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人類居住。這使得這一時期該地區的人口強勁成長。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要位于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農業人口定居的歷史也超過了兩千年。這個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個文明活動的中心。根據出土的手工藝品和口述歷史紀錄,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薩奧文明。公元9至10世紀,薩奧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區的第一個、也是國祚最長的帝國──加涅姆帝國,16世紀後,出現與之抗衡的巴吉米爾王國和瓦達伊王國,從此三國混戰不休。加涅姆帝國以及隨後的政權都建基于對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通道的控製。除了搶奪奴隸,這些政權的控製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間,各王國先後被蘇丹人拉比赫·祖拜爾征服。

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帶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個千年末期,一連串政權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區興起和消亡,它們都曾控製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路線。乍得在1920年被法國佔領,成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區不滿,最終在1965年觸發長期的內戰。1979年,反政府武裝攻佔恩賈梅納,結束了南部政權的統治。但是反政府武裝指揮官之間發生內訌,結果海珊·哈布雷贏得戰鬥,出任總統,但在1990年被他的將軍伊德裏斯·代比推翻。蘇丹的達爾富爾沖突在乍得邊境爆發,使該區局勢不穩。
1900年4月22日在庫塞裏之役擊敗並殺死拉比赫·祖拜爾(圖)後,法國清除了在乍得殖民的主要障礙。
在法國的殖民擴張之下,法國殖民者于1900年建立了“乍得國家和保護國軍事領地”(Territoire Militaire des Pays et Protectorats du Tchad)。直至1920年,法國已取得乍得全國的控製權。殖民地時期的乍得並無統一領土的政策,現代化進程緩慢。法國人主要視乍得為低級勞動力和棉花的次要來源地,1929年,法國開始在當地大規模生產棉花。乍得殖民政府人手嚴重不足,並需要依靠來自法國本土能力最差的一批官員。乍得境內隻有南部管理得較好,法國對北部和東部的控製則有名無實。殖民政府的忽視使教育製度也長期得不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把乍得列為海外領地,領地居民有權選舉法國國民議會代表和乍得人民議會議員。當時的最大政黨是扎根南部地區的乍得進步黨。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總統。
托姆巴巴耶在兩年後禁止反對黨,實行一黨製。他的獨裁統治和低效的管理使種族之間的沖突加劇。1965年,穆斯林發動了內戰。托姆巴巴耶在1975年一次由費利克斯·馬盧姆發動的軍事政變中被殺,但暴力浪潮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裝佔領恩賈梅納,馬盧姆倒台。之後幾個武裝組織(主要來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裝)互相爭奪權力。乍得的分裂使法國在其國內的勢力崩潰,北部鄰國利比亞便乘勢填補了法國的位置,並介入乍得內戰,支持北部叛軍。1983年叛軍大舉進攻,法國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得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線,戰局才穩定下來。得到法國支持的總統海珊·哈布雷在乍得成功號召國內民眾,並在1987年擊退利比亞軍隊。
哈布雷後來以貪污和暴力的手法鞏固政權,在他統治下估計有約40,000人被殺。哈布雷的政策傾向他自己的種族──達薩人(Daza),並歧視其他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將軍伊德裏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代比隨後嘗試安撫反政府武裝,恢復了多黨製。乍得通過公投在1996年通過了新憲法。同年,代比贏得了總統選舉,五年後連任。2003年,乍得開始開採石油,但後來第二次乍得內戰爆發。代比在2005年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取消總統任期的限製,這引發反對黨的強烈反對和整個社會的騷動。2006年,代比在反對黨抵製選舉的情況下第二次連任為總統。同時,乍得東部的種族沖突情況惡化,聯合國難民署警告,乍得可能發生類似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乍得全國面積1284000平方公裏。是世界上第21大的國家,比秘魯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北緯8和 24度、東經14和24度之間,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奈及利亞為鄰,西與尼日交界。首都恩賈梅納與最鄰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裏,因為乍得遠離海洋,且國土大部分屬沙漠氣候,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地形
