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實際上十國當中有六個在960年之後滅亡,北漢在最後,被滅時已是979年。

五代是中原上的五個王朝,先後與之並存的十國除北漢外都在秦嶺—淮河以南。其它並存的還有遼和西夏,但因為中國史書一般以漢族為中心,對其他民族政權常忽略。
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裏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
但這時期又是走向統一安定的時期,後周柴榮十年統一戰爭為北宋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其他方面,如火葯、印刷術的發展,詞的出現,也是有所成就的。
政權變更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的激烈混戰使社會經濟、文化受到極大影響。在五個朝代中維持時間最長的後梁也隻有十七年。

後梁: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而叛變投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朱全忠(朱溫)于903年再起反心,挾持唐昭宗並誅宦官數百人,徹底翦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04年,朱全忠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即位,是為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貶逐朝官,並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于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後,朱全忠遂于907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都于開封。至此唐朝完全滅亡。中國歷史由此也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公元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稱帝。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
後唐: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繼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為晉王)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後攻破幽州,盡並盧龍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建後唐,稱庄宗,同年攻佔開封梁末帝死,後梁隨即滅亡,庄宗遂定都洛陽。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庄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但遂入洛陽,稱後唐明宗。明宗死後,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乃即位,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後晉:936年李克用部將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稱高祖。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
後漢:沙陀部人劉知遠曾與石敬瑭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後晉亡,他便改國號漢,後定都于汴,稱高祖。 948年高祖第二子劉承佑嗣位,稱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遂反,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
後周:950年後漢大將郭威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稱太祖,後于954年卒。同年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訓嗣位,稱恭皇帝。960年正月,遼兵南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位僅六個月。
割據簡介
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註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裏、豐饒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隻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于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製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于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溫和張顥借此發動兵變,架空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暗殺。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沖突。沖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隻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7]。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8]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于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製,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製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隻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製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閩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製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于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範繼承。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 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于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于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製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南平
南平又稱荊南,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系,于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于宋,荊南滅亡。
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嘗試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卷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經濟發展
