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美術系,東北師大和華東師大 音樂系合並成立了北京藝術師範學院。校址設在原李廣橋南街1號(即前海西街17號) 。

1960年,北京藝術學院成立,隸屬于北京市文化局。與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同在一址,同一領導班子。
1961年底,北京藝術師範學院與北京藝術學院合並,稱作北京藝術學院,由北京市文化局主管。
1964年9月21日,根據周恩來同志的倡議及其對文化部《關于建立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舞蹈學校的請示報告》的批示,文化部在原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和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專業和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基礎上,從全國挑選了一批民族音樂專家成立了中國音樂學院。學校直屬文化部 。
1969年,全院下放到天津軍糧城勞動。
1973年,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並成立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1978年,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更名為中央音樂學院。
1980年5月,文化部《關于恢復中國音樂學院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準,中國音樂學院恢復建製,校舍仍設在前海西街17號舊址。
1987年後逐步遷址健翔橋畔新校區 。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7年12月,高佳佳論著《斯特拉文斯基序列音樂研究》在中國音樂金鍾獎首次理論評選中榮獲三等獎 。
在2008年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音樂學系楊紅老師的《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台研究》榮獲一等獎 。
2009年,明代朱權《神奇秘譜》打譜整理與發掘研究獲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0月,在2008年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中,音樂學系楊紅老師的《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台研究》榮獲一等獎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審中,謝嘉幸教授的著作《音樂的"語境"--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榮獲三等獎 。
沈洽教授于2011年月獲得第22屆(2010年)民族音樂學小泉文夫獎 。
在2012年 "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學院張筠青老師的專著《國劇音樂分析》與李月紅老師的專著《漢族民間長篇敘事歌的音樂類型及文化屬性》,榮獲二等獎 。
在2013年9月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舉行的"第八次優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中榮獲:
一等獎(1名):
陳銘道《西方民族音樂學十講:歷史、文獻與寫作》;
三等獎(4名):
閆拓時《當代中國大學校長領導力研究初探》、林玲《<弦索備考>箏曲之古譜釋譯及其意義》、董華《從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配樂論陝北民歌的傳承與創新》、楊曙光《中國歌劇演唱研究》 。
學術資源
圖書館
前身是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圖書館,1964年中國音樂學院成立後更名為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截止2010年5月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共有館藏241988冊/盤;合訂期刊2559冊;音影片資料19293盤;西文樂譜15067冊。另外,圖書館還有未做機讀目錄的俄文書譜17679冊;古籍1612套;老唱片31000張;下架圖書3462冊;磁帶6000盤 。
學術期刊
《中國音樂》是CSSCI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2-2013)來源期刊(含擴展版),中文核心期刊 。
教學場所
學院所有教室全部實現多媒體化,擁有電腦作曲教學設備,錄音棚,兩百多間供學生使用的琴房,並配有大批鋼琴和民族樂器,為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館(簡稱國樂館)籌建于2002年,為研習、傳播中國傳統音樂的場所。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3年底,學院設有12教學單位,有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等10個大學部專業;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形成了以民族音樂教育與研究為特色的多層次辦學體系。

專業 | 系別 | 專業方向 | 學製 |
音樂學 | 音樂學系 | 音樂學 | 大學部五年 |
音樂科技系 | 音樂聲學/樂器學/ 錄音與擴聲 | 大學部四年 | |
電子音樂製作 | 大學部五年 | ||
音樂教育系 | 音樂教育 | 大學部四年 | |
藝術管理系 | 藝術管理 | 大學部四年 | |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作曲系 | 作曲與作曲技術 理論 | 大學部五年 |
音樂表演 | 聲樂歌劇系 | 演唱(民族唱法) | 大學部五年 |
演唱(美聲唱法) | 大學部五年 | ||
國樂系 | 中國樂器演奏 | 大學部四年 | |
鋼琴系 | 鋼琴 | 大學部四年 | |
電子管風琴 | 大學部四年 | ||
管弦系 | 管弦樂器演奏 | 大學部四年 | |
指揮系 | 合唱指揮 | 大學部五年 | |
樂隊指揮 | 大學部五年 |
教學建設
截止2014年5月,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承擔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3項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底,學校擁有音樂學1個碩士點和1個博士點以及藝術碩士(MFA)授予權;具有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和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培養資格;音樂學學科為北京市級重點學科。
碩士點 | 音樂學 | 藝術碩士 |
博士點 | 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表演藝術研究 | |
北京市級重點學科 | 音樂學(一級學科) |
學科、專業名稱及研究方向 | 指導 教師 |
130200 音樂學 | |
●音樂學 | |
01中國傳統音樂理論 | 樊祖蔭 傅利民 姚藝君 喬建中(外聘) |
02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理論 | 陳銘道 杜亞雄 沈 洽 楊 紅 趙塔裏木 |
05音樂聲學 | 韓寶強 |
03中國音樂史 | 劉勇 修海林 餘 峰 張靜蔚 趙為民 羅藝峰(外聘) 王小盾(外聘) 李方元 (外聘) |
04西方音樂史 | 李秀軍 楊靜茂(外聘) |
06音樂心理學 | 劉 沛 |
07音樂教育學 | 謝嘉幸 管建華(外聘) |
08音樂治療學 | 張鴻懿(外聘) |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
09作曲 | 高為傑 金 湘 姜萬通 權吉浩 施萬春 王 寧 秦文琛(外聘) 楊青(外聘) 趙季平(外聘) 張千一(外聘) |
10和聲 | 樊祖蔭 楊通八 |
11音樂作品分析 | 高為傑 高佳佳 |
12復調 | 張韻璇 |
●表演藝術研究 | |
13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研究 | 金鐵霖 馬秋華 |
14民族器樂表演藝術研究 | 劉德海(琵琶) 張維良(笛子) |
15金鐵霖中國聲樂教研中心 | 金鐵霖 |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5月,學校共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北京市教學名師7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學校有專任教師212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導師2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9人,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2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2人;獲文化部文華獎3人(次),中國音樂金鍾獎14人(次)等等 。