全國分為三個主要的地理區域:北部地區屬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佔全國面積1/3,東部是高原地區;中部幹旱的薩赫勒地區和南部較肥沃的草原地區。西北部提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庫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國、中部非洲地區的最高峰。
氣候
北部屬沙漠或半沙漠氣候,中部屬薩赫勒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全年高溫炎熱。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7°C以上,北部可達29°C。
水文
乍得的國名源于乍得湖,該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積有330000平方公裏,但在21世紀縮減至17806平方公裏,季節因素對它的面積影響甚大。乍得湖是非洲的第二大濕地。位于提貝斯提高原的火山庫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區的最高山峰。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裏河、洛貢河和它們的支流(從東南部流經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行政區劃
區劃
根據1996年4月通過的新憲法,乍得地方行政單位分為大區(REGION)、省(DEPARTEMENT)、鎮(COMMUNE)、村(COMMUNAUTE RURALE)四級。2000年全國被劃分為28個省(PREFECTURE),107個州,470個區,44個傳統領地。2002年10月,全國重新被劃分為18個大區(含恩賈梅納市),下轄57個省級單位(含首都的區)。2008年3月起,全國劃分為22個大區(含恩賈梅納市),下轄57個省級單位(含首都區),各省設有縣級行政單位共500餘個。
省1996.4後 | C1993.4.8 | 面積(km2) | 首府 | CC1993 |
東巴塔Batha Est | 288458 | 88800 | Oum-Hadjer | |
西巴塔Batha Ouest | 阿提Ati | |||
比爾廷Biltine | 184807 | 46850 | 比爾廷Biltine | |
博爾庫Bourkou | 73185 | 600350 | 法亞Faya | |
恩內迪Ennedi | Fada | |||
提貝斯提Tibesti | Bardai | |||
達巴巴Dababa | 720941 | 82910 | Bokoro | |
巴吉爾米Baguirmi | Massenya | |||
哈吉爾拉密Hadjer Lamis | Massaguet | |||
蓋拉Guéra | 306253 | 58950 | 蒙戈Mongo | |
加匝爾河Bahr El Gazal | 279927 | 114520 | Moussoro | |
加奈姆Kanem | 馬奧Mao | |||
湖Lac | 252932 | 22320 | 博爾Bol | |
西洛貢Logone Occidental | 455489 | 8695 | 蒙杜Moundou | 99530 |
東洛貢Logone Oriental | 441064 | 28035 | 多巴Doba | |
拉姆山Monts de Lam | Mbaibokoum | |||
卡比亞Kabia | 825158 | 30105 | Gounou-Gaya | |
博內伊河Mayo Boneye | 邦戈爾Bongor | |||
達拉河Mayo-Dala | Pala | |||
伊洛湖Lac Iro | 738595 | 45180 | Kyabe | |
考赫河Bahr Koh | 薩爾Sarh | 75496 | ||
芒杜爾Mandoul | Koumra | |||
瓦達伊Ouaddai | 543900 | 76240 | 阿貝歇Abéché | 54628 |
色拉Sila | Goz-Beida | |||
阿松加Assongha | Adre | |||
薩拉馬特 Salamat | 184403 | 63000 | 安提曼Am Timan | |
東坦吉萊Tandjile Est | 453854 | 18045 | 拉伊Laï | |
西坦吉萊Tandjile Ouest | Kelo | 31319 | ||
恩賈梅納Ndjamena | 530965 | 沙裏-巴吉爾米 | 恩賈梅納Ndjamena | 530965 |
乍得Chad | 6279931 | 1284000 | 恩賈梅納 Ndjamena |
首都
恩賈梅納(N'Djamena),原名拉密堡(Fort-Lamy),1973年9月5日改為現名。人口109.2萬人(2012年)。最高氣溫42˚C(4月),最低14˚C(12月)。
人口民族
人口
乍得全國總人口1210萬人(2012年)。城市人口25%,農村人口74.8%。47.3%的人口年齡小于15歲,出生率為每1000人42.35,死亡率為16.69,人均預期壽命為47.2歲。乍得人口不平均分布,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位于撒哈拉地區)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人,而西洛貢區的人口密度則為每平方千米52.4人,恩賈梅納的人口密度更高。全國約一半人口居于南部五分之一的地區。
民族
乍得全國共有民族256個。北部、中部和東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血統的柏柏爾族、瓦達伊族、圖布族、巴吉爾米族等,約佔全國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為薩拉族、馬薩族、科托科族、蒙當族等,約佔全國人口的55%。
國家象征
國名
乍得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had;法語La République du Tchad;阿拉伯語:تشاد )簡稱乍得。
國旗
