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香港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鹹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

明朝萬歷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歷(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鹹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嘗試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製,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製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製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製”,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製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2015年7月9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2015年9月3日定為一次過的額外公眾假期及法定假日。除法例另有規定外,所有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及政府部門無須辦公。當日也將是《僱傭條例》下的法定假日。
行政區劃
香港島有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半島有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
新界有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海相對,距離為61公裏,北距廣州130公裏、距上海1200公裏。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裏;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裏;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裏。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1104.32平方公裏,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裏。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習慣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7~33℃之間;冬天涼爽而幹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5-9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7-9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但由5-11月期間都有可能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在北太平洋西部、東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半數達到台風強度,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18公裏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水系
香港地區處于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發達。但水系作用範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裏,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深圳河發源于梧桐山牛尾嶺,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全長37公裏,流域面積312.5㎞²,其中深圳一側為187.5㎞²,香港一側為125㎞²。香港境內的梧桐河是深圳河的主要支流。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
香港面向南中國海,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底,已探明的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
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資料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總人口約7,234,800人,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與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份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隻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畫,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于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隻有9.6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80.5歲,女性則為86.7歲。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成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3%,估計于2033年將會成長至27%。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國語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外國人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于酒廊或休閒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于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于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1年女性較男性多出46萬人,每1,000名女性隻有876名男性。
政治
行政製度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製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 會議領導的管治體製和代議政製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製定政策。香港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2012年7月1日梁振英正式擔任香港行政長官。
