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中等城市 Medium-sized City
介於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城市為中等城市。

城市規模結構的等級層次,劃分標準各國不同。衡量城市大小的數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規模與城市地域規模兩種指標,通常人口規模是衡量城市規模的決定性指標。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區分城市規模大小,各國的具體分級標準不盡一致。聯合國將2萬人作為定義城市的人口下限,10萬人作為劃定大城市的下限,100萬人作為劃定特大城市的下限。這種分類反映了部分國家的慣例。我國大中小城市的劃分標準是以《城市規劃法》第一章第四條:市區和近郊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來劃分,城市非農人口數大於50萬的為大城市(其中大於100萬的為特大城市),20—50萬的為中等城市,小於20萬的為小城市。 中等城市示例
基本定位
中等城市是連線大城市和鄉鎮農村的中間地帶,是發展地方區域經濟、帶動農村發展的龍頭,是轉移製造業和農村勞動力的承接地,是大城市在區域的補充。大力發展中小城市是我國現在的國策。
編輯本段中等城市發展
強化產業支撐
依託獨特優勢,走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打生態牌,走特色路,以科技創新為長遠戰略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
加快人口聚集
一是制定農民進城的優惠政策,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和用工制度,降低城市“門檻”,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二是實施“大公交”戰略,建立以中心城區為中心,環繞周邊郊村的公共運輸服務網路,增強城市的軸向拉動力,吸引郊區農民向城市聚集,增加城市人流。三是打造優美宜居環境,在不浪費土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容積率、提高綠化率,提升住宅的舒適性,吸引周邊地區人群進城購房,增加城市人口。四是加強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改善城鄉生產條件,強化其服務農業、農村功能,為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創造條件,加快人口從農業中分離的步伐;另一方面,合理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民新居,充分發揮農民新居的示範導向作用,加快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讓一部分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向城鎮集中,轉化為城鎮人口或城市人口。五是進一步完善有利於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招商引資力度,營造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濃厚氛圍,著力打造人才“窪地”,破解城市發展人才制約。
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二是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三是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四是提高服務承載力。
培育城市特色
把城市特色體現於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主題,打造特色品牌城市。在城市文化上,注重延續歷史文脈,把城市名片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生態環境上,營造城市“綠體”。
編輯本段中國中等城市
按照中國《城市規劃法》的數量劃分(96市區非農業人口排序):我國的中等城市數量為202個,總人口為5983.44萬人。
中等城市發展
強化產業支撐
依託獨特優勢,走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打生態牌,走特色路,以科技創新為長遠戰略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
加快人口聚集
一是制定農民進城的優惠政策,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和用工制度,降低城市“門檻”,引導農村人口聚集。
二是實施“大公交”戰略,建立以中心城區為中心,環繞周邊郊村的公共運輸服務網路,增強城市的軸向拉動力,吸引郊區農民向城市聚集,增加城市人流。
三是打造優美宜居環境,在不浪費土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容積率、提高綠化率,提升住宅的舒適性,吸引周邊地區人群進城購房,增加城市人口。
一方面,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改善城鄉生產條件,強化其服務農業、農村功能,為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創造條件,加快人口從農業中分離的步伐;
另一方面,合理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民新居,充分發揮農民新居的示範導向作用,加快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讓一部分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向城鎮集中,轉化為城鎮人口或城市人口。
五是進一步完善有利於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招商引資力度,營造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濃厚氛圍,著力打造人才“窪地”,破解城市發展人才制約。
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二是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三是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四是提高服務承載力。
表一: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等級 人口數量(萬人)
1 泰安 地級市 49.86
2 安陽 地級市 49.57
3 廈門 副省級市 49.29
4 黑河 地級市 48.90
