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中山醫科大學
嶺南大學醫學院
1835年11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 Peter Parker )在廣州十三行開設眼科醫局,並于1859年改稱“博濟( Pok Tsai )醫局”。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
1879年,博濟醫學堂改名為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學堂。1886 年孫中山以“逸仙”之名進南華學堂學醫,並從事革命活動。
1904年改稱南華醫學校,1930年改稱嶺南大學醫學院,1936年又稱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並合並了私立夏葛醫學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1908年春,廣東光華醫學堂成立,由鄭豪等人創立。該校分別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為私立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廣東光華醫科大學、私立廣東光華醫學院和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並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科大學
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與嶺南大學醫學院合並組立華南醫學院。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並,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衛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原中山大學
格致書院
廣州格致書院是十九世紀中國著名的教會學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醫生1887年創辦于廣州,後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

1907年該學校改為嶺南學堂,開設了醫科。後來該學校成為嶺南大學,而其醫科成為聖約翰大學的一部分。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1927年收歸中國人自辦。嶺南大學建校之初,校址幾經變遷。先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裏的康樂村。
此後,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于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于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布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畫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著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

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托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峰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
國立廣東大學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復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並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準。同年增設醫科。其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後並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學長,鬱達夫任英國文學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後,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鑒于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餘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被聘至中大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文、法、理、農、醫科為學院。先設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四系,校址暫定于文明路,第二年遷往石牌新校址(即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復課,1947年設定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中山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並,組成新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入主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即華南師範大學)。
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分別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
新組建的中山大學校區由石牌遷至原嶺南大學校址。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01年10月合並而成,調整後的新的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 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現華南植物園)。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廣東法商學院(現廣東財經大學)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成為中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準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中山大學。10月26日舉行“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中山大學”。
2010年11月中山大學醫科成為教育部、衛生部首批共建高校醫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直屬院系
截止2015年,學校設有41個學院和4個直屬系,在125個大學部專業招生。
中國語言文學系 | 歷史學系 | 哲學系 | 博雅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翻譯學院 | 國際漢語學院 | 國際關系學院 |
管理學院 | 嶺南學院 | 國際金融學院 | 旅遊學院 |
法學院 |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 資訊管理學院 |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
傳播與設計學院 | 教育學院 | 心理學系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國家保密學院 | 智慧產權學院 | 創業學院 | 外語教學中心 |
體育部 | 通識教育部 |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
生命科學大學院 | 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 物理與天文學院 | 逸仙學院 |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 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 | 海洋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 微電子學院 | 移動信息工程學院 | 資料科學與電腦學院 |
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 | 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 工學院 | |
中山醫學院 | 光華口腔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院 | 葯學院 |
護理學院 |
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2月,中山大學設有4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6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共19個領域),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其中攀峰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于2012年組織開展的第三輪全國學科水準評估中,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生物學 | 工商管理 | ----------------- |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邏輯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人類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國古代文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基礎數學 | 凝聚態物理 | 無機化學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人文地理學 | 葯理學 |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 | 內科學(腎病) |
神經病學 | 外科學(普外) | 眼科學 | 耳鼻咽喉科學 |
腫瘤學 | 衛生毒理學 | 行政管理 | -----------------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
中國哲學 | 社會學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光學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病原生物學 | ----------------- | ----------------- |
截至2015年9月,根據美國基大學部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的最新統計,在ESI資料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1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居全國高校第3位。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工程學 |
生物與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 植物與動物學 | 電腦科學 |
環境與生態學 | 微生物學 | 農業科學 | 免疫學 |
臨床醫學 | 葯理學與毒理學 | 神經與行為科學 | 材料學 |
社會科學總論 | ----------------- | ----------------- | ----------------- |