組織架構
職稱 | 部門 |
---|---|
公務員敘用委員會,申訴專員公署,廉政公署,審計署,中央政策組(策略發展委員會秘書處),行政長官辦公室 | |
政務司司長 | 政務司司長辦公室(行政署>(禮賓處,政府檔案處,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效率促進組(1823電話中心),政策及項目統籌處) |
公務員事務局:公務及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咨詢委員會聯合秘書處 政製及內地事務局:選舉事務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內地),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 教育局(公益少年團):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處,學生資助辦事處 環境局(可持續發展科):環境保護署 食物及衛生局:漁農自然護理署,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衛生署控煙辦公室),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政府化驗所 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總署,政府新聞處,法律援助署(法定代表律師辦事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跡辦事處,香港管弦樂團) 勞工及福利局:勞工處,社會福利署(創業軒) 保全局(禁毒處):醫療輔助隊,民眾安全服務隊,懲教署,香港海關,香港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香港警務處(香港輔助警察隊),入境事務處,截取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秘書處 運輸及房屋局:民航處,路政署,房屋署,海事處,運輸署 | |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香港金融管理局 | |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商及旅遊科>旅遊事務署>旅行代理商註冊處,通訊及科技科,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香港天文台,創新科技署,智慧產權署,投資推廣署,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郵政署,香港電台,工業貿易署,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海外) 發展局:建築署,屋宇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機電工程署,地政總署,土地註冊處,規劃署,水務署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經事務科>(內幕交易審裁處,證券及期貨事務抗訴審裁處),庫務科):政府統計處,公司註冊處,政府物流服務署,政府產業署,稅務局(稅務抗訴委員會),保險業監理處,破產管理署,差餉物業估價署,庫務署 | |
律政司 |
立法會
立法會的主要職能是製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審核及通過財政預算、稅收和公共開支;以及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立法會亦獲授權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並有權彈劾行政長官。香港第五屆立法會由70位議員組成,其中35位議員經分區直接選舉產生,其餘35位議員經功能團體選舉產生。第五屆立法會的選舉於2012年9月9日擧行。根據《基本法》及《立法會條例》(第542章),第五屆立法會的任期由2012年10月1日開始,為期4年。立法會主席由立法會議員互選1人出任。
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在1974年2月正式成立,以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的方式打擊貪污。成立前由香港警察隊反貪污部負責相關事項。廉政公署的調查對象初期限為公務員,繼而擴展至公共事業機構,進而包括所有私人機構。廉署成立後第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葛柏逮捕返港。1975年初,廉署成功將葛柏由英國引渡回港受審。結果,葛柏被控串謀貪污及受賄,罪名成立,判處入獄四年。葛柏案件充份反映廉署打擊貪污的決心,在香港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革命。
對外事務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一切的外交事務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中央人民政府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處理有關的對外事務。香港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HongKong,China)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訂和履行有關協定。香港參與的國際組織包括有世界貿易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結算銀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共14個。
政治策略
一國兩製
一國兩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的基本方針。香港擁有自己的區旗和區徽,同時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香港發行自己的貨幣和郵票,在國際體育比賽上,香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賽。
行政長官普選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2014年7月15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是否需要修改的報告》,這標志著香港政製發展“五步曲”邁出了第一步,也標志著香港踏出邁向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第一步。報告指出,2017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需要修改,以實現普選目標;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毋須對《基本法》附屬檔案二作修改。行政長官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行政長官同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呈交香港“政改咨詢專責小組”的《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公眾咨詢報告》及全部附錄。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會議以170票贊成,全票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