乍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紅三色。藍色象征藍天、希望和生活,還代表該國的南部;黃色象征陽光,以及該國的北部;紅色象征進步、團結和願為祖國獻身的精神。乍得國旗與羅馬尼亞國旗幾乎相同。僅藍色部分略深。

國徽
乍得國徽啓用于1975年,中心的盾形以黃、藍兩色波紋線構成,代表乍得最主要的自然特征:美麗寧靜的乍得湖、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盾徽左側繪有一頭黃色山羊,表明乍得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右側的獅子代表當地特有的野生動物。一輪紅日躍出盾徽,照亮了乍得前進的道路,預示著新生國家一定會蒸蒸日上,繁榮興旺。盾徽基部的黃色飾帶上寫著乍得人深愛的箴言:“團結、勞動、進步”。

國歌
《乍得人民》
歌詞大意:過去曾征服大地享有權利,乍得人民,把重擔挑起!獲得自由,要憑你的勇氣。睜開眼睛,未來屬于你。願上帝保佑你,我的國家,願意你的子孫譽滿天下。歡歡喜喜唱著歌向前進,要忠于祖先,他們正在看你們。
格言
團結,勞動,進步(法語:Unité, Travail, Progrès)
政治體製
政體
乍得國家實行多黨製,1993年初召開了由各黨派參加的最高全國會議,確立過渡機製。1996年3月舉行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6月舉行總統選舉,代比勝出。1997年3月舉行立法選舉,愛拯運獲議會絕對多數。代比政府一面武力清剿境內反政府武裝,一面舉行政治和談緩和矛盾,鞏固政權,一度取得顯著效果。2001年5月和2002年4月,代比和愛拯運分別再度贏得總統大選和立法選舉。2003年,乍境內反政府武裝基本平息。2005年以來,發生多起未遂政變,反政府武裝死灰復燃並迅速發展壯大,活躍在東部與蘇丹交界地區,並屢次西進。2006年5月,乍舉行總統大選,代比在反對黨集體抵製的情況下勝選連任。12月,主要反政府武裝之一“變革聯合陣線”歸順政府。2007年8月,愛拯運等總統多數派政黨與18個反對黨簽署政治協定,宣布實現和解。10月,乍政府與“爭取民主和發展力量聯盟”(UFDD)等4支主要反政府武裝簽署和平協定。11月,雙方沖突再起。2008年1月底2月初,反政府武裝聯軍自東部發動攻勢,一度佔領首都恩賈梅納大部分市區。乍政府軍經過激戰奪回首都和全國控製權,反政府武裝退回與蘇丹交界地區的基地。2009年1月,乍8支主要反政府武裝組成反政府武裝聯軍“抵抗力量聯盟”,選舉蒂馬納·埃爾迪米(Timane Erdimi,乍總統代比侄子)為共同領導人。5月6日,“抵抗力量聯盟”多支縱隊數百輛皮卡車越過乍得和蘇丹邊境進入乍境內,並與政府軍交戰。10日,政府軍方面宣布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殲敵200餘人。自此,乍國內政局漸趨穩定。2011年2月和4月,乍分別舉行議會和總統選舉。執政黨愛國拯救動運動贏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代比以83.59%的得票率再次蟬聯總統。
憲法
獨立後第一部憲法于1962年4月製定。1993年4月4日,乍得最高全國會議通過了“過渡時期憲章”,作為過渡時期臨時憲法。1996年3月31日舉行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該憲法規定:乍得是一個建立在民主、法治原則和公正基礎上的獨立的、世俗的、社會化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權國家,實行政教分離。行政權由總統和政府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負責保證憲法的實施。總統通過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任兩屆。同時規定如經國民議會三分之二成員通過,可對憲法進行修改。總統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建議任免政府成員。總理為政府首腦,負責執行部長會議通過的國家政策。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構成,行使立法權。2005年6月,乍舉行全民公決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對總統連任次數和年齡的限製,將“參議院”改為由總統任命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理事會”。
議會
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現共有188個議席,任期五年。本屆國民議會于2011年2月產生,議長為愛拯運總書記阿魯恩·卡巴迪(Haroun Kabadi)。各黨派在國民議會中所佔席位如下:愛拯運118席,爭取民主進步聯盟9席,爭取共和行動陣線4席,爭取發展與革新全國同盟10席,爭取民主進步全國聯盟VIVA派4席,爭取革新與民主同盟8席,乍得全國民主同盟8席,其它黨派共27席。
司法
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抗訴法院、初審法庭、治安裁判所行使司法權。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包括司法法庭、行政法庭和財政法庭,由16名成員組成,院長由總統征求參眾兩院議長意見後以法令形式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實行終身製。此外還設有憲法委員會,負責審查法律、協定等是否違憲,並監督、審理、公布選舉及公民投票結果。設立特別最高法庭負責審判總統、政府成員及其同謀的叛國案。
政府
2013年2月19日,代比總統任命新一屆政府。本屆政府共43人。
總理、政府首腦 | 吉姆蘭加爾·達德納吉·約瑟夫( Djimrangar Dadnadji Joseph) |
總統府顧問(部長) | 貝約姆·馬洛·阿德裏安(Beyom Mallo Adrien) |
外交和非洲一體化部長 | 穆薩·法基·穆罕默德(Moussa Faki Mahamat) |
總統府負責國防和老兵事務的部長級代表 | 貝納因多·塔托拉(Bénaïndo Tatola) |