北方經濟的破壞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原因一是唐末方鎮割據兵革不息,二是五代時期沙陀族統治者的殘暴統治,三是契丹族的不斷南下搔擾。直到後周時期,周世宗進行一些改革,才逐步有所恢復。
中原經濟的破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減少。
(2)水利事業的破壞
(3)苛捐雜稅的嚴重
南方經濟的發展
五代十國乾德元寶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南方經濟與北方比較,相對是發展的。原因有:一是在唐代後期,南方經濟發展已有了基礎。二是南方遭受的戰禍較少,從安史之亂開始,到五代的軍閥混戰,大多以北方為戰場。三是未受到契丹的騷擾。四是十國中如吳越、南漢、南唐、前後蜀等國,都能保持二三十年、乃至四五十年的和平時期。五是北方人民為了逃避戰亂,大量西遷或南遷,他們帶來了北方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有以下表現方面:
(1)農田水利的發展
(2)手工業的發展
(3)商業的繁榮
當然也要看到,南方各國經濟的繁榮,最主要的原因是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也是很重的,並且是在大量地揮霍浪費。如後蜀國王孟昶(音腸),溺器用金銀製成。
軍事
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領的神策軍。以後,朱溫以宣武軍節度使稱帝,即以宣武鎮兵為禁軍,設定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改為侍衛親軍,置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司。後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馬步軍都指揮使。後來又置殿前都點檢,位在都指揮使之上,而侍衛司分置馬軍和步軍兩指揮使,不置都指揮使。
五代各朝時常擴充禁軍,軍事官製也繁多易變。後梁太祖最親近的軍隊是“廳子都”,此軍裝備精良,凶悍異常,太原晉軍十分畏懼。立國後擴編宣武軍為禁軍,取禁軍的精銳以成立侍衛親軍。在首都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均以親王為軍使,後來名稱時有變動。後唐禁軍的前身是河東軍,李克用以眾多養子為骨幹建立“義兒軍”,是其最精銳的軍隊。 征戰的主力部隊是公元915年收編的魏博銀槍效節軍,在滅梁時發揮重大作用。建國後在首都設立嚴衛左右軍、捧聖左右軍等。在後唐明宗時成立侍衛親軍為禁軍,以其鄴都起事的兵士為骨幹,又稱隨駕軍。其中石敬塘還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都衛副使。後晉又在首都設護聖左右軍,其本部軍源自石敬塘在河東起事的軍隊,其部屬劉知遠還擔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漢軍製沿襲後晉,沒有很大的改變。後周在首都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後周世宗時改革軍事製度,實施練選製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設有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後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後周世宗去世後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立宋朝。 其次是嚴明軍紀,命兵部尚書張昭遠製定新的軍法。最後是限製藩鎮權力,例如禁止造軍器、幹預民政等等。
由于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後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師範時,甚至把征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劉仁恭在幽燕征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閩國後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除了兵役,還有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後唐庄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餘人從役。閩主建築寺觀宮殿,“百役繁興”。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甦,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
歷代帝王
五代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統治時間 | 年號 |
---|---|---|---|---|
五代 907年-960年 | ||||
後梁907年-923年 | ||||
太祖 | 神武元聖孝皇帝 | 朱溫 又名朱全忠、朱晃 | 907年—912年 | 開平907年—911年 乾化911年—912年 |
郢王 | 朱友珪 | 912年—913年 | 鳳歷913年—913年 | |
末皇帝 | 朱友貞 又名朱鎤、朱瑱 | 913年—923年 | 乾化913年—915年 貞明915年—921年 龍德921年—923年 | |
後唐923年—937年 | ||||
庄宗 | 光聖神閔孝皇帝 | 李存勖 | 923年—926年 | 同光923年—926年 |
明宗 |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 李亶 | 926年—933年 | 天成926年—930年 長興930年—933年 |
閔皇帝 | 李從厚 | 933年—934年 | 應順933年—934年 | |
末皇帝 | 李從珂 | 934年—937年 | 清泰934年—937年 | |
後晉936年—947年 | ||||
高祖 |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石敬瑭 | 936年—942年 | 天福936年—942年 |
出皇帝 | 石重貴 | 942年—947年 | 天福942年—944年 開運944年—947年 | |
後漢947年—951年 | ||||
高祖 |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 劉知遠 | 947年—948年 | 天福947年 乾祐948年 |
隱皇帝 | 劉承祐 | 948年—950年 | 乾祐948年—950年 | |
後周951年—960年 | ||||
太祖 |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 郭威 | 951年—954年 | 廣順951年—954年 顯德954年 |
世宗 | 睿武孝文皇帝 | 柴榮 | 954年—959年 | 顯德954年—959年 |
恭皇帝 | 柴宗訓 | 959年—960年 | 顯德959年—960年 |
十國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統治時間 | 年號 |
---|---|---|---|---|
十國 907年-960年 | ||||
吳越907年-978年 | ||||
太祖 | 武肅王 | 錢鏐 | 907年—932年 | 天寶908年—913年 使用五代年號913年-923年 寶大923年—925年 寶正925年—932年 |
世宗 | 文穆王 | 錢元瓘 | 932年—941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成宗 | 忠獻王 | 錢佐 | 941年—947年 | |
無 | 忠遜王 | 錢倧 | 947年 | |
無 | 忠懿王 | 錢俶 | 947年—978年 | |
閩909年—945年(含殷943年—945年) | ||||
太祖 | 昭武孝皇帝 | 王審知 | 909年—925年 | 使用五代年號。 |
無 | 廢帝 | 王延翰 | 925年—926年 | |
惠宗 | 齊肅明孝皇帝 | 王延鈞 | 926年—935年 | 龍啓933年—935年 永和935年 |
康宗 | 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 | 王繼鵬 | 935年—939年 | 通文936年—939年 |