中國反對外部勢力幹涉香港
中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于2014年9月初給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發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敦促英方取消調查,並警告說這會打亂香港的政治改革。信中嚴厲指出,英方的調查“是對中國內部事務的幹涉”,“極為不當”,這樣的調查“向外部世界發出錯誤的信號”,中國“不會容忍來自英國和任何其他外部勢力直接或間接的幹涉”。並警告這樣的調查將對兩國關系造成負面沖擊。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也對英國議員施加壓力要他們放棄調查。
2014年10月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美期間,在美國白宮、國務院與美方領導人會談會晤時,明確闡述了中方對有關香港事態的立場。王毅強調,香港事務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外部勢力無權幹涉,都應尊重中國的主權,這也是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香港事態的核心是一些人員在最繁華的街區蓄意非法集會,嚴重幹擾社會秩序。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不會允許這種無視法製、損害公共利益的非法行為。美國的城市如此,中國的香港也如此。要求美方謹言慎行,恪守不幹涉中國內政的承諾,不向外部發出錯誤的信號。相信香港特區政府完全有能力依法處理好當前的事態。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製,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呈圓形,除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HONGKONG”的標準字樣外,中間也是紅底白色五星紫荊花蕊圖案,其寓意與區旗相同。
勛獎製度
通用榮譽
大紫荊勛章,金紫荊星章,銀紫荊星章,銅紫荊星章,榮譽勛章,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
英勇榮譽
部隊榮譽
長期服務獎章第一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25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長期服務獎章第二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30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長期服務獎章第三加敘勛扣,頒授予品格及行為良好,服務滿33年,期間表現良好的各部隊人員。
經濟
綜述
發展歷史
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經歷了兩次經濟轉型。1950年以前香港經濟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工業化,到1970年,工業出口佔總出口的81%,標志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實現了香港經濟的第一次轉型。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經濟結構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截至2005年,香港有85.3%的人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隻佔5.3%。農業方面,香港主要出產少量的蔬菜、花卉、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日常需要的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經濟資料
在地生產總值在2014年第4季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2.2%,而2014年第3季的升幅為2.7%。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在地生產總值實質上升2.3%。
經季節性調整而作相連季度比較的在地生產總值,在2014年第4季較第3季實質上升0.4%。
按在地生產總值各個主要組成部分分析,私人消費開支繼2014年第3季實質上升4.1%後,在第4季繼續成長,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3.8%。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私人消費開支實質上升2.7%。
按國民經濟核算定義計算的政府消費開支,在2014年第4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3.3%,而第3季的升幅為3.7%。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政府消費開支實質上升3.1%。
在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2014年第4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4.0 %,而第3季則下跌3.3%。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在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實質下跌0.3%。
在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投放在機器、設備及智慧產權產品的開支在2014年第4季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1.2%,而第3季則顯著下跌11.9%。
另一方面,在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內的樓宇及建造開支在2014年第4季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7.1%,而第3季的升幅為5.0%。在這類別內,私營部門的樓宇及建造開支在2014年第4季實質上升2.9%,而公營部門的相應開支則上升14.0%。
同期,貨品出口總額(包括轉口及在地產品出口)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0.6%,而2014年第3季的升幅為1.0%。貨品進口在2014年第4季實質上升1.2%,而第3季的升幅為0.5%。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貨品出口總額及貨品進口均錄得1.0%的實質升幅。