經濟、計畫和國際合作部長 | 伊薩·阿裏·塔赫爾(Issa Ali Taher) |
司法和掌璽部長 | 阿卜杜拉耶·薩布爾·法杜勒(Abdoulaye Sabre Fadoul) |
內政和公安部長 | 阿裏·穆罕默德·澤內·阿裏·法德勒(Ali Mahamat Zene Ali Fadel) |
領土整治、權力下放和地方自由部長 | 約卡卜吉姆·曼迪吉(Yokabdjim Mandigui) |
財政和預算部長 | 阿泰卜·哈比卜·杜圖姆(Atteib Habib Doutoum) |
能源和石油部長 | 傑拉塞姆·勒貝馬傑爾(Djerassem Le Bemadjiel) |
基礎設施和設備部長 | 加塔·恩古盧(Gata Ngoulou) |
交通和民航部長 | 迪洛·阿杜姆(Dillo Adoum) |
信息和新聞部長、政府發言人 | 哈桑·西拉·巴卡裏(Hassan Silla Bakari) |
城市建設、住房、土地和地產部長 | 讓·貝爾納·帕達雷(Jean Bernard Padaré) |
公共整飭和促進良政部長 | 伊蘇·阿拉(Hinsou Hara) |
貿易和工業部長 | 哈米德·穆罕默德·達哈洛普(Hamid Mahamat Dahalop) |
郵政和信息新技術部長 | 貝奈娃·吉貝爾吉·羅西納·阿馬內(女,Benaiwa Djibergui Rosine Amane) |
基礎教育和掃盲部長 | 哈桑·喬爾納耶(Hassan Tcholnaye) |
教育和中等職業培訓部長 | 阿卜杜勒-卡裏姆·賽義德·博歇(Abdelkerim Seid Bauche) |
教育、研究和高等職業培訓部長 | 阿杜姆·古加(Adoum Goudja) |
文化、藝術和遺產保護部長 | 達揚·曼瓦·埃諾克(Dayang Menwa Enoch) |
社會行動、家庭與民族團結部長 | 薩迪·古庫妮·韋德耶(女,Sadie Goukouni Weddeye) |
促進婦女和青年事業小額信貸部長 | 馬丁·巴格裏姆·基巴西姆(Martin Bagrim Kibassim) |
公職和勞動部長 | 阿布杜拉耶·阿巴卡爾(Abdoulaye Abakar) |
公共衛生部長 | 艾哈邁德·吉達·穆罕默德(Ahmat Djidda Mahamat) |
農業和灌溉部長 | 當德·勞貝萊·達邁(Dangde Laoubele Damaye) |
農牧業發展和動物產品部長 | 阿米爾·阿杜杜·阿爾蒂納(Amir Adoudou Artine) |
鄉村和城市水利部長 | 阿裏·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耶(Ali Mahamat Abdoulaye) |
環境和漁業資源部長 | 穆罕默德·伊薩·哈利基米(Mahamat Issa Halikimi) |
礦業和地質部長 | 奧馬爾·阿杜姆·西尼(Oumar Adoum Sinii) |
青年和體育部長 | 穆罕默德·阿杜姆(Mahamat Adoum) |
人權和推動自由部長 | 阿米娜·庫吉亞納(女,Amina Koudjiyana) |
旅遊和手工業部長 | 阿卜杜勒-拉希姆·尤努斯·阿裏(Abderahim Younous Ali) |
部長、負責與各大機構關系的政府秘書長 | 薩米爾·阿達姆·安努爾(Samir Adam Annour) |
外交和非洲一體化部國務秘書 | 拉明·穆斯塔法(Lamine Moustapha) |
經濟、計畫和國際合作部國務秘書 | 恩加裏耶拉·裏馬吉塔(Ngariera Rimadjita) |
財政和預算部國務秘書 | 阿米娜·穆罕默德(女,Amina Mahamat) |
農業和灌溉部國務秘書 | 泰代貝·呂特(Tedebe Ruth) |
領土整治、權力下放和地方自由部國務秘書 | 伊尼亞巴耶·克洛德(Ignabaye Claude) |
內政和公安部國務秘書 | 穆罕默德·阿吉·恩戈內(Mahamat Adji Ngone) |
社會行動、家庭與民族團結部國務秘書 | 恩迪格·巴伊迪·洛梅(Ngomdigue Baidi Lomey) |
公共衛生部國務秘書 | 沙姆沙爾·烏達·阿巴卡爾·卡達德(女,Chamchal Houda Abakar Kadade) |
政府副秘書長 | 阿杜姆·福爾泰·阿馬杜(Adoum Fortey Amadou) |
政黨
1991年9月乍得實行多黨製。迄今已有87個合法政黨,主要有:
(1)愛國拯救運動(Mouvement Patriotique du Salut,MPS):簡稱愛拯運,1990年3月11日成立,執政黨。原為反哈布雷的政治、軍事組織。創始人為代比總統和馬爾東·巴達·阿巴斯(Maldom Bada Abbas)等人。政治綱領:主張多黨民主,發展混合經濟;捍衛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睦鄰友好、不幹涉別國內政和不結盟政策,遵守聯合國和非盟憲章,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的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該黨設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和執行局,在全國各地均有基層組織。全國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中央委員會是最高執行機構,執行局是中央委員會常設機構,現有40名成員。應2/3以上中央委員要求可召開全國特別代表大會。 2001年3月召開特別黨代會,代比繼任黨主席,阿巴斯任名譽主席。2012年10月召開第五次黨代會,選舉阿德裏安·貝永·馬洛(Adrien Beyom Malo)為總書記。
(2)爭取發展與革新全國同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e Développement et le Renouveau,UNDR):反對黨。1992年7月21日取得合法地位。主張維護國家和平、團結,實現民族和解;建立一支真正全國性的職業化軍隊;發展社會經濟、農業、畜牧漁業、水電、交通、旅遊和手工業;實行地方分權,讓婦女和有能力的人參加國家管理;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實現糧食自給等。主席為薩萊赫·凱布扎博(Saleh Kebzabo),曾任第一屆過渡政府的貿工部長、乍新社社長,《恩賈梅納周刊》的創始人。2007年參與政治和解進程。國民議會中擁有10席,為第一大反對黨。