註:根據ESI2015年9月統計結果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性、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葯學、特種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性、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葯學、特種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植物保護、草學、核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化學工程與技術、水利工程、新聞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會計碩士、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套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葯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館情報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審計碩士、工程碩士。
師資力量
中山大學現有專任教師346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20人,副高級職稱1117人,有博士生導師1170人。
中山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含雙聘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雙聘2人),到崗國家“千人計畫”專家80人(含青千),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55人,“973”首席科學家(含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20人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75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7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6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79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得主9名,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10人。
曾經任職于中山大學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陳寅恪、李達、庄澤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謙之、朱希祖、羅香林、梁方仲、劉節、魯迅、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趙元任、鬱達夫、容庚、商承祚、羅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鍾敬文、馮友蘭、周輔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劍父、陳望道、董作賓、傅尚霖、胡體乾、崔載陽、容肇祖、許地山、鄧初民、楊樹達、洪深、周鯁生、羅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馬採、楊榮國、吳康、楊樹達、王亞南、陳序經、楊成志、許崇清、端木正、梁釗韜、金應熙、戴鎦齡、馬思聰等。
曾經任職于中山大學的理工農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驊、黃際遇、張雲、羅宗洛、鄧植儀、何衍璿、丁穎、戴辛皆、胡金昌、陳煥鏞、丁緒賢、鄔保良、蒲蟄龍、朱洗、胡世華、朱物華、盧鶴紱、馮秉銓、高兆蘭、謝家榮、孫雲鑄、樂森璕、斯行健、馮景蘭、楊遵儀、陳國達、何傑、王之卓、陳可忠、高由禧、羅雄才、龍康侯、高兆蘭、林尚安、葉良輔、李學勤、朱庭祜、潘鍾祥、莫柱蓀、姚文光等。
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註 |
---|---|---|---|---|---|
蘇鏘 | 1931年7月 | 主要從事稀土研究 | 1995年 | 化學部 | |
陳新滋 | 1950年10月 |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領域的工作 | 2001年 | 化學部 | |
計亮年 | 1934年4月 |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 2003年 | 化學部 | |
曾益新 | 1962年10月 |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
陳小明 | 1961年10月 |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學部 | |
羅俊 | 1956年11月 | 主要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 | 2009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
張培震 | 1955年12月 | 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研究 | 2013年 | 地學部 | |
石鍾慈 | 1933年12月 | 主要從事陣特征值的定位問題、有限元的理論、非協調元的收斂性等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徐至展 | 1938年12月 | 主要從事光學與光子學、雷射科學、核聚變與電漿物理等前沿學科領域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黃榮輝 | 1942年8月 | 主要從事大氣動力學研究 | 1991年 | 地學部 | (雙聘) |
孔祥復 | 1942年9月 | 主要從事腫瘤系統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研究 | 1999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鄭度 | 1936年8月 | 主要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 | 1999年 | 地學部 | (雙聘) |
陳霖 | 1945年11月 | 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研究 | 2003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許寧生 | 1957年7月 |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雙聘) |
教學建設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門,擁有7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包括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擁有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經濟管理、基礎醫學、臨床技能、信息技術等;擁有醫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擁有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擁有33家教學醫院(含9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 黎孟楓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吳承學 |
中國近現代史大學部教學團隊 | 桑兵 |
化學教學團隊 | 陳小明 |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 王金發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 李萍 |
國際金融課程群教學團隊 | 陳平 |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 王庭槐 |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趙虎 |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 馬駿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梁力建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
---|---|---|---|
漢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人類學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微電子學 | 化學 | 生物科學 | 生物技術 |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 網路工程 | 軟體工程 | 法醫學 |
臨床醫學 | 預防醫學 | 護理學 |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基地 | |||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
經濟管理 | 法學 | 信息技術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基礎醫學 | 臨床醫學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
---|---|---|---|---|
數學分析 | 生理學 | 中級總量經濟學 | 現代生命科學 | 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 |
領導科學 | 人體寄生蟲學 | 無機化學 | 法醫病理學 |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 |
思想道德修養 | 行政管理 | 史學概論 | 放射診斷學 | 政府績效評估 |
細胞生物學 | 基礎會計 | 綜合化學實驗 | 醫學統計學 | 實驗生理科學 |
植物學 | 葯理學 | 中國古代史 | 旅遊地理學 | 牙體牙髓病學 |
有機化學 | 中國近代史 | 病理生理學 | 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 外科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人體解剖學 | 電動力學 | 中級個體經濟學 | 大學英語 |
國際金融 | 公共關系學 | 信息資源共享 |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大學部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ACM/ICPC)中,中山大學隊共參加了62次亞洲區域賽,其中1次奪冠、2次獲得亞軍、13次獲得季軍,並且13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決賽中取得1銀3銅的成績。2007年,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餘天文搜尋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9年,學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製》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2010年,學校“瀚潮創業團隊”憑借“瀚潮生態凈水項目”獲得由教育部主辦、昆山市委市政府承辦的“昆山杯”全國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2011-2013年,學校醫學院代表隊蟬聯教育部、衛生部聯合主辦的第一、二、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總決賽特等獎。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學已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定,開展了近50個聯合培養項目和147個交換生項目;學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萬名;每年約10%以上的大學部生有過海外學習的經歷。2005年起,學校先後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開展了大學部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鼓勵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機構的短期交流項目。