服務輸出在2014年第4季較上年同期實質下跌0.7%,而第3季則上升0.9%。服務輸入在2014年第4季實質上升1.3%,而第3季的升幅為2.1%。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服務輸出及服務輸入分別錄得0.5%及1.9%的實質升幅。
用作概括量度整體通貨膨脹的在地生產總值內含平減物價指數,在2014年第4季較上年同期上升2.4%,而第3季的升幅為2.8%。2014年全年與2013年比較,在地生產總值內含平減物價指數上升3.0%。
經納入最新資料由後,2012年全年在地生產總值的按年實質升幅由1.5%上調至1.7%,而2013年全年的實質升幅則維持在2.9%。至于2014年,第1、第2及第3季的在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升幅亦維持不變,分別為2.6%、1.8%及2.7%。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1996年起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
2010年3月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七次評分,香港位居第三名,僅次于倫敦與紐約。于2011年,于世界經濟論壇的《金融穩定指數發展報告》中,香港排名亦是首位。並且連續第18年獲得評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遊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金融
截至2014年,香港金融服務業從業人數達23萬,佔就業人口6.1%,對香港生產總值直接貢獻16%。此外,金融業間接創造了10萬個職位,也間接對在地GDP貢獻6%。單是金融服務業所產生的稅收,已經高達400億元,從業員的人均生產總值,是整體經濟平均值的2.5倍。
從事金融業的人士,大多為學歷高人士,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從業員所佔比例達67%,相對高于整體經濟的35%。另外,38%的從業員屬經理及專業人員,人數是所有行業合計的2倍。由此可見,金融服務業肩負帶動香港發展成為知識型經濟體的重任。
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
香港
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回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
外匯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佔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到2012年8月底,香港外匯儲備為2912億美元。
黃金
香港的黃金市場是全球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成立于1910年。
股債
香港的證券交易于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 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該會易名為香港經紀商會。1921年,香港股份商會註冊成立,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所于1947年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2014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場總集資額超過800億港元,全球排名第四。
滬港通
2014年年4月國家總理李克強于博鰲論壇宣布試點滬港股市互聯互通機製,隨後中央和香港證監會聯合聲明披露,試點計畫需時6個月準備。 香港交易所2014年11月10日發出公告,香港證監會與中國證監會共同宣布已批準滬港通于2014 年11月17日啓動。
旅遊
香港旅遊景點眾多,截至2014年5月,來港旅客人數逾2403萬,較之2013年,同比成長13.6%。其中,5月來港旅客人數約為459萬,同比成長10.8%。2014年前5個月內地依然是香港最大旅遊客源地,旅客人次達1843萬,同比成長17.6%,佔來港旅客總人數的76.7%。台灣、韓國分列二三位。
截至2014年5月,內地來港旅客為345萬人次,較之2013年,同比成長13.1%;台灣來港旅客為16萬人次,同比成長11.8%;美國來港旅客為9.6萬人次,同比成長6.8%。
2014年上半年,香港旅遊業印花收入為1161萬港元,較之2013年,同比成長0.8%;6月,印花收入為234萬港元,同比成長7.9%。
外貿
香港貨物出口(包括轉口和港產品出口)在2013年第四季按年實質上升3.1%後,在2014年第一季微跌0.3%。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貨物出口在第一季下跌4.9%。轉口是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的主要部分,佔出口貨值總額的98.4%, 在2014年第一季實質微跌 0.4%, 上一季則成長3.3%。 港產品出口佔 體貨物出口其餘的 1.6%。香港政府在2014年7月正式與東盟就締結自貿協定展開談判,並就自貿協定談判咨詢公眾,以供港府與東盟談判時參考。香港已經分別與內地、紐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包括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和瑞士)、智利等簽訂了4份自貿協定,而香港與東盟于2013年4月同意尋求締結自貿協定。
截至2014年7月,中國內地與香港在貨物貿易方面已經全面實現自由化;服務貿易方面,優惠措施達到世貿組織160項分類中的149項,佔93.1%。2013年,香港與內地的貿易額38913億港元,比1997年成長2.49倍,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1.1%。同時,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主要出口市場之一。香港還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截至2013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797家,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48.5%;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總市值13.7萬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56.9%。此外,內地與香港還互為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截至2013年底,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超過3588億美元,佔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近60%;內地累計批準港商投資項目近36萬個,實際使用港資累計6656.7億美元,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的47.7%。
社會
城市建築