(3)爭取民主進步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RDP): 1992年3月10日取得合法地位。創始人洛爾·馬哈馬特·舒瓦(Loe Mahamat Choua),曾任國家元首和過渡時期最高委員會主席。1997年12月,該黨與愛拯運簽署合作協定。2001年總統大選中支持代比。2003年12月,舒瓦宣布解除與愛拯運的聯盟關系。2007年8月,參與國內和解進程,簽署“8·13和解協定”。該黨在國民議會中擁有9席。
政要
總統伊德裏斯·代比(Idriss Deby)1953年生于比爾廷省。扎卡瓦族人。70年代曾留學法國。1979年加入乍得民族解放陣線—北方武裝部隊。1982年6月任“北方武裝部隊”副參謀長。同年12月出任乍得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1984年6月起任全國獨立和革命聯盟中央執行局軍事和安全書記。1985年11月被派往法國軍事學院進修。回國後任總統府國防與安全顧問。1989年起流亡蘇丹。1990年3月任乍得愛國拯救運動主席。同年12月就任乍得國務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1991年3月自任總統。1996年6月在乍得首次多黨民主選舉中獲勝當選,並于2001年6月、2006年5月和2011年4月三度蟬聯。信奉伊斯蘭教。已婚,有多個子女。
總理約瑟夫·吉姆蘭加爾·達德納吉(Joseph Djimrangar Dadnadji)。1954年出生。2013年1月21日,時任乍總統府辦公廳主任吉姆蘭加爾·達德納吉·約瑟夫(DJIMRANGAR DADNADJI JOSEPH)被任命為乍總理。
軍事體製
國防
1991年1月代比總統頒布命令將全國武裝部隊改編為乍得國民軍。全國共劃分為八個軍區。實行義務兵役製,服役期一年半。1991年7月,乍得同法國簽訂了軍隊縮編協定。根據協定,法國出資幫助乍得將軍隊編製減至25000人。精簡整編後的乍得軍隊有陸軍、空軍和憲兵。
軍力
2001年,乍總兵力34,850人,其中陸軍約25,000人,空軍350人,憲兵4,500人,共和衛隊5,000人。另有法國駐軍900多人。2000年4月,乍法簽署協定,法允諾2000年向乍提供4100萬非洲法郎援助,並在未來三年間,每年為乍培訓25名中級和40名下級軍官。
根據憲法,乍總統代比中將為最高軍事統帥。三軍總參謀長哈桑·喬魯博準將(Hassan DJOROUBO)。
外交關系
外交政策
乍得奉行獨立自主、務實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強調維護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保持穩定的周邊環境;支持非洲團結,致力于加強同西方大國和國際金融機構關系;重視發展同阿拉伯國家及非洲國家的關系。截至2007年底,乍與世界上8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或領事關系。
對外關系
同中國的關系
1962年乍得曾同台灣當局“建交”。1972年11月28日,中國與乍得建交,乍與台“斷交”。1980年8月,由于乍內戰加劇,中國曾撤回駐乍使館,1985年6月復館。1994年初台灣當局對乍得進行誘拉,雙方就“復交”進行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會談。後經中方嚴正交涉,乍台會談未有結果。此後台多次派人赴乍活動。1997年8月12日乍與台“復交”,中國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的外交關系。兩國政府間一切協定也隨即停止執行。2006年8月6日,外交部長李肇星與乍得外交和非洲一體化部長艾哈邁德·阿拉米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乍得共和國關于恢復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決定即日起恢復兩國大使級外交關系。
中乍互利合作始于1987年,中國在乍完成的主要經援項目有:人民宮、水稻墾區恢復、自由醫院和坦克修理廠等。兩國復交後,中國在乍完成了恩賈梅納市市政道路整治和農業技術合作等項目。雙方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領域的互利合作繼續推進。2010年4月,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率中國政府經貿代表團訪乍,並與乍外長法基共同主持召開中乍首屆經貿混委會。2011年6月,中乍合資煉油廠落成投產。2011年12月,由中方提供優惠貸款實施的巴阿赫水泥廠投產。2012年雙邊貿易額3.93億美元,同比成長9.2%,其中中方出口1.73億美元,同比成長82.2%,進口2.21億美元,同比下降16.8%。中方主要進口石油,出口電子器材、茶葉、紡織品等。
同法國的關系
乍法傳統關系密切。兩國簽有財政、經濟、文化、教育和軍事等一系列合作協定。法在乍設有軍事基地,駐軍1200人。僑民超過2000人。法軍向乍政府軍提供情報和後勤支持,並曾協助其擊退叛軍對首都的進攻。法有100多名專家在乍政府主要部門工作,蘇丹達爾富爾危機爆發後,法派200名軍人赴乍蘇邊境執行人道救援任務。法公司幾乎承包了全部乍喀石油通路建設工程。2010年4月,代比總統對法國進行私人訪問。2011年5月,乍外長法基訪法。2012年12月,代比總統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
同美國的關系
乍美于1961年建交。隨著乍石油開發項目的上馬,兩國關系得到加強。美國成為乍第一出口目的地,美石油公司參與乍得石油開發,約有2000多名美石油技術人員在乍工作。美迄已向乍政府提供2.8億非洲法郎資金援助,並向乍教育、環保、社會等部門小型項目提供物資或資金支持。美有數十名士兵在乍北方排雷,在乍派有一支28人的“和平隊”,並幫乍進行反恐培訓。2005年1月,美乍簽訂司法信息管理和人員培訓援助協定。2006年4月、9月,美國負責非洲事務的副國務卿助理唐納德·山本兩次訪乍。5月,美乍簽署民用航空安全司法合作協定。2008年8月,美國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布希總統特使理查德·威廉姆森訪問乍得。