5 蚌埠 地級市 48.89
6 營口 地級市 48.36
7 蕪湖 地級市 47.98
8 項城 縣級市 32.00
9 興寧 縣級市 28.44
10 溫州 地級市 47.74
11 萍鄉 地級市 47.26
12 梅州 地級市 25.32
13 東營 地級市 47.10
14 攀枝花 地級市 46.86
15 河源 地級市 20.12
16 惠州 地級市 33.57
17 滕州 縣級市 46.49
18 宜昌 地級市 45.93
19 六盤水 地級市 45.36
20 秦皇島 地級市 45.22
21 自貢 地級市 44.94
22 南通 地級市 44.43
23 盤錦 地級市 44.38
24 銀川 地級市 43.77
25 鎮江 地級市 43.72
26 桂林 地級市 43.69
27 濟寧 地級市 43.39
28 南陽 地級市 43.31
29 鹹陽 地級市 42.77
30 連雲港 地級市 42.69
31 陽泉 地級市 42.61
32 葫蘆島 地級市 42.61
33 雙鴨山 地級市 42.50
34 赤峰 地級市 41.84
35 寶雞 地級市 41.34
36 韶關 地級市 41.18
37 海口 地級市 40.58
38 岳陽 地級市 39.89
39 仙桃 省直管市 39.81
40 樂山 地級市 39.79
41 佛山 地級市 39.44
42 遼源 地級市 45.76
43 牙克石 縣級市 38.68
44 馬鞍山 地級市 38.23
45 揚州 地級市 37.75
46 綿陽 地級市 37.45
47 四平 地級市 37.30
48 萊蕪 地級市 37.24
51 長治 地級市 36.87
52 中山 地級市 36.84
53 南充 地級市 36.36
54 常德 地級市 36.21
55 東莞 地級市 36.14
56 新泰 縣級市 36.13
57 通化 地級市 36.09
58 邢台 地級市 36.06
59 瀘州 地級市 35.75
60 通州 縣級市 35.68
61 天門 省直管市 35.56
62 十堰 地級市 35.55
63 鄒城 縣級市 34.94
64 海門 縣級市 34.30
65 珠海 地級市 34.28
66 九江 地級市 34.06
67 安慶 地級市 34.00
68 荊門 地級市 33.76
69 宜興 縣級市 33.74
71 遵義 地級市 115.45(參考的2008年遵義市政府網上數據)
72 日照 地級市 32.65
73 羅定 縣級市 32.47
74 台山 縣級市 32.45
75 順德 縣級市 32.18
76 隨州 地級市 32.12
77 江陰 縣級市 31.99
78 江門 地級市 31.91
79 延吉 縣級市 31.57
80 肥城 縣級市 31.35
81 萊州 縣級市 31.09
82 內江 地級市 30.99
83 石嘴山 地級市 30.77
84 烏海 地級市 30.75
85 景德鎮 地級市 30.58
86 潛江 縣級市 30.55
87 普寧 縣級市 30.46
88 宿州 地級市 30.36
89 鐵嶺 地級市 30.27
91 滄州 地級市 30.05
92 松原 地級市 29.74
93 阜陽 地級市 29.72
94 瓦房店 縣級市 29.50
95 銅川 地級市 29.34
96 鹽城 地級市 29.31
97 邵陽 地級市 29.24
98 荷澤 地級市 29.23
99 德州 地級市 29.00
表二(續表一)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等級 人口數量(萬人)
100 天水 地級市 28.95
101 淮陰 地級市 28.93
102 漯河 地級市 28.89
103 肇慶 地級市 28.83
104 通遼 縣級市 28.76
105 溧陽 縣級市 28.62
106 承德 地級市 28.53
107 鄂州 地級市 28.34
108 貴港 地級市 28.31
109 銅陵 地級市 28.29
110 益陽 地級市 28.24
111 陽江 地級市 28.20
112 朝陽 地級市 28.18
113 茂名 地級市 27.74
114 七台河 地級市 27.68
115 宜賓 地級市 27.43
116 濱州 縣級市 27.26
117 六安 縣級市 27.21
118 錫山 縣級市 27.20
119 梅河口 縣級市 27.18
120 泉州 地級市 27.12
121 巢湖 縣級市 27.09
122 如皋 縣級市 27.07
123 鐵力 縣級市 27.03
124 公主嶺 縣級市 26.82
125 郴州 地級市 26.64
126 濮陽 地級市 26.52
127 白城 地級市 26.33
128 永州 地級市 26.23
129 新會 縣級市 26.15
130 綏化 地級市 26.13
131 惠州 地級市 25.75
132 湖州 地級市 25.57
133 德陽 地級市 25.44
134 贛州 地級市 25.42
135 鶴壁 地級市 25.38
136 許昌 地級市 25.37
137 海城 縣級市 25.04
138 敦化 縣級市 25.04
139 聊城 縣級市 25.02
140 白銀 地級市 24.95
141 梧州 地級市 24.83
142 陸豐 縣級市 24.69
143 白山 地級市 24.56
144 嘉興 地級市 24.50
145 潮州 地級市 24.47
146 廣元 地級市 24.23
147 新余 地級市 24.11
148 海林 縣級市 24.03
149 章丘 縣級市 24.00
150 曲靖 地級市 23.84
151 廉江 縣級市 23.83
152 濟源 地級市 23.64
153 信陽 地級市 23.62
154 常熟 縣級市 23.42
155 臨汾 地級市 23.35
157 漢中 地級市 23.06
158 黃岡 地級市 23.02
159 威海 地級市 22.95
160 阿城 縣級市 22.84
161 龍巖 地級市 22.84
162 東台 縣級市 22.55
163 館陶 縣級市 22.56
164 五常 縣級市 22.47
165 南平 地級市 22.44
166 啟東 縣級市 22.37
167 肇東 縣級市 22.35
169 尚志 縣級市 22.27
170 懷化 地級市 22.22
172 鍾祥 縣級市 22.00
173 克拉瑪依 地級市 21.98
174 紹興 地級市 21.97
176 箇舊 縣級市 21.85
177 安順 地級市 21.62
178 廊坊 地級市 21.52
179 北安 縣級市 21.47
180 衡水 地級市 21.40
181 雷州 縣級市 21.30
182 江油 縣級市 21.26
183 豐城 縣級市 21.13
184 伊寧 縣級市 21.00
185 丹陽 縣級市 20.96
186 漳河 地級市 20.93
187 婁底 地級市 20.93
188 龍口 縣級市 20.92
189 阿克蘇 縣級市 20.89
190 玉林 地級市 20.88
191 喀什 縣級市 20.83
192 榮城 縣級市 20.81
193 遂寧 地級市 20.65
194 高密 縣級市 20.57
195 洪湖 縣級市 20.55
196 舒蘭 縣級市 20.50
197 北票 縣級市 20.27
198 永城 縣級市 20.19
表三(續表二)
序號 城市名稱 行政等級 人口數量(萬人)
199 梅州 地級市 20.18
201 台州 地級市 20.01
202 高州 縣級市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