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 成立“新中國婦女職業學校”

1949年7月,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正式接管了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職業學校。8日15日,經全國民主婦聯第八次常委會批準,更名為“新中國婦女職業學校”。
1950年 400名學員完成學業畢業
1950年7月,400名學員均完成學業畢業,經中共中央華北局組織部分配奔赴工作崗位。畢業學員幾乎遍布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全國各省市和少數民族。朝鮮戰爭爆發後,有十餘名畢業生奔赴前線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 更名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婦女幹部學校”
1950年7月,“新中國婦女職業學校”更名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婦女幹部學校”,成為全國民主婦聯培養婦女幹部和婦女人才的基地,為國家培訓了一大批縣婦聯主任以上幹部、女法官和保教幹部。
1961年 “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婦女幹部學校”停辦
根據中共中央1960年做出的精簡機構的決定,1961年3月,全國婦聯書記處決定停辦婦女幹部學校。
1978年 恢復辦校
1978年9月,康克清同志在第四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上提出恢復婦女幹部學校,全國婦聯黨組成立恢復婦幹校籌備組。籌備組克服困難,重新創業,1979年3月學校開學,各項工作走上正軌。
1984年 學校更名並獲批成為獨立設定的成人高等學校
1984年3月,學校更名為全國婦聯管理幹部學院, 7月,獲得教育部批準,成為首批獨立設定的成人高等學校。學校開始舉辦兩年製大專班,建立、開辦婦女運動、學前教育管理、法律三個系。
1987年 更名為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
1987年8月,學校更名為“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開始面向全國社會各界招收女生,同時舉辦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
1991年 接受北京市成人高等學校評估小組的評估

1991年6月,經北京市成人高等學校評估小組評估,學校順利進入A級院校行列。
1993年 舉行中華女子學院奠基典禮
1990年春節,全國婦聯主席陳慕華率書記處班子到學院現場辦公,提出要選擇新校址,把學院擴建為女子大學。1993年1月,紀念宋慶齡誕辰一百周年暨中華女子學院奠基典禮舉行,“中華女子學院工程”被列入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組委會的議事日程。
1995年 更名為中華女子學院
經國家教委批準,1995年8月,學校更名為“中華女子學院”,可作為成人高校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成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並存的學校。12月,學校由地安門遷址到朝陽區育慧東路1號。設有社會工作管理系、學前教育管理系、法律系、秘書系、經濟管理系、外語系六個系。
2002年 轉製為普高大學部院校
2002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轉製為普通大學部院校,以實施大學部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
2003年 獲得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考察、審議,學校被批準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6年 通過教育部大學部教學水準評估
2005年11月,學校接受了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2006年,教育部下發教高函【2006】9號檔案,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大學部教學水準評估。
2007年 簽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協定
2007年9月,學校與東北師範大學簽訂了聯合培養社會工作、女性學、會計學、法學和學前教育五個專業方向研究生協定。
2010年 實施《中華女子學院2008-2010年學科建設規劃實施方案》
學校根據《方案》進行了教學機構調整,設立七個二級學院和三系二部,即社會與法學院、管理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中華高麗(職業)學院、外語系、電腦系、金融系、公共教學部、體育教學部。
2011年 成立中華女子子學院理事會

2011年3月,成立中華女子學院理事會,完善學校治理結構,探索建立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製。
2013年 首次招收研究生
2012年,學校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工作單位。2013年,首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30名。
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
中國女性社會學科化的知識建構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
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市民幸福指數影響的研究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
網路環境下"以問題為中心"的"動態"外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教育部 |
家政服務行業管理立法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度"規劃基金項目 |
幼兒在圖畫書閱讀中的視覺讀寫能力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度"青年基金項目" |
女大學生網路行為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任務項目" |
在京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及幹預策略研究 |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2009年度"重點課題" |
北京奧運會遺產旅遊開發研究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基金2009年度項目 |
北京市共建項目: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共建項目:課程建設與教材改革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共建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共建項目:北京地區女性高層次科技人才成長規律與利用開發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共建項目:北京市女大學生就業與自主創業現狀實證分析及戰略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女性學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學前教育學 | 北京市教委 |
參與式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女性學教學中套用研究 | 北京市教委 |
北京人婚姻觀、生育觀和性觀念的代際比較研究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室 |
網路環境下"以問題為中心"的"動態"外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教育部 |
女性學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研究 | |
女幹部的培訓與成長 | 中國婦女研究會 |
中國--歐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項目 | 中國--歐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項目辦公室 |
中國農村社工能力建設 |
科研成果
第二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和優秀組織獎名錄:

1. 莫文秀主編 《婦女教育藍皮書:中國婦女教育發展報告NO.1(1978-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獲得專著類一等獎。
2. 林建軍著 《婦女法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獲得專著類三等獎。
3. 劉明輝著 《女性勞動和社會保險權利研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10月,獲得專著類三等獎。
4. 石彤 "構建女大學生發展性德育模式",《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第1期,獲得論文類三等獎。
5. 韓賀南 "對五四時期婦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質'建構的研究",《婦女研究論叢》,2007年第6期,人大影印報刊資料《婦女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獲得論文類三等獎。
6. 中華女子學院婦女/性別研究與培訓基地,獲得優秀組織獎。
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名稱 | 研究中心名稱 |
---|---|
中華女子學院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性與性別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女性人力資源開發與創業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婦女發展與經濟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旅遊發展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個人理財研究中心 | 中華女子學院女大學生藝術貭素教育研究中心 |
學術交流
2013年6月17日中華女子學院性別與社會發展學院女性學系和加拿大Nipissing大學性別平等與社會公正系、社會福利與社會發展系聯合主辦的"政策與實踐中的性別平等:中國與加拿大的經驗"學術交流會議在中華女子學院教圖樓第六報告廳召開。加雙方就"中國殘障婦女狀況與發展研究"、"防止性騷擾的立法"、"男女同齡退休"、"中國婦女參政政策研究"等性別與公共政策領域的熱點議題做討論。

2013年8月24日全國高校女子體育研討會暨首都高校第四屆女子體育論壇在中華女子學院教學圖書綜合樓報告廳隆重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上海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全國各地高校的專家學者就如何上好女生體育課,如何給女生創造參與體育的機會,如何做好高校女子體育研究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2013年1月25日,法學院副院長李明舜、全國婦聯權益部部長蔣月娥、全國婦聯兒童部副局級巡視員向陽、北京市婦聯權益部副部長高蕾、致誠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文娟、律師劉會麗、資略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剛、北大法學院特聘診所指導教師于蓉分別作了主旨發言,並與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科研處、繼續教育學院的老師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研究生專業
研究生專業名稱 | 學製 | 授予學位 | 備註 |
社會工作 | 2年 | MSW |
大學部專業名稱 | 學製 | 授予學位 | 備註 |
---|---|---|---|
4年 | 法學學士 | 大學部一批 | |
社會工作 | 4年 | 法學學士 | |
社會學 | 4年 | 法學學士 | |
4年 | 法學學士 |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市場行銷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會計學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財務管理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4年 | 管理學學士 | ||
學前教育 | 4年 | 教育學學士 | 師範類 |
套用心理學 | 4年 | 理學學士 | 師範類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4年 | 工學學士 | |
英語 | 4年 | 文學學士 | |
金融學 | 4年 | 經濟學學士 | |
4年 | 文學學士 | 師範類 | |
4年 | 藝術學學士 | 藝術類校考專業 | |
4年 | 藝術學學士 | 藝術類校考專業 | |
4年 | 藝術學學士 | 藝術類校考專業 | |
4年 | 藝術學學士 | 藝術類校考專業 | |
4年 | 藝術學學士 | 藝術類校考專業 | |
高職專業 | |||
學前教育 | |||
社區管理與服務 | |||
北京市單考高職 |
師資力量
截止2009年,學校專任教師244人,生師比為17.6:1。23人為教授,76人為副教授,133人為講師,12人為助教,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所佔比重達40.6%,超過95.1%的教師擁有了中級及以上職稱。教師學歷層次中53人擁有博士學位,151人擁有碩士學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所佔比重為21.7%,83.6%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2005年10月進行了第一屆學科、學術帶頭人及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選拔,5人被評為學科帶頭人,16人被評為學術帶頭人,14人被評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8年11月完成對首屆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及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屆滿考核。2009年1月又進行了第二屆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及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的選拔工作,5人被評為學科帶頭人,9人被評為學術帶頭人,17人被評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3年至2009年,學校先後有3名教師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9名教師為政府特殊津貼教授;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獎3人,學校教學名師獎9人。