同蘇丹的關系
乍與蘇丹關系曾長期友好,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爆發後,乍蘇關系出現波折。2005年4月,乍宣布停止擔任達爾富爾問題調解人,要求蘇丹盡快解除在蘇境內的乍反政府人員武裝。12月,乍政府宣布與蘇丹“處于交戰狀態”。2006年4月,乍指責蘇支持叛軍對首都的進攻,宣布斷絕與蘇丹外交關系。8月,蘇丹總統巴希爾訪乍,與代比總統會談並決定恢復兩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8年2月,乍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並控製大部分地區,後被乍政府軍擊退。乍譴責蘇支持叛軍。3月,在塞內加爾和利比亞斡旋下,乍蘇簽署達喀爾和平協定,決定結束敵對狀態。5月,蘇反政府武裝突襲首都,蘇方指責乍政府背後支持,宣布與乍斷交。在利比亞等國斡旋下,雙方于11月恢復外交關系。2010年1月,雙方簽署兩國關系正常化協定。2010年2月,乍得總統代比訪蘇。7月,巴希爾總統出席在乍舉行的“撒哈拉-薩赫勒國家共同體”首腦會議。2011年12月,代比總統訪問蘇丹。2013年2月,代比總統再次訪問蘇丹。
同利比亞的關系
乍得與利比亞因領土爭端等問題曾長期不和。1994年2月3日,國際法院將乍利爭議領土“奧祖地帶”裁決歸乍後,乍利關系改善並不斷發展。雙方簽署了《乍利睦鄰、友好與合作條約》及多項合作協定。2011年利比亞危機爆發後,乍否認利“國家過渡委員會”關于乍政府幫助卡扎菲的指責。卡扎菲政權倒台後,乍于8月23日宣布承認利“國家過渡委員會”。9月,代比總統出席了在法國召開的“利比亞之友”國際會議。2012年12月,利新政府總理扎伊丹率團對乍進行工作訪問。
同中非的關系
1997年1月,乍派兵參與了在中非的維和行動。2001年11月,中非前總參謀長弗朗索瓦·博齊澤(François Bozizé)流亡乍得後,兩國關系持續緊張,多次發生邊界沖突。乍得和中非簽訂建立邊防混合部隊的協定。8月,中非總統博齊澤對乍進行過境訪問。2005年12月,中非總統博齊澤訪乍,與代比會晤。2006年5月,博齊澤訪乍,祝賀代比蟬聯總統。2008年2月,博齊澤訪乍。6月,博齊澤過境乍得並會晤代比。
中非前總參謀長弗朗索瓦·博齊澤(François Bozizé)流亡乍得後,兩國關系持續緊張,多次發生邊界沖突。2003年3月15日博齊澤武力奪權上台後,乍與中非關系迅速改善。2004年6月,兩國簽訂建立邊防混合部隊的協定。2011年3月,代比總統出席博齊澤連任總統就職儀式。6月,博齊澤總統對乍進行工作訪問。7月,博齊澤再次訪乍。2012年5月,代比總統對中非進行工作訪問。2013年3月,博齊澤總統出席在乍舉行的“撒哈拉-薩赫勒國家共同體”首腦會議。
同其它非洲國家的關系
乍得重視發展同喀麥隆、奈及利亞、加彭等鄰國及其它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積極參加地區合作。乍是非洲聯盟、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尼日河流域國家組織、乍得湖盆地委員會等非洲區域性組織的成員。
2011年5月,代比總統出席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就職典禮。同月,出席了奈及利亞總統喬納森就職典禮。7月,代比總統訪問貝南。同月,出席了南蘇丹共和國獨立慶典。8月,代比總統出席剛果(布)獨立51周年慶典。2012年1月,出席南非執政黨“非國大”成立百年慶典。2012年10月,出席赤道幾內亞獨立44周年慶典。
同國際組織的關系
乍得是不結盟運動伊斯蘭會議組織(OIC)、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聯合國的成員國。重視與國際組織的關系。
經濟情況
概況
乍得是農牧業國家,經濟落後,系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代比執政後,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結構調整計畫,重點整飭棉花公司等國營企業和公職部門;鼓勵私人投資和發展中、小企業;宣布實行企業私有化和自由經濟;打擊走私,保證稅收;積極爭取國際援助,鼓勵外國投資。2000年乍石油開發計畫正式啓動。2003年7月,南部多巴油田順利投產,西方加大對乍投資,乍得-喀麥隆輸油通路開通,乍石油生產及出口能力驟增,經濟一度高速成長。乍繼續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推進國家減貧戰略,加強和改善財政管理,大力促進私營經濟發展,並頒布了新能源法。但受局勢動蕩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成長放緩。2010年以來,隨著國內局勢逐漸穩定,石油收入增加,經濟有所好轉。

國內生產總值 | 137.23億美元 | 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 | -0.8%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 1519美元 | 通貨膨脹率 | 5.3% |
工業
主要為石油開採和農、牧產品加工業。2006年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3.6%,7%的勞動人口從事工業生產。全國石油可開採儲量12億桶,2007年日產原油能力約為15萬桶。全國有22家棉花加工廠,總加工能力為18.8萬噸。另有一些紡織、卷煙、面粉、飲料、製糖、農機製造等中小企業。此外,乍得年產天然鹼約1萬噸,部分供出口。電力供應不足,電價昂貴,全國僅2%的居民,首都僅9%的家庭能夠用電。受電力不足和資金短缺等困擾,乍工業發展困難較多。

農牧業
