉爾吉斯斯坦、瑞典、冰島、葡萄牙、亞塞拜然正式宣布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31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代行財長的身份正式簽署了申請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投行的申請。
2015年4月1日,德國正式成為亞投行第3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4月1日,波蘭財政部副部長拉齊維爾(Artur Radziwill)表示,波蘭願意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
2015年4月2日,義大利、法國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3個。
2015年4月3日,伊朗、阿聯酋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5個。
2015年4月9日,馬爾他、吉爾吉斯斯坦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7個。
2015年4月10日,土耳其正式成為亞投行第38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4月11日,西班牙、韓國、奧地利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41個。
2015年4月12日,荷蘭、巴西、芬蘭、喬治亞、丹麥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46個。
2015年4月13日,台灣未能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
2015年4月13日,澳大利亞正式成為亞投行第4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2015年4月14日,埃及、挪威、俄羅斯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50個。
2015年4月15日,瑞典、以色列、南非、亞塞拜然、冰島、葡萄牙、波蘭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57個。
2015年11月12日,紐西蘭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紐西蘭是第一個加入亞投行談判的西方發達國家。根據協定,紐西蘭將向亞投行註資1.25億紐西蘭元(約合8200萬美元)。
2015年12月30日,菲律賓政府宣布,菲將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並分期出資1.96億美元。
2016年8月31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加拿大財政部長摩爾諾(Bill Morneau)宣布,加拿大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
2016年10月20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的成員增至80個國家以上。這已超過擁有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成員、由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
成員介紹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已佔四席:中國、英國、法國、俄羅斯。

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
G20國家中已佔14席:中國、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澳大利亞、土耳其、韓國、巴西、俄羅斯、南非。
西方七國集團已佔五席: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
按大洲分,亞洲34國,歐洲18國,大洋洲2國,南美洲1國,北美洲1國,非洲2國,總計57國。57個國家已全部成為正式的意向創始成員國。
(截至2016年8月31日)
成員列表
亞投行成員列表(截至2015年4月15日) | |||||
---|---|---|---|---|---|
大洲 | 國家/地區 | 申請加入時間 | 正式加入時間 | 是否正式意向創始會員國 | 備註 |
亞洲 | 孟加拉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汶萊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高棉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中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G20 | |
印度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G20 | |
印度尼西亞 | 2014年11月25日 | 2014年11月25日 | 是 | G20 | |
約旦 | 2015年2月7日 | 是 | |||
哈薩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科威特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寮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馬來西亞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馬爾地夫 | 2014年12月31日 | 是 | |||
蒙古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緬甸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尼泊爾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阿曼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巴基斯坦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菲律賓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卡達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沙烏地阿拉伯 | 2015年1月13日 | 是 | G20 | ||
新加坡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韓國 | 2015年3月26日 | 2015年4月11日 | 是 | G20 | |
斯裏蘭卡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塔吉克 | 2015年1月13日 | 是 | |||
泰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土耳其 | 2015年3月26日 | 2015年4月10日 | 是 | G20 | |
烏茲別克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越南 | 2014年10月24日 | 2014年10月24日 | 是 | ||
吉爾吉斯斯坦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9日 | 是 | ||
以色列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喬治亞 | 2015年3月28日 | 2015年4月12日 | 是 | ||
阿聯酋 | 2015年3月20日 | 2015年4月3日 | 是 | ||
亞塞拜然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伊朗 | 不晚于2015年3月21日 | 2015年4月3日 | 是 | ||
歐洲 | 奧地利 | 2015年3月27日 | 2015年4月11日 | 是 | |
丹麥 | 2015年3月28日 | 2015年4月12日 | 是 | ||
法國 | 2015年3月17日 | 2015年4月2日 | 是 |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G20 | |
德國 | 2015年3月17日 | 2015年4月1日 | 是 | G20 | |
義大利 | 2015年3月17日 | 2015年4月2日 | 是 | G20 | |
盧森堡 | 2015年3月18日 | 2015年3月27日 | 是 | ||
