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與職責
黨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必須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產生。
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
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成員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名,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並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
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由中央委員會決定。它還負責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黨章沿用了這一規定。
下圖為中共中央組織結構圖:

歷屆委員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鑒于當時黨員的數量比較少,各地組織尚未健全的情況,決定暫不成立黨的中央委員會,先組成中央局,負責黨的領導工作。會議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3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組織主任,李達任宣傳主任。中央局的設定,對健全黨的組織,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加強中央對各地黨組織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當選為中央委員。鄧中夏、向警予當選為候補委員。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出由9名正式委員、5名候補委員組成的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毛澤東、王荷波、朱少連、譚平山、項英、羅章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鄧中夏、徐梅坤、鄧培、李漢俊、張連光。中央執行委員會選出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後因譚平山調任駐粵代表,9月補入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任委員長,毛澤東任秘書,羅章龍為會計。其餘4名中委分派:李大釗駐北京、譚平山駐廣東、項英駐湖北、朱少連駐湖南。中央局下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門,毛澤東負責組織,蔡和森、羅章龍、瞿秋白負責宣傳,向警予負責婦女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新當選的中央執行委員共9人: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項英、瞿秋白、彭述之、譚平山、李維漢;候補執行委員5人:鄧培、王荷波、羅章龍、張太雷、朱錦堂。在隨後舉行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陳獨秀當選為中央總書記兼中央組織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傳部主任,張國燾任中央工農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傳部委員,以上5人組成中央局。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了由31名正式委員和14名候補委員組成的黨的中央委員會。隨後舉行的五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等為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為總書記。大會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由正式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組成。
產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為: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銀色別墅”秘密召開。六大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23人,候補中央委員13人。隨後召開的六屆一中全會選舉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關向應、李立三、羅登賢、彭湃、楊殷、盧福坦、徐錫根為政治局候補委員;選舉蘇兆征、向忠發、項英、周恩來、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李立三、楊殷、徐錫根為常委會候補委員。六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選舉向忠發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秘書長。
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項英、周恩來、向忠發、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政治局委員:(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會選舉)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 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



康生
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56年9月—1969年4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9月中共八屆一中全會選舉)
毛澤東 劉少奇 周恩來 朱德 陳雲 鄧小平 林彪 林伯渠董必武 彭真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屆擴大的十一中全會改組後的政治局的中央政治局委員:
毛澤東 林彪 周恩來 陶鑄 陳伯達 鄧小平 康生 劉少奇 朱德 李富春 陳雲 董必武
陳毅 劉伯承 賀龍 李先念 李井泉 譚震林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第九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69年4月—1973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 林彪 葉群 葉劍英 劉伯承 江青 朱德 許世友 陳伯達 陳錫聯 李先念
李作鵬 吳法憲 張春橋 邱會作 周恩來 姚文元 康生 黃永勝 董必武 謝富治
第十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73年8月—1977年8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 王洪文 韋國清 葉劍英 劉伯承 江青 朱德 許世友 華國鋒 紀登奎 吳德 汪東興 陳永貴 陳錫聯 李先念 李德生 張春橋 周恩來 姚文元 康生 董必武
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77年8月—1982年9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 華國鋒 韋國清(壯族)烏蘭夫(蒙古族)方毅 鄧小平 葉劍英 劉伯承 許世友 紀登奎 蘇振華
李先念 李德生 吳德 餘秋裏 汪東興 張廷發 陳永貴 陳錫聯耿飈 聶榮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沖(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
陳雲 鄧穎超(女) 胡耀邦 王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增選)




第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82年9月—1987年1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萬裏 習仲勛王震韋國清(壯族) 烏蘭夫(蒙古族)方毅 鄧小平 鄧穎超(女)
葉劍英 李先念 李德生楊尚昆 楊得志 餘秋裏 宋任窮 張廷發 陳雲 趙紫陽 胡喬木 胡耀邦
聶榮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真 廖承志(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
田紀雲 喬石 李鵬 吳學謙 胡啓立 姚依林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




第十三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87年11月—1992年10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萬裏 田紀雲 喬石 江澤民 李鵬 李鐵映 李瑞環 李錫銘 楊汝岱 楊尚昆 吳學謙 宋平 姚依林 秦基偉



第十四屆中共中央委員會(1992年10月—1997年9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丁關根 田紀雲 朱鎔基 喬石 劉華清 江澤民 李鵬 李嵐清 李鐵映 李瑞環 楊白冰 吳邦國 鄒家華 胡錦濤 姜春雲 錢其琛 尉健行 謝菲 譚紹文 (1992年10月19日選舉)
黃菊(1994年9月28日增選)陳希同(復原)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1997年9月—2002年1月)
中央政治局委員會:丁關根 田紀雲 朱鎔基 江澤民 李鵬 李長春 李嵐清 李鐵映 李瑞環 吳邦國 吳官正 遲浩田 張萬年 羅幹 胡錦濤 姜春雲 賈慶林 錢其琛 黃菊 尉健行 溫家寶 謝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
中央政治委員會:王樂泉 王兆國 回良玉(回族)劉淇 劉雲山 李長春 吳儀(女) 吳邦國 吳官正 張立昌 張德江 羅幹 周永康 胡錦濤 俞正聲 賀國強 賈慶林 郭伯雄 黃菊 曹剛川 曾慶紅 曾培炎 溫家寶
陳良宇(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撤職)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2007年10月22日在北京舉行)
中央政治局委員:習近平王剛王樂泉王兆國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劉淇劉雲山劉延東(女)李長春李克強李源潮吳邦國汪洋張高麗張德江周永康胡錦濤俞正聲賀國強賈慶林徐才厚郭伯雄溫家寶薄熙來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2012年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
2012年11月14日由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習近平、馬凱、王岐山、王滬寧、劉雲山、劉延東、劉奇葆、許其亮、孫春蘭、孫政才、李克強、李建國、李源潮、汪洋、張春賢、張高麗、張德江、範長龍、孟建柱、趙樂際、胡春華、俞正聲、傈戰書、郭金龍、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