隨著石油的開發與生產,農牧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大幅下降,2006年為21.9%。全國可耕地面積5200萬公頃,已耕地700萬公頃。乍得湖平原和南部地區是主要農業區。主要糧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還有少量稻米和小麥等。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72%。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全國約有1/4人口從事棉花種植,2005年出口額為422億非郎,佔出口總額的2.6%。其它經濟作物還有煙草、花生、芝麻、甘蔗和阿拉伯樹膠等。乍得是中部非洲地區主要畜產國, 40%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2006年出口額為2.287億美元,佔出口總額(除石油外)的54%。
服務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商業、交通、電訊等服務性行業逐步恢復。2006年服務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5%。全國20%的人口從事服務業,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業和公共領域。
財政金融
貨幣發行受中部非洲國家銀行(BEAC)掌控。金融市場不健全,貸款利率較高,居民儲蓄率低。現有乍得發展銀行(BDT)、乍得國際農業銀行、乍得信貸銀行(BTCD)、法國興業銀行乍積分行、子午線銀行集團西非國家銀行乍積分行(BMBT)、財政銀行(FB)、蘇丹商業銀行乍積分行、乍得阿拉伯利比亞銀行(BTAL)和薩赫勒-撒哈拉投資商業銀行乍積分行等9家商業銀行。
2011年外匯儲備約為8.8億美元(不包括黃金)。2006年底外債總額為17.7億美元。
對外貿易
2003年起原油成為第一大出口商品,2006年佔出口總額的86%。畜產品和棉花是乍傳統出口商品,主要進口石油製品、化工、機電產品、建築材料、汽車、紡織品、食品、葯材等。2011年主要出口對象國是美國、中國、法國、荷蘭和德國;主要進口來源國是喀麥隆、法國、中國、芬蘭和瑞典等。
外國援助
外援在財政收入和預算中佔很大比重。主要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瑞士以及聯合國、歐盟和非洲開發銀行等。2004年共接受外援3.18億美元,其中雙邊援助1.62億美元,多邊援助1.56億美元。
外國資本
因石油開發前景看好,外國資本大量涌入。2000年4月,美國埃克森和雪佛龍兩大石油公司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組成石油開發集團,參與乍石油開發項目。同年6月,世界銀行批準向乍得和喀麥隆兩國政府分別提供3950萬和5340萬美元貸款用于乍喀輸油通路建設項目,總投資37億美元。2003-2005年接受外國直接投資分別為7.13億美元、4.78億美元和7.05億美元。
人民生活
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47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水準較低,超過55%的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乍得水電協會為首都15%的人口提供電力,全國覆蓋率僅為2%。大部分乍得人使用木材、動物糞便等的生物燃料生火。
乍得的城市基建落後,隻有48%的市區人口有清潔的飲用水,可使用基本衛生設備的人口更隻有2%。
文化藝術
語言
乍得官方語言為法語和乍得阿拉伯語。南方居民通用蘇丹語系的薩拉語,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語。
宗教
乍得全國居民中44%信奉伊斯蘭教,33%信奉基督教,23%信奉原始宗教。
節日
地球反擊戰(國慶日):8月11日(1960年)
自由民主日(即代比執政日):12月1日
習俗
飲食
小米是乍得人的主食,常被做成面團伴以醬汁食用,這種食物在北部被稱為“alysh”在南部則被稱為“biya”。魚類也是該國的一種流行食物,通常被做成“salanga”(被曬幹後煙熏成的鮭脂鯉或猛魚)或“banda”(較大型的煙熏魚)。“Carcaje”是一種以木槿葉製成的味甜的飲品。酒精飲品在南部比較流行,人們飲用“billi-billi”(以紅小米釀製)和“coshate”(以白小米釀製)小米啤酒。

禮儀
乍得人接受了不少現代化的東西,在國際交往中他們也習慣行握手禮,稱男性客人為先生,稱女性朋友為夫人、女士、小姐。外國客人也可用同樣的方式稱呼乍得的政府官員。乍得居民信仰不同的宗教,他們遵守各自的宗教教規。
民俗
乍得擁有多樣化的種族和語言,文化遺產相當豐富。乍得政府也積極推廣該國文化和傳統,開放乍得國家博物館和乍得文化中心。乍得全年共有6個公眾假期,不定期的假期則包括基督宗教的復活節、伊斯蘭教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
一個販賣乍得傳統服飾的裁縫師樂隊沙裏爵士樂在1964年組成,開拓了乍得的現代音樂領域。隨後,其他的一些樂隊嘗試結合現代和傳統音樂。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視現代的音樂。
一夫多妻製在乍得十分普遍,約39%的女人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配偶在結婚時表明其不接受重婚,乍得的法律允許一夫多妻製。雖然法律禁止對婦女使用暴力,但家庭暴力仍然普遍。約45%的乍得婦女會進行女性割禮,雖然法律亦明文禁止。這種儀式在阿拉伯人、Hadjarai人和瓦達伊人之中比較普遍(超過90%),薩拉人(38%)和圖布人(2%)參與這種儀式的比例則較低。乍得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這使她們難以尋找工作。雖然基于法國法律的財產及遺產法並沒有歧視女性,但地區領袖在處理遺產個案時,通常會根據傳統做法傾向男性。
社會福利
教育