荷蘭 | 2015年3月28日 | 2015年4月12日 | 是 | ||
西班牙 | 2015年3月27日 | 2015年4月11日 | 是 | ||
瑞士 | 2015年3月20日 | 2015年3月28日 | 是 | ||
英國 | 2015年3月12日 | 2015年3月28日 | 是 |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G20 | |
瑞典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芬蘭 | 2015年3月30日 | 2015年4月12日 | 是 | ||
挪威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4日 | 是 | ||
冰島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俄羅斯 | 2015年3月30日 | 2015年4月14日 | 是 |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G20 | |
葡萄牙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波蘭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
馬爾他 | 2015年4月9日 | 是 | |||
大洋洲 | 紐西蘭 | 2014年11月28日 | 2015年1月4日 | 是 | |
澳大利亞 | 2015年3月29日 | 2015年4月13日 | 是 | G20 | |
南美洲 | 巴西 | 2015年3月28日 | 2015年4月12日 | 是 | G20 |
非洲 | 埃及 | 2015年3月30日 | 2015年4月14日 | 是 | |
南非 | 2015年3月31日 | 2015年4月15日 | 是 |
投資方向
作為由中國提出建立的區域性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主要業務是援助亞太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面投入運營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運用一系列支持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以振興包括交通、能源、電信、農業和城市發展在內的各個行業投資。
亞投行雖然辦公樓還未建成,但第一個項目已經有了著落。亞投行成立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投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其中一項就是從北京到巴格達的鐵路建設。
治理結構
亞投行亞投行將採用股份製銀行的治理模 ,組織架構由理事會、董事會和銀行總部組成。其中,由所有成員國代表組成的理事會是其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董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的總裁主持,負責對日常事務的管理決策;銀行總部下設銀行各主要職能部門,包括綜合業務部、風險管理部等,分別負責亞投行日常業務的開展。運行後的亞投行將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包括三層:理事會、董事會和管理層。理事會為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並可根據亞投行章程授權董事會和管理層一定的權力。在運行初期,亞投行設非常駐董事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就重大政策進行決策。亞投行還將設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製以落實管理層的責任,並根據公開、包容、透明和擇優的程式選聘行長和高層管理人員。
理事會為銀行的最高權力機構,並可根據亞投行章程授權董事會和管理層一定的權力。在運行初期,亞投行設非常駐董事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就重大政策進行決策。
亞投行業務定位為準商業性。初期亞投行將主要向主權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主權貸款。針對不能提供主權額度擔保的項目,引入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亞投行也會通過成立一些專門的基金進行投融資進而保證資金規模。亞投行也將考慮設立信托基金,通過亞投行和所在國政府出資,與私營部門合理分擔風險和回報,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以及私營部門等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代表,在北京出席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標志著成立亞投行及其日後運營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邁出了籌建最關鍵的一步。
亞投行協定詳細規定了亞投行的宗旨、成員資格、股本及投票權、業務運營、治理結構、決策機製等核心要素,為亞投行正式成立並及早投入運作奠定了堅實法律基礎。
亞投行法定股本為1000億美元,域內成員和域外成員的出資比例為75∶25,域內外成員認繳股本參照GDP比重進行分配,並尊重各國的認繳意願。
按照協定規定的原則計算,中國以297.804億美元的認繳股本和26.06%的投票權,居現階段亞投行第一大股東和投票權佔比最高的國家。印度、俄羅斯分列第二、三大股東。
2015年11月4日閉幕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標志著這一關系亞投行能否順利開張的法律協定已獲我國立法機構批準,向最終生效邁出關鍵一步。
運行機製
籌建階段工作機製
亞投行籌建工作確立了以各國財政部參與的談判代表會議為章程談判主渠道、亞投行籌建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處)為技術支撐機構的工作機製。中方作為亞投行發起方和東道國擔任談判代表會議的常設主席,承辦會議的成員國擔任當次會議的聯合主席。秘書處從專業角度為章程談判提供技術支持,金立群為秘書長。
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擁有在籌建階段討論亞投行章程的權利,並參與到亞投行的籌建進程。2015年3月31日是《籌建亞投行備忘錄》規定的接收新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的截止日期,之後需要兩周時間征求各意向創始成員國的意見。意向創始成員國數量已于4月15日確定為57個。3月31日之前未能申請加入的國家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治理結構與政策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作為一家新成立的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在治理結構、環境和社會保障政策方面將充分借鏡現有多邊開發銀行通行的經驗與好的做法,同時也要避免其走過的彎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運營效率,更好地為成員國服務。
亞投行將設立理事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三層管理架構,並將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確保決策的高效、公開和透明。目前各方正在認真研究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治理模式和經驗,並廣泛聽取包括非成員國和其他多邊開發銀行在內的有關方面意見,在此基礎上對如何設計亞投行的治理模式進行深入討論。
亞投行將根據公開、透明、擇優的原則選聘行長和高層管理人員。根據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通行做法,亞投行將在正式成立後召開部長級理事會任命首任行長。關于是否在其他國家設立區域中心等問題,各方將根據未來亞投行業務開展情況協商確定。
投票權
根據現有章程,亞投行作為“多邊開發銀行”治理最核心問題的投票權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亞洲區域內國家和地區所佔有的75%,另一部分是區域外非亞洲國家和地區佔有的25%。亞洲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投票權將通過GDP、人口等一系列指標來決定。這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根據出資佔股比例決定投票權截然不同。