香港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分布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築超過3000座。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位于香港。香港摩天大樓數目居世界首位。香港的建築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以及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匯豐銀行總行大廈,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出自其手筆。
教育事業
教育政策
教育是香港的公共開支中最大的項目之一,預算開支約佔經常公共開支總額的五分之一。政府設有學生資助計畫,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問題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香港的教育製度大致分為以下幾部分:
- 免費學前教育:透過私立的幼稚園和幼稚園,為學前兒童提供機會學習與群體相處。
- 十二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中、國小、學齡前兒童為全港適齡學童提供六年製國小及三年製國中課程。
- 高中及預科課程:設立兩年製高中(中四、中五),為學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設立兩年製預科課程(中六、中七),作為學生報考大學前的課程準備。
2007年9月開始,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學製,即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改以往英式大學學製(三年)的傳統而推行大學四年製的製度。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表示,願意配合內地城市政府在當地推行港人子弟學校項目,香港教育局會提供支援,包括為學校教師介紹香港課程及教育局最新製作的課程資源套等。但不會提供資助,因為資助向來隻限于香港境內學校。
教育機構
香港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定大學,法定學院,註冊專上學院,職業訓練局院校和一般院校。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及通過,再經立法會三讀通過相關法例,成為一間受獨立法例規管的法定大學。直至現時為止,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學,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公開大學以及香港樹仁大學。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布2012亞洲大學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學名列亞洲第一,香港大學緊隨新加坡國立大學後位列第三,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名列第四,香港中文大學名列第五,令香港高校在亞洲大學五強中榮獲三席。
娛樂傳媒
流行歌曲
粵語歌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眾娛樂,1920年代是粵曲的黃金時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娛樂,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後,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二十世紀70年代起,許冠傑創造的香港口語演繹法,帶動的中文歌潮流,對“粵語流行曲”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不僅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也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當時香港的流行曲引領亞洲中文歌曲潮流,大陸部分地方和台灣地區的居民雖然不懂粵語,也愛聽粵語流行曲。許冠傑,顧家輝,黃沾等積極參與歌曲創作,Beyond的成員黃家駒堅持原創音樂極力推動本土音樂,但大體上當時的原創歌仍不多,絕大部份的粵語流行曲是由外地創作歌曲配上中文歌詞改編成,而大部份的改編歌是日本人作曲的。
1980年代的徐小鳳、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雄霸香港樂壇,這幾位歌手在所有華人地區都有歌迷,更積極參演電影,是票房保證,聲色藝俱全。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歌手或樂隊還有Beyond、羅文、林子祥、王傑、梅艷芳、徐小鳳、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關淑怡、李克勤、達明一派、草蜢樂隊、王菲和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等,這些歌手/組合都在華語樂壇大放異彩。2000年代,謝霆鋒,古巨基,陳奕迅,Twins等歌手/組合深深影響了中國內地的流行文化。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電影《庄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多家電影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異常繁榮。當中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連拍60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有一段時期,東亞各國政府一度隻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楚原、周潤發、趙雅芝、張國榮、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徐克、許鞍華、陳果、楊紫瓊、李連傑、成龍、張曼玉、劉德華、梁朝偉、謝霆鋒、鄭少秋、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影視業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超越當時的電影產量曾經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VCD,DVD等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香港電影事業開始走向下坡,2004年隻拍攝了60部電影。
香港電影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亞洲電影大獎。
香港媒體
商業電視台:無線電視(包括無線收費電視),亞洲電視,有線電視、now寬頻電視、香港寬頻bbTV,衛星電視,鳳凰衛視。
紙上載媒:截至2013年年初,香港註冊的報章有22份中文日報、13份英文日報、7份中英文雙語日報和5份日語報章。中文報章中,有17份以報道香港和世界新聞為主。
社會治安
治安狀況