乍得是黑非洲文化教育水準較低的國家。2004年乍成人識字率為38%,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平均指數。國小與中學入學率分別為71%和15%。高等教育主要由恩賈梅納大學、費薩爾國王大學、蒙杜商業技校、阿貝歇科技學院、薩爾赫天文和環境學院等提供,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1500人。2003年,全國共有3653所國小,209所國中和36所高中。
體育
足球是乍得最普及的運動,籃球和自由式摔跤也很流行。
醫療
乍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匱乏。乍得全國共有429個醫療衛生設施,總床位3962張。其中綜合性醫院僅有三所,即恩賈梅納中央醫院、軍事醫院和中國援建的自由醫院。1998年至1999年,全國有290名醫生和1837名護士。人均預期壽命44歲,人口年成長率3.1%。衛生覆蓋率30.6%,飲用水覆蓋率27%,嬰兒死亡率11.5%,成年人艾滋病感染率3.5%。常見病有:瘧疾、肝炎、腦膜炎、麻風病、淋病等。
通訊
乍得的通訊業落後,費用高,覆蓋率低。乍得電信公司(Soteltchad)壟斷乍固定電話和國際長話業務,2005年共有固定電話使用者13000戶。2000年,“Anglo-Dutch MSI Mobicom(Celtel)”和“Egyptian Orascom”(Libertis)公司進入乍移動通信市場,2004年Libertis因未能償稅而倒閉。到2006年底,Celtel公司共有註冊使用者372000個。2005年10月,瑞典行動電話公司Millicom International Cellular (MIC)進入乍得市場並迅速擴展業務,2006年該公司已有註冊使用者186700個。2005年,乍Internet服務共有40000個註冊使用者。
媒體
主要報刊為法文日刊《乍得新聞稿》,另有《恩賈梅納周刊》等10餘種民間報紙。

乍得新聞社為國家通訊社,成立于1966年。
乍得國家廣播電台,1965年建台,主要用法語、薩拉語、阿拉伯語廣播。
乍得國家電視台,1987年12月建台,僅覆蓋首都恩賈梅納。用法語和阿拉伯語播放節目。定時轉播喀麥隆電視節目。
全國有13家私營電台。
雖然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但政府在2006年底卻啓動了一套審查媒體的系統。
乍得的唯一電視台是國有的乍得國家電視台(TeleTchad),但僅覆蓋恩賈梅納。電台的覆蓋率遠遠較大,全國有13家私營電台。因為運輸費用高昂,人民識字率低且普遍清貧,乍得的報紙數量和流通率較低。
音樂
乍得較流行的樂器有“kinde”(一種豎琴)、“kakaki”(一種長3至4米的號角)和“hu hu”(一種使用葫蘆作擴音器的弦樂器)。不同種族會使用不同的樂器:薩拉人常用笛子、巴拉風(balafon,一種木琴)、豎琴和kodjo鼓等;加涅姆布人則以長笛類樂器配合敲擊樂器演奏。
樂隊沙裏爵士樂在1964年組成,開拓了乍得的現代音樂新領域。隨後,其他的一些樂隊嘗試結合現代和傳統音樂。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視現代音樂,在1995年,他們對現代音樂開始感興趣,這促使一些乍得歌手的唱片和錄音帶開始被發行。但盜版行為以及法律保障的缺乏都限製了乍得音樂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學
與其他非洲國家一樣,乍得的文學被經濟、政治等因素打擊。很多乍得作家被迫在流亡國外的情況下寫作,主題集中于政治壓迫和歷史論文。自1962年起,20位乍得作家寫作了約60部小說作品。較著名的作家有約瑟夫·卜拉欣·賽義德(法文:Joseph Brahim Seïd)、巴巴·穆斯塔法(法文:Baba Moustapha)、安托萬·班吉(法文:Antoine Bangui)和庫爾西·拉姆科(法文:Koulsy Lamko)。2003年,乍得的唯一文學評論家艾哈邁德·塔博耶(法文:Ahmat Taboye)出版了乍得文學選集(法文: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tchadienne)以在國際和青年間宣傳乍得文學
電影
乍得的電影工業被內戰嚴重破壞,電影院的缺乏也是該行業面對的問題(乍得全國隻有一家電影院)。乍得首部電影是1999年由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龍(Mahamat Saleh Haroun)製作的《Bye Bye Africa》,穆罕默德後來的電影《Daratt》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獎。伊薩·塞爾日·克洛(Issa Serge Coelo)曾執導其他兩部電影《Daressalam》和《Tartina City》。
交通運輸
鐵路
乍得是內陸國家,無鐵路,主要靠公路運輸。
公路
乍得總長3.34萬公裏,其中柏油路524公裏,多數公路僅能在旱季通行。
水運
乍得主要集中于沙裏河和洛貢河,內河航道總長4,830公裏,其中2,000公裏河段能四季通航。出海須經喀麥隆杜阿拉港(距恩賈梅納1,500公裏)或奈及利亞的哈科特港(距恩賈梅納1,700公裏)轉運。
空運
恩賈梅納國際機場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飛機,通往歐洲及周邊國家。法國、喀麥隆、利比亞、蘇丹和衣索比亞航空公司等有定期航班飛往乍得。2004年2月,原乍得航空公司更名為“Toumai Air Tchad”,經營中部非洲地區和中東航線,並與法航合作經營恩賈梅納-巴黎航線。
旅遊資源
乍得主要的旅遊地有乍得湖、德基亞野生動物保護區和面積30萬公頃的扎科馬國家公園等。乍得湖是非洲四大湖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內陸湖泊,被人們譽為“閃爍在黃沙萬裏的撒哈拉沙漠南緣的一顆明珠”。乍得湖的水除部分水域略帶鹹味外,其它大部分水域是清甜甘美的淡水,這不能不說是自然界的奇妙現象。在湖畔可以看到河馬、大象、野水牛、羚羊、長頸鹿、駝鳥等成群的熱帶動物。

德基亞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活著各種熱帶草原動物,保護區中有露營小屋等住宿設施供遊客休息。
此外,在恩賈梅納南面35公裏的曼代利亞還專門闢有大象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