教學名師三人,金鐵霖(全國模範教師)、吳文光(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劉德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
國家級教學團隊
時間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
2010年度 | 中國民族器樂教學團隊 | 張維良 |
對外交流
學院堅持開放的辦學方針,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德國等數十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的多所藝術院校及音樂機構友好往來,並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每年聘請數十名外國專家來校講學 。
文化傳統
校訓
仁愛誠信,博學精藝
社團
社團組織 | |||
---|---|---|---|
中國音樂學院學生會 | 電腦與網路協會 | 人文協會 | 愛心社 |
法律學社 | 浮光魅影 | 中國音樂學院紅十字會學生分會 | |
(參考來源 ) |
刊物
《絲竹》是中國音樂學院學生 自辦的音樂學術刊物,刊物隸屬于院團委。1991年,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88級的程巍同學,提議並創辦一個學生自己的刊物,作為同學交流學術思想、討論學術見解的平台。刊物定《絲竹》為名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2000年12月院領導成員 | ||
戴嘉枋 金鐵霖 寧先華 楊通八 朱卓建 | 書記、副院長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0.12----2003.12) (2000.12----2003.12) (2000.12----2003.12) (2000.12----2003.12) (2000.12----2003.12) |
2003年12月院領導成員 | ||
張雪 金鐵霖 韓立萍 朱卓建 楊靜茂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3.12----2006.12) (2003.12----2006.12) (2003.12----2006.12) (2003.12----2006.12) (2003.12----2006.12) |
2006年12月院領導成員 | ||
閆拓時 金鐵霖 韓立萍 趙塔裏木 朱卓建 楊靜茂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6.12-----2007.12) (2006.12-----2007.12) (2006.12-----2007.12) (2006.12-----2007.12) (2006.12-----2007.12) (2006.12-----2007.12) |
2007年12月院領導成員 | ||
閆拓時 金鐵霖 韓立萍 趙塔裏木 景抒展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7.12-----2008.12) (2007.12-----2008.12) (2007.12-----2008.12) (2007.12-----2008.12) (2007.10-----2008.12) |
2008年12月院領導成員 | ||
閆拓時 金鐵霖 韓立萍 趙塔裏木 景抒展 宋飛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8.12-----2009.09) (2008.12-----2009.09) (2008.12-----2009.09) (2008.12-----2009.09) (2008.12-----2009.09) (2009.01-----2009.09) |
2009年9月院領導成員 | ||
閆拓時 趙塔裏木 韓立萍 景抒展 宋飛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 (2009.09-------2011.03) (2009.09-------2011.03) (2009.09-------2011.03) (2009.09-------2011.03) (2009.09-------2011.03) |
2011年3月院領導成員 | ||
閆拓時 趙塔裏木 韓立萍 倪賽力 景抒展 宋飛 | 書記 院長 副書記 紀委書記 副院長 副院長 | (2011.03-----) (2011.03-----) (2011.03-----) (2011.03-----) (2011.03-----) (2011.03-----) |
(參考來源 ) |
學院榮譽
學校師生共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金鍾獎59項,文華獎113項,文化部創新獎1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2013年1月,學院科研處榮獲國家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管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

知名校友
中國音樂學院先後培養了彭麗媛、宋祖英、熊汝霖、陳思思、吳碧霞、龔琳娜、閻維文、張也、劉斌、呂繼宏、張燕、譚晶、祖海、李暉、姚貝娜等五千餘名國際國內知名的音樂藝術家,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繼承、發展和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