出資額
根據現有章程,《籌建亞投行備忘錄》已經明確了各項參數的上下限: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並且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也做出了“在初創階段中國的出資額可最高達50%”的保證。而據日本媒體的推算,中國的出資額約為35%~40%,即使日本加入亞投行亦不會低于30%。
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系
亞投行是國際發展領域的新成員、新伙伴,在亞洲基礎設施融資需求巨大的情況下,由于定位和業務重點不同,亞投行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是互補而非競爭關系。亞投行側重于基礎設施建設,而現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銀行則強調以減貧為主要宗旨。從歷史經驗看,包括亞洲開發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在內的區域性多邊開發銀行的設立,不僅沒有削弱世界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的影響力,而且增強了多邊開發性金融的整體力量,更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在亞投行籌建以及未來運作過程中,中國都將積極推動亞投行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知識共享、能力建設、人員交流、項目融資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提高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水準,促進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重要股東國,中國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促進全球減貧和發展事業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亞投行將致力于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其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亞投行成員國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方也非常歡迎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相關項目。
籌建亞投行倡議提出以來,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和亞行行長中尾武彥分別在多個場合表態積極支持籌建亞投行,表示將與亞投行開展合作。世行、亞行等多邊開發銀行已與亞投行籌建多邊臨時秘書處建立了工作聯系,在許多方面給予了支持。作為亞投行發起國和世行、亞行重要股東國,在亞投行籌建以及未來運作過程中,中國都將積極推動亞投行與世行、亞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知識共享、能力建設、人員交流、項目融資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提高在地區基礎設施融資水準,促進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創立意義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不僅將夯實經濟成長動力引擎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將提高亞洲資本的利用效率及對區域發展的貢獻水準。基礎設施投資是經濟成長的基礎,在各類商業投資中潛力巨大,成長帶動力強。
“研究如何將亞洲的高儲蓄變成高投資”將是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任務之一。

中國提倡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一方面能繼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進一步改革,另一方面也是補充當前亞洲開發銀行(ADB)在亞太地區的投融資與國際援助職能。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建立,將彌補亞洲開發中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存在的巨大缺口,減少亞洲區內資金外流,投資于亞洲的“活力與成長”。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是繼提出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NDB)、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之後,中國嘗試入主國際金融體系的又一舉措#。這也體現出中國嘗試在外交戰略中發揮資本在國際金融中的力量。更值得期待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可能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製度保障,方便人民幣“出海”。
2014年4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參加博鰲論壇時透露,在亞投行的機製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將推動建立一個投資基礎設施的信托基金,充分接納社會資本。樓繼偉表示,投資基礎設施在當前經濟較低迷的情況下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美國現在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2兆美元,歐洲和亞洲也差不多。”他認為,推動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動員能力,因此,“我們正在籌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目前已建立機製並且召開了兩次會議”。
行政領導
首任行長
曾擔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的金立群,成為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投行的第一任行長。

副行長
2016年2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公布了五位副行長的人選及分工,他們分別來自英國、韓國、印度、德國、印度尼西亞五個國家。
其中,英國的丹尼·亞歷山大爵士(Danny Alexander)任董事會秘書;來自韓國的洪起澤博士(Kyttack Hong)任首席風險官;印度的潘笛安博士(D. J. Pandian)任首席投資官;來自德國的馮阿姆斯貝格博士(Joachim von Amsberg)負責政策與策略;而首席行政官拉克齊博士(Luky Eko Wuryanto)則來自印尼。
各方反應
三大爭議
第一大爭議:亞洲已經有了亞洲發展銀行(ADB),為什麽中國要給亞洲建立一個“新世界銀行”?
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亞洲各國要想維持現有經濟成長水準,內部基礎設施投資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平均每年需投資8000億美元,僅印度未來幾年的基建就需要1萬億美元。8萬億美元中,68%用于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所需資金。現有的多邊機構並不能提供如此巨額的資金,亞洲開發銀行的總資金約為1600億美元,世界銀行也僅有2230億美元。這兩家銀行目前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的資金大概隻有區區200億美元 。因建設資金有限,一些國家鐵路、公路、橋梁、港口、機場和通訊建設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亞投行(AIIB)給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額外的融資資金,這是亞洲急需的“受歡迎的計畫”。
第二大爭議:如何管理這家新銀行?