學校于2008年11月啓動了首屆"中華女子學院學術團隊"申報評審工作,2009年1月經校學術委員會答辯評審有5個學術團隊被評選為中華女子學院首屆學術團隊。有7人休學術假,為大部分教授配備了科研助手。
教學建設
大學部
截止2009年,學校設立各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84個,其中有10多個項目得到北京市教委的立項。建設了社會工作、學前教育、法學和會計學4個特色專業,3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了12個校級教學團隊,其中1個教學團隊成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1個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了14門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其中有3門課程成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建設了5門雙語課程建設項目;3本教材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評選了2本校級精品教材;建設了特色專業和特色教材8本,有3本教材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教材成為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設項目;建設了婦女兒童發展與教育實驗示範中心,並成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了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的教學實驗室20餘個、教學實習基地68個,其中有1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被評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不斷總結教學成果,共有25項教學成果獲得校級教學成果,其中2項教學成果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研究生
學校于2008年開始與東北師範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首批合作專業有4個,分別是:社會學、學前教育學、民商法學和會計學。2010年,新增企業管理和金融學兩個合作專業。截止2013年,學校共有碩士生導師24人,在校生27人。
2010年,首屆畢業生6人順利畢業,並因學業突出得到了東北師範大學的肯定。其中,1/3的學生考取名牌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3同學選擇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就業。
2012年12月,學校成功獲批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于2013年開展培養社會工作(婦女服務方向和婦女維權方向)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
合作交流
截止2011年,學校接待過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團,並與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招收來自韓國、蒙古、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歷生,同時每年招收短期漢語進修生50餘人。此外,學校每年還會接待來自中國以外姐妹院校的遊學團,如:美國布雷諾女子學院、丹麥的教育學院等高等院校的暑期項目,安排遊學團的漢語文化課的學習及中國文化相關課程的學習。學校開展與中國以外的高校及女子高校開展校際交換生項目,如日本九州女子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美國密西西比女子大學、瑞典耶夫勒大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開展交流生項目。
文化傳統
校徽釋義
標志設計中心採用紅色的線描方式繪製三個相交的心形,體現女的特有溫柔、須眉、獨立等含義,同時將學校的校風"崇德 至愛 博學 尚美"體現出來,圖形又如同擁有翅膀的一刻紅心,自由的飛翔,寓意女的的地位提高,也可接受教育的一種突破意義。標志設計外圈採用校名中英文結合以弧形組織,將圖形圓滿的鎖住,使標志的圓潤度加強。

校訓釋義
團結:強調團隊意識、團體競爭、求同存異、和諧共進;
勤奮:學會學習,自覺地學,勤奮地學,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學風。
求實:強調實事求是、嚴謹治學、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有實幹精神,積極參加實驗、實訓、實習和社會實踐,做有真才實學的人。
創新:學會反思,進步不自滿,落後不自卑,挫折不自棄,經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及時糾正偏差和錯誤,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人。
學校辦學致力于發揮女校優勢,培養具有"四自"精神的高貭素女性人才,引領先進性別文化, 積極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發展。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 黨委(組)書記 | 任職時間 | 校(院)長 | 任職時間 |
新中國婦女職業學校 (1949—1950) | 田秀涓 | 1949.09-1950.07 | 劉清揚 | 1949.09-1950.07 |
全國婦聯婦女幹部 學校 (1950—1961 1978—1984) | 陳舜玉 | 1951.07-1955.01 | 劉清揚 | 1950.07-1955.01 |
陳舜英 | 1955.01-1957.07 | 陳舜英(兼) | 1955.01-1957.07 | |
張志專(兼) | 1957.10-1961.03 | 張志專 | 1957.10-1961.03 | |
— | — | 田秀涓(兼) | 1979.03.-1980.08 | |
張志專(兼) | 1980.08-1982.08 | 張志專 | 1980.08-1982.08 | |
何林青 | 1982.08-1984.07 | 何林青(兼代) | 1982.08-1984.03 | |
王慶淑(兼) | 1984.03-1984.07 | |||
全國婦聯管理幹部 學院 (1984—1987) | 何林青 | 1984.07-1986.12 | 王慶淑(兼) | 1984.07-1987.08 |
中國婦女管理幹部 學院 (1987—1995) | 安樹芬 | 1989.03.-1995.08 | 王慶淑(兼) | 1987.08-1988.09 |
桂智貞 | 1989.08-1995.04 | |||
回春茹 | 1995.04-1995.08 | |||
中華女子學院 (1995—至今) | 安樹芬 | 1995.08-1999.03 | 回春茹 | 1995.08-2004.03 |
莫文秀(兼) | 1999.03-2008.09 | |||
範繼英(兼) | 2008.11-2012.02 | 張李璽 | 2004.03-2014.07 | |
張李璽 | 2012.04—201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