學校2010年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2012年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簽訂合作協定,分別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和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借鏡其在人才培養上的模式和經驗,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領域人才。2013年3月,學校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簽訂合作協定,在臨床與轉化研究領域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攜手推動兩國乃至全人類的醫學與健康事業的發展。為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走出去”,2013年12月,該校與德國呂訥堡洛伊法納大學簽訂合作協定,合作舉辦中山大學-洛伊法納大學政治、哲學與經濟項目,整合國際優質教育與研究資源,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了解中歐文化的人才。
大學排名
在教育部、廣東省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支持下,中山大學近年來發展非常迅猛,在海外享有廣泛的聲譽,Times高校聲譽排名2014-2015將中山大學列為中國大陸第7名(與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並列) ;在Times的亞洲高校排名(Asia University Rankings)中,中山大學位居亞洲第42位,大陸第7位 。在2015年上海交大學術排名中位列全國第7,躋身全球前200 。QS的2015年大學排名將中山大學列為大陸第9 。在2015年10月7日公布的USNEWS的排名中,中山大學位列大陸高校第8名,躋身世界前200名 。在武書連2015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位列第9 。2015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了2015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其中,中山大學位居大陸第8位,兩岸四地第19位 。根據美國基大學部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新近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大有17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僅次于有19個學科進入排名的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並列全國第二 。
學術研究
研究機構
截止2015年,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葯(抗腫瘤葯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6個;擁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以及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個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1個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學校擁有3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5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
中山大學擁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4個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珠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蓋了部、省、市三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
國家級科研機構
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有害生物控製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與病害控製國家專業實驗室 | 植物基因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數位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新葯(抗腫瘤葯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組國家開放實驗室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數位家庭互動套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物聯網晶片與系統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臨床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新葯成葯性評估與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科研機構
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水產品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機器智慧型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眼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腫瘤學與抗腫瘤葯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食品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數位親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超級計算工程軟體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轉化醫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教育部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實驗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
衛生部重點科研機構
眼科學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腎髒病臨床研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輔助迴圈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 醫葯生物衛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公安部重點科研機構
影片圖像智慧型分析公安部重點實驗室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中山大學圖書館紙質館藏總量達 616.03 萬冊 ( 件 ) ,其中,古籍圖書近 44.54 萬 冊;中文紙本期刊 61.33 萬冊;外文紙本期刊 35.24 萬冊;中文電子期刊 39368 種;外文電子期刊 42680 種;中文電子圖書 113.09 萬冊;外文電子圖書 45.10 萬冊;光碟及 網路資料庫 300 多種; 多媒體光碟資源 5.75 萬片。中山大學圖書館同時還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 (CALIS) 華南地區中心, CALIS 數位圖書館基地,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CASHL )華南區域中心,教育部 16 個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之一。
學術期刊
序號 | 期刊名稱 | 國際標準刊號(ISSN) | 國內統一刊號(CN) |
1 |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ISSN0529-6579 | CN44-1241/N |
2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ISSN1000-9639 | CN44-1158/C |
3 |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 ISSN1672-3554 | CN44-1575/R |
4 |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 ISSN1001-7098 | CN44-1391/R |
5 | 現代臨床護理 | ISSN1671-0275 | CN44-1570/R |
6 | 新醫學 | ISSN0253-9802 | CN44-1211/R |
7 | 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 ISSN1002-0152 | CN44-1488/R |
8 | 癌症 | ISSN1007-1793 | CN44-1195/R |
9 | 眼科學報 | ISSN1000-4432 | CN44-1119/R |
10 | 器官移植 | ISSN1674-7445 | CN44-1665/R |
11 | 南方人口 | ISSN1004-1613 | CN44-1114/C |
12 | 文化遺產 | ISSN1674-0890 | CN44-1649/G0 |
13 | 南方經濟 | ISSN1000-6249 | CN44-1068/F |
14 | 邏輯學研究 | ISSN1674-3202 | CN44-1649/C |
15 |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 ISSN1001-2036 | CN44-1206/R |
16 | 公共行政評論 | ISSN1674-2486 | CN44-1648/D |
17 | 現代哲學 | ISSN1000-7660 | CN44-1071/B |
18 | 中華腎髒病雜志 | ISSN1005-8001 | CN44-1217/R |
19 |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 ISSN1009-976X | CN44-1510/R |
20 |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 | ISSN1671-301X | CN44-1539/R |
21 | 熱帶醫學雜志 | ISSN1672-3619 | CN44-1503/R |
22 | 解剖學研究 | ISSN1671-0770 | CN44-1485/R |
23 |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 ISSN1671-8283 | CN44-1530/R |
24 | 現代電腦 | ISSN1007-1423 | CN44-1415/TP |
25 | 家庭醫生雜志 | ISSN1004-6348 | CN44-1121/R |
科研成果