香港大學于2011年進行的公眾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分別95%和76%的受訪者認為香港的日間和夜間環境是安全的;以美國為基地的世界正義工程于同年發表的法治指數將香港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在全球66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列首位。
香港警察
香港警察是香港的紀律部隊之一。香港警隊是一支擁有(截至2014年06月30日)28619名紀律人員及 4590名文職人員的隊伍。香港警察主管部門為香港警務處。
香港PTU全稱PoliceTacticalUnit,簡稱機動部隊,俗稱藍帽子,成立于1958年,隸屬于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是準軍事化的防暴警察。1968年,警察訓練分遣隊改變組織,並且變更名稱為警察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成為半軍事化部隊後,高層認為其製服有須改變,經警務處處長的同意,于1969年所有人員改戴藍色的貝雷帽、系上束腳帶及穿上軍靴,故部隊有藍帽子的俗稱。香港PTU的操作模式為定期抽調不同警務部門的警察,待完成PTU任務後解散,隊員再分往各個警務部門。在PTU,警察會接受體能、防暴、戰術等多種訓練。
交通
市內交通
軌道交通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MTR )為香港市區內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分九條路線(捷運公司六條,前九廣鐵路公司三條),互相聯系港島、九龍、新界的荃灣、東涌、將軍澳、上水、馬鞍山、元朗、屯門等地。每天清晨6時左右開始行走直至午夜,每隔數分鍾即有一班。車費由4元(兩個站)至51元(羅湖至香港迪士尼)。
公共汽車
巴士(公共汽車)多家公司經營:新巴,行走部分港島路線;九巴,行走全九龍及新界;城巴,行走部分港島路線(以上三家公司均有過海隧道或機場路線);大嶼山巴士,則隻行走該島僅有的十多條路線以及往來深圳灣口岸的兩條線路;龍運,為九巴下屬公司,經營新界與機場之間的巴士服務。市區票價每程由兩元多起。公共小(型)巴(士)分為綠色車身(專線)和紅色車身兩種,收費與巴士相若。
輕便鐵路(輕鐵)
行走新界屯門與元朗之間,另有接駁巴士往較僻地方。
電車
隻在港島市區(北面)行走,收費最廉(現價3元),但速度較慢,如作短程乘搭或市區觀光,最為愜意。
渡輪
天星小輪、新世界第一渡輪、油麻地小輪公司、港九小輪公司等。
聯外交通
公路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裏的港珠澳大橋是在建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該橋主體工程包括橋、島和總長5664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其中海底沉管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對接而成,先後穿越伶仃航道和龍鼓西航道。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從香港到珠江西岸的車程將從三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航空
香港國際機場(舊啓德國際機場已于1998年關閉,並改建為啓德郵輪碼頭)
鐵路
香港西九龍總站:廣深港高鐵
水運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隻航行,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邊界線,使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出現了陸地交接點。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製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裏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裏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這個詞來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被英國殖民主義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原譯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為“康”,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Kong。
語言文字
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粵語(俗稱廣州話)、國語和英語。 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在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由于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截至2013年7月,按慣用語言劃分的人口比例:漢語95.6%(廣東話:89.2%、國語:0.9%、其他漢語方言:5.5%)、英語:3.2%、其他語言:1.2%。
宗教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受《基本法》和有關法例保障。香港人信奉不同的宗教。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都擁有不少信眾。很多主要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之外,還興辦學校和提供衛生福利服務。
公眾假日
香港的公眾假日融合了東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別是:元旦日,農歷新年(3天),清明節,復活節(三天),五月一日勞動節,農歷四月初八佛誕,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一日特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十月一日國慶節,重陽節,聖誕節(兩天)。香港長期以來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列為假日,也深深影響了內地,中國內地于2009年起把部分中國特色節日列為國家統一的法定假日。
博彩娛樂
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至1871年的四年,香港 曾經容許合法賭場,當時有合法賭場12家,1871年,基于內外壓力和社會問題,香港禁止賭場賭博,用四年之間收取的賭餉和賭場公益慈善金建立了香港首家華人醫院,即東華醫院。
賽馬與賽馬博彩(賭馬)是很多香港市民參與的娛樂。每年由9月開始至翌年6月為止的一個馬季內,共六十多天的賽馬。日賽多于星期六及日在沙田舉行,夜賽則多于星期三晚在跑馬地進行,觀眾可購票入場觀看及投註。賽馬日有火車直達沙田馬場。香港賽馬會在各區設有一百多間投註站,除賭馬外,六合彩和2004年開始的足球博彩也由香港賽馬會經營。
盛事之都
香港每年都主辦各種類型文化、康樂、體育活動,較大型的活動包括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六人木球賽和國際賽馬。香港運動員也參與過多個大型國際運動會,如亞運會、東亞運動會等。香港在2009年12月主辦了第五屆東亞運動會。