景宗 | 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 王延曦 | 939年—943年 | 永隆939年—943年 |
無 | 武帝 | 朱文進 | 944年—945年 | |
無 | 和帝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天德943年—945年 |
無 | 末帝 | 卓儼明 | 945年 | |
荊南924年—963年 | ||||
無 | 武信王 | 高季興 | 924年—929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無 | 文獻王 | 高從誨 | 929年—948年 | |
無 | 貞懿王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
無 | 貞安王 | 高保勖 | 960年—962年 | |
無 | 德仁王 | 高繼沖 | 962年—963年 | |
楚897年—951年 | ||||
無 | 武穆王 | 馬殷 | 897年—930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無 | 衡陽王 | 馬希聲 | 930年—932年 | |
無 | 文昭王 | 馬希範 | 932年—947年 | |
無 | 廢王 | 馬希廣 | 947年—950年 | |
無 | 恭孝王 | 馬希萼 | 950年 | |
無 | 留王 | 馬希崇 | 950年—951年 | |
吳904年—919年—937年 | ||||
太祖 (吳睿帝追謚) | 孝武皇帝 (吳睿帝追尊) | 楊行密 | 904年—905年 | 天佑904年—905年 |
烈宗 (吳睿帝追謚) | 景皇帝 (吳睿帝追尊) | 楊渥 | 905年—908年 | 天佑 905年—908年 |
高祖 | 宣皇帝 | 楊隆演 | 908年—921年 | 天佑 908年—919年 武義 919年—921年 |
無 | 睿皇帝 | 楊溥 | 921年—937年 | 順義921年—927年 乾貞927年—929年 大和929年—935年 天祚935年—937年 |
南唐937年—975年 | ||||
烈祖 |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 李昪 | 937年—943年 | 升元937年—943年 |
元宗 |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 李璟 | 943年—961年 | 保大943年—958年 交泰958年 958年後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無 | 後主 | 李煜 | 961年—975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南漢917年—971年 | ||||
高祖 | 天皇大帝 | 劉䶮 | 917年—942年 | 乾亨917年—925年 白龍925年—928年 大有928年—942年 |
無 | 殤皇帝 | 劉玢 | 942年—943年 | 光天942年—943年 |
中宗 |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 劉晟 | 943年—958年 | 應幹943年 乾和943年—958年 |
無 | 後主 | 劉鋹 | 958年—971年 | 大寶958年—971年 |
北漢951年—979年 | ||||
世祖 | 神武皇帝 | 劉旻 | 951年—954年 | 乾祐 951年—954年 |
睿宗 | 孝和皇帝 | 劉承鈞 | 954年—970年 | 乾祐 954年—957年 天會957年—968年 |
無 | 少主 | 劉繼恩 | 970年 | 天會 968年 |
無 | 英武皇帝 | 劉繼元 | 970年—979年 | 天會968年—974年 廣運974年—979年 |
前蜀907年—925年 | ||||
高祖 |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 | 王建 | 907年—918年 | 天復907年 武成908年—910年 永平911年—915年 通正916年 天漢917年 光天918年 |
無 | 聖德明孝皇帝 | 王衍 | 918年—925年 | 乾德918年—925年 鹹康925年 |
後蜀934年—965年 | ||||
高祖 |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 孟知祥 | 934年 | 明德934年 |
無 | 楚恭孝王 | 孟昶 | 938年—965年 | 明德934年—938年 廣政938年—965年 |
其他勢力
稱號 | 姓名 | 統治時間 | 年號 |
---|---|---|---|
盧龍節度使/燕897年—913年 | |||
盧龍節度使 | 劉仁恭 | 897年—907年 | 使用唐朝年號。 |
燕王、大燕皇帝 | 劉守光 | 907年—911年稱帝—913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應天911年—913年 |
鳳翔節度使/岐887年—924年 | |||
鳳翔節度使、岐王 | 李茂貞 | 887年—907年開府—924年 | 使用唐朝年號。 天祐[註 11]907年—924年 |
成德節度使/趙883年—921年 | |||
成德節度使、趙王 | 王鎔 | 883年—921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
成德節度使留後 | 張文禮 | 921年 | |
張處瑾 | 921年—922年 | ||
義武節度使/北平900年—929年 | |||
義武節度使、北平王 | 王處直 | 900年—921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 |
王都 | 921年—929年 | ||
定難節度使/夏州 881年—982年 | |||
定難節度使、夏國公 | 拓跋思恭 | 881年—895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
拓跋思諫 | 895年—908年 | ||
李彝昌 | 908年—909年 | ||
李仁福 | 909年—933年 | ||
李彝超 | 933年—935年 | ||
李彝殷(李彝興) | 935年—967年 | ||
李光睿(李克睿) | 967年—978年 | ||
李繼筠 | 978年—980年 | ||
李繼捧 | 980年—982年 | ||
歸義節度使/金山國 851年—1037年 | |||
歸義節度使 | 張議潮 | 851年-867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
張淮深 | 867年-890年 | ||
索勛 | 890年-896年 | ||
西漢金山國 金山白衣天子 | 張承奉 | 896年-914年 | |
歸義節度使 | 曹仁貴(曹議金) | 914年-935年 | |
曹元德 | 935年-940年 | ||
曹元深 | 940年-945年 | ||
曹元忠 | 945年-967年 | ||
曹延恭 | 974年-976年 | ||
曹延祿 | 976年-1002年 | ||
曹宗壽 | 1002年-1014年 | ||
曹賢順 | 1014年-?[註 12] | ||
武平節度使/湖南 950年—963年 | |||
武平節度使 | 劉言 | 951年—953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王逵(王進逵) | 953年—956年 | ||
周行逢 | 956年—962年 | ||
周保權 | 962年—963年 | ||
清源節度使(平海節度使)/閩南 946年—978年 | |||
清源節度使 | 留從效 | 946年—962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
留紹鎡 | 962年 | ||
張漢思 | 962年—963年 | ||
清源節度使 | 陳洪進 | 963年—978年 | |
964年後為平海節度使 | |||
靜海節度使/交趾(曲家) 906年—938年 | |||
靜海節度使 | 曲承裕 | 906年—907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 |
曲顥(曲承顥) | 907年—917年 | ||
曲承美 | 917年—923年 | ||
楊廷藝(楊延藝) | 931年—938年 | ||
矯公羨 | 93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