2001年-2015年,中山大學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計畫(包括國際重大科學計畫)20項,主持國家863計畫資助項目共18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類項目58項,理工醫科領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7項,其中,1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研究分別獲中華醫學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學在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重點及一般項目189項。2011年,學校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41項,立項數在全國高校並列第一。“十一五”以來,全校文科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10項,其中,2006年獲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獎16項,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2009年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3項;2011年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5項;2013年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5項,獲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7項。
文化傳統
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隻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孫中山則處于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征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梁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志性建築“大鍾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鍾樓面板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于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征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吉祥物
中大“馬丁堂守護神獸”石獅,是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從廣州城內覓得並遷入校園安置的,在康樂園裏已經默默佇立了近百年。作為典型的“南獅”,它口銜飄帶、腳踩小獅、半蹲回首,隔著草坪,遠望著鍾榮光先生當年的宅邸黑石屋。對應于校訓的五隻“中大獅”造型,還原了中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態:“博學獅”呈直立狀,身著學位服,透出對學問的敬重與追求;“審問獅”靈動活潑作前撲狀,回首四望,充滿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獅”似在假寐靜思,伏地不動;“明辨獅”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懷疑指正;“篤行獅”造型則直接還原馬丁堂前石獅的動作神情,從蹲姿變為站立,充滿蓄勢待發之感。

校園環境
中山大學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5.971平方公裏,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的廣州和南海之濱的珠海市。廣州南校區(康樂園)佔地1.208平方公裏,廣州北校區(醫科總部,位于中山二路)佔地0.203平方公裏,廣州東校區(大學城)佔地0.989平方公裏,珠海校區佔地3.571平方公裏。
南校區
通訊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院系設定:
人文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逸仙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漢語學院、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中山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製)一、二年級在此就讀。
北校區
通訊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院系設定:
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
東校區
通訊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東路132號(510006)

院系設定:
法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管理學院、心理學系、傳播與設計學院、資訊管理學院、國家保密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資料科學與電腦學院(軟體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工學院、葯學院為整建製學院;中山醫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一年級大學部生在此就讀。
珠海校區
通訊地址: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
院系設定:
國際金融學院、翻譯學院、旅遊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海洋學院、移動信息工程學院、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為整建製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嶺南學院、外國語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一、二年級大學部生在此就讀。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以上資料來自:
傑出校友
領域 | 姓名 | 簡介 |
---|---|---|
政界 | 原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 |
原國家郵電部部長 | ||
曾生 | 原廣東省副省長、原交通部部長 | |
原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原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 | ||
黃潔夫 | 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原衛生部副部長 | |
十二屆全國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現任國資委副主任 |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 ||
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 ||
現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
現任廣東省副省長 | ||
現任廣東省委常委、珠海市委書記 | ||
林雄 | 現任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
閆小培 |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彭清華 | 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 |
陳建華 | 現任廣州市委常委、市長 | |
工商界 |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 | |
曾憲梓 | 金利來集團董事長 | |
香港昌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
中國隨身碟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
鄭南雁 | 7天連鎖酒店董事長 | |
財訊傳媒集團執行董事 | ||
阿裏巴巴公司首席運營官 | ||
徐子沛 | 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 | |
林斌 | 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 |
袁文輝 | Polycom全球副總裁 | |
謝振宇 | 酷狗音樂創始人、總裁 | |
人文科學界 | 黃葯眠 | 1956年評為一級教授,知名文學家、詩人、政治活動家 |
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 ||
著名語言學家 | ||
台灣知名音樂家、作曲家 | ||
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知名教授 | ||
夏書章 |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行政管理之父” | |
原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 | ||
原暨南大學副校長 | ||
知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 |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 ||
現任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 ||
萬俊人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 |
何東平 | 現任《光明日報》總編輯 | |
黃燦 | 現任南方日報社副社長、《南方周末》總編輯 | |
邢明 | 現任天涯社區董事長 | |
張異賓 | 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
徐安龍 | 現任北京中醫葯大學校長 | |
曾益新 | 現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 | |
許寧生 | 現任復旦大學校長 | |
自然科學界 | 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稻作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醫學家、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 | ||
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南中國生物防治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淡水藻類學家 | ||
機械工程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盧駿 | 美國科學院院士、心血管專家 | |
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院士 | ||
江元生 | 結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天文學家、天文學史專家、中科院院士 | ||
稀土材料與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昆蟲學家、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魚類生理學、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葯物學、腫瘤葯理學專家 | ||
眼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半導體微電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真空微納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羅俊 | 引力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帥志剛 | 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 ||
腫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內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汪壽陽 | 國際系統與控製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