香港中環蘭桂坊、“蘇豪”區、灣仔駱克道一帶、銅鑼灣和尖沙咀(彌敦道、亞士釐道、諾士佛台、北京道),都有很多酒吧、卡拉OK場所、夜總會和酒廊,都是居民和遊客遊覽光顧的場所。
美食
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港旺角、銅鑼灣、尖沙咀東部和九龍城等地有些街道盡是食肆。充滿亞洲風味的餐館遍布香港,辛辣的泰國湯、香濃的印度咖喱、韓國燒烤、越南沙律卷、日本壽司等等特色美食。香港的中國菜餐館,提供中國各地的特色佳餚,廣東菜餐館尤其多,其他地道菜包括潮州菜、湖南菜、四川菜、北京菜、上海菜等,還有講究素淡的素菜。還有以傳統的廣式點心作早餐的飲茶。
香港傳統在地菜以廣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由于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的避風塘菜色。
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慕尼黑啤酒節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廣東道舉行。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及肯德基經營,而香港也發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及美心快餐為代表。
香港是流行于民間的傳統食品一直扎根香港,如年糕、粽子、魚蛋、蛋撻、小桃酥、杏仁餅、盲公餅、雞仔餅、小椰堆、花生餅、芝麻餅、相思酥、棋子餅、炒米餅、格子餅、花生糖、袋仔面、雞蛋仔、花生豆、南乳香酥角等等。
風景名勝
香港有傳統的祖先宗祠、新界氏族圍村,以至坐落鬧市的廟宇。遊客可以參加由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古今建築漫遊”。
主要景點
宗教文化景點
香港島上的文武廟、銅鑼灣天後廟、聖約翰大教堂;九龍的黃大仙祠墓、侯王廟、慈雲山觀音廟、九龍清真寺;沙田的萬佛寺、車公廟、蓬瀛仙館、半園春、道風山基督教堂;荃灣的竹林禪院、東普陀、荃灣天後廟;龍門的青山寺、青松觀、妙法寺;元朗的靈渡寺、雲浮仙觀;西貢的佛堂天後廟、蚝涌車公廟以及大嶼山寶蓮寺、長洲北帝廟、坪州天後廟等。

民俗文化景點
九龍的九龍城寨、宋城、宋王台、李鄭屋古墓;屯門的宋帝岩、紅樓、沙田的曾大屋、五國六村;荃灣的三棟屋、海坎村屋;元朗新田大夫第、錦田吉慶圍、水頭村古跡、聚星樓、廈村鄧氏宗祠;西貢上窯民俗博物館等;港島炮台及大嶼山東涌炮台、東龍島佛堂等舊炮台。
博物展覽館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香港島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孫中山紀念館,茶具文物館,羅屋民俗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香港電影資料館 九龍 香港歷史博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香港太空館,香港文物探知館,香港科學館,香港藝術館,M+博物館 新界 |
---|---|
其他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 | 機場核心計畫展覽中心,展城館,香港歷史檔案館,香港懲教博物館,警隊博物館,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青嶼幹線訪客中心及觀景台,入境處博物館,金管局資訊中心,機電工程署展覽館,香港賽馬會葯物資訊天地,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郵展廊,市區更新探知館,智慧產權執法工作展覽館,室內空氣質素資訊中心,選舉資訊中心,廉政公署展覽廳 |
教育及非牟利機構 | 東華三院文物館,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香港賽馬博物館,香港醫學博物館,童軍文物廊,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葯博物館,法國巴黎銀行伯大尼博物館,西貢文物館,香港教育博物館(香港教育學院),聖士提反書院文物館 |
私營及其他 | 人類民俗館,大澳文化工作室,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古董電扇博物館,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交易所展覽館,航空探知館,史前故事館,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藍屋民間生活館,氣候變化博物館,博物館中央文物貯藏大樓 |
已經停辦 | 大會堂博物院,徐氏藝術館,電訊堡,市政局大樓展覽中心,德華展覽廳,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展覽廊,牛頭角上邨文物展覽區 |
公園/遊樂園
香港島 | 卑路乍灣公園,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中山紀念公園,中西區海濱長廊,荷李活道公園,卜公花園,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公園,皇後像廣場,遮打花園,夏愨花園,添馬公園,灣仔臨時海濱花園,灣仔公園,維多利亞公園,賽西湖公園,鰂魚涌公園,柴灣公園,山頂公園,瀑布灣公園,香港仔海濱公園,鴨脷洲風之塔公園,赤柱馬坑公園 |
---|---|
九龍 | 九龍公園,摩士公園(含黃大仙文化公園),獅子山公園,九龍仔公園,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尖沙咀海濱花園,梳士巴利花園,西九龍海濱長廊,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南昌公園,通州街公園,櫻桃街公園,深水埗公園,歌和老街公園,石硤尾公園,花墟公園,荔枝角公園(含嶺南之風),高山道公園,和黃公園,世運公園,海心公園,牛池灣公園,坪石遊樂場,斧山公園(含南蓮園池),鳳德公園,佐敦谷遊樂場,佐敦谷公園,秀茂坪紀念公園,賈炳達道公園,樂富公園,聯合道公園,樂群街公園,麗港公園,園圃街雀鳥花園,漢花園,訊號山公園,宋王台花園,九龍寨城公園,土瓜灣遊樂場,彩虹道遊樂場,啓德郵輪碼頭公園,啓德跑道公園,都會公園,曬草灣遊樂場,馬仔坑遊樂場,藍田公園,彩榮路公園,彩禧路公園,駿業街遊樂場,觀塘海濱花園,紅磡海濱花園,大環山公園,蒲崗村道公園,奧運公園,睦鄰街遊樂場 |
新界東 | 大埔海濱公園,日出公園,北區公園,安樂門街遊樂場,安福街遊樂場,彭福公園,沙田公園,城市藝坊,顯田遊樂場,馬鞍山公園,馬鞍山遊樂場,常寧遊樂場,將軍澳市鎮公園,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唐明街公園,坑口文曲裏公園,坑口花園,寶翠公園,寶康公園,福民花園,圓洲角公園,元洲仔公園,完善公園,梅樹坑遊樂場,粉嶺康樂公園,粉嶺遊樂場,小瀝源路遊樂場,大埔舊墟遊樂場,白石角海濱長廊,馬鞍山海濱長廊,保榮路遊樂場,博雅山庄,香港天文公園,船舶公園 |
新界西 | 天水圍公園,天秀路公園,屯門公園,元朗公園,香港濕地公園,蝴蝶灣公園,荃灣公園,荃灣海濱公園,青衣公園,青衣海濱公園,青衣東北公園,城門谷公園,葵涌公園,中葵涌公園,石蔭梨木道公園,西樓角花園,賽馬會德華公園,楊小坑錦簇花園,天河路遊樂場,湖山遊樂場,皇珠路遊樂場,海皇路遊樂場,青善遊樂場,屯門河畔公園,湖山河畔公園,中山公園,歷奇公園,老鼠洲兒童遊樂場,荃景圍遊樂場,青田遊樂場,香港國際機場古窯公園,香港國際機場古物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