中國一再重申,新銀行將採用世界銀行的管理模式來透明運行。美國及其一些亞洲盟友國家仍持懷疑態度,他們宣稱,亞投行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國公司走出去、消化國內多餘產能,最終將成為中國主導的單邊機構。
第三個爭議:可能引發外交爭端。
美國阻止其盟友加入亞投行,最擔心的問題就是中國會借這家銀行壯大在亞洲的權力,對區域平衡將帶來影響。還有人認為,亞投行的建立會直接挑戰1944年開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盡管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但自1966年設立以來的亞開行卻由日本掌控著。行長已連續9屆由來自日本大藏省、財務省以及日本銀行業的高官擔任。中國也希望通過增資獲得更多亞洲開發銀行的投票權,因為日本的投票份額幾乎是中國的兩倍,但亞開行在2014年5月的年會上擱置了相關議案。在改革無望後,中國隻好“自立門戶”,而美國此時卻“不高興”,害怕其在亞洲的影響被邊緣化。
多方態度
2014年5月2日,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中尾武彥公開表示,“亞洲開發銀行自身貸款能力有限,如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立起來,我們非常願意與其展開合作。”對亞投行的成立持歡迎姿態。
2014年5月4日,日媒披露稱,亞投行不與日本接觸被視為是中國大陸意在對抗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Asia Development Bank),擴大中國大陸在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朝日新聞》稱“日本方面並未收到參加與否的聯絡。”《朝日新聞》分析指出,中國主導設立AIIB的主要是為了對抗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成長顯著的的亞洲地區每年約需要8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通過對AIIB加盟國融資,中國企業在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關聯影響可能進一步增強。《日本經濟新聞》也分析認為,中國方面提出設立AIIB的目的,表面上是進一步完善亞洲開發銀行的作用,但由于歷屆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都由日本人擔任,因此中方有以此與亞行對抗的意圖。
2014年6月30日,美國阻撓韓國加入亞投行。美國通過美國駐韓大使館向韓國政府通報稱“美國對韓國加入AIIB一事深感憂慮”,並明確談到“韓國加入AIIB,會導致韓美長久積累下來的友邦互信受到影響”。
2014年7月8日,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訪問北京,對中國大陸倡議籌建區域性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表示歡迎,稱基建領域對新投資有“巨大需求”。
2014年10月25日,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沒有參與簽署該備忘錄。澳聯社24日稱,美國一直警告要“小心這個銀行”,國務卿克裏曾親自要求澳總理阿博特不要參與。
2015年3月15日,沙特財政大臣阿薩夫表示,沙特歡迎並希望參與中國政府提出的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
國際影響
截至2015年4月15日,中國倡議推動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朋友圈”已達57個國家。
雖名為“亞投行”,其創始成員卻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中國這一倡議獲得了全球認可,掀起了一股“亞投行熱”。
縱觀亞投行誕生過程,中美外交“暗戰”、“交鋒”、“對決”等說法,頻現于各大媒體。而各方受內政外交因素影響,加入亞投行的決策過程各異。
亞投行倡議的成功實現,成為標志性事件,最終結果也顯示出各方對于中國合作共贏理念的認同。
台灣拒絕
2016年4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指出,台灣若想加入由大陸牽頭創立的亞投行,需通過大陸財政部申請。4月12日,台灣當局財政部門證實,由于此要求“有損台灣尊嚴”,部門負責人張盛和拒絕以這種方式加入亞投行,台灣加入亞投行至此遭遇“實質破局”。
合作事項
2016年4月13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在華盛頓與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簽署了首份聯合融資架構協定,為雙方今年的合作打下基礎。
2016年5月2日,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與亞行行長中尾武彥共同簽署了一項旨在增強兩家機構合作關系的諒解備忘錄,其中涉及的合作內容包括一系列合作融資項目。亞投行正式宣布其首個聯合融資項目——一條位于巴基斯坦境內、連線旁遮普省的紹爾果德與哈內瓦爾的64公裏長的高速公路項目。
亞投行首屆年會于2016年6月25日-26日在北京舉行。在會議開幕前夕,亞投行于6月23日公布了其首批總額為5.09億美元的四個項目,並表示2016年預計放貸總額約1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