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籌建時期
1978年9月10日,原國家計量總局的上級部門國家科委抓住時機,向國務院提出籌辦計量專業方面的學校。
同年10月5日,國務院批準在杭州新增一所中等計量專業學校,目標是為全國培養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較好實際操作技能的計量技術人員。
1979年9月1日,杭州計量學校籌建處啓用印章,開始了籌建工作,辦公地點設在曙光路黃龍洞口的浙江省計量局內。學校的人事工作暫時由浙江省科委代管,其他業務工作由省標準計量局代管。
1980年7月2日,杭州計量學校的校址定點在西湖區古蕩公社境內的和尚圩(教工路以西,天目山路以北)。杭州計量學校為中等專業學校,屬地師級單位,教職工300人,在校生規模1200人,設定5個專業,從全國招收畢業生,學製三年。
杭州計量測試專科學校時期
1982年初,原國家計量總局向國家計委、教育部提出籌建計量測試學院,培養高級計量科技人才的報告。
1983年5月18日,教育部發文通知國家經委(當時國家計量局為國家經委下屬的二級局) ,國務院已批準在杭州籌辦計量測試專科學校(屬高等專科學校),設定幾何量計量與測試等五個專業,學校規模750人,學校由國家經委與浙江省雙重領導,以國家經委為主。
1983年12月,國家計量局兩次請示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要求在1984年秋季正式招生,並將原申報的"計量測試專科學校"校名改為"計量專科學校"。
1984年2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國家計量局的請示。
1984年8月,計量專科學校招收首批大專學生計257人。
1985年8月,招收首批函授專科學生136人。
中國計量學院時期
1985年3月,原國家計量總局根據計量科技隊伍知識老化、高級計量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向國家教委提出建立大學部學院。經過嚴格的專業評審論證,1985年10月18日,國家教委批準建立中國計量學院。中國計量學院以計量專科學校為基礎建立,繼續實行國家計量總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局為主的領導體製;學校規模為3000人;在發展規模中,專科生要保持一定比例。

1986年8月,招收首批大學部生200名;1988年學院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招收研究生5名1989年10月,首次招收法國留學生2名。另外,學院還承擔起計量系統各類中短期培訓班的任務,逐步成為全國計量系統在職幹部參加繼續教育、擴充知識的基地。
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我院管理體製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管理調整為中央與浙江省共建,以浙江省管理為主。為了適應國家和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到2005年建成萬人大學的目標。

2000年,學院取得浙江省政府的重點扶持,首批進入了下沙高教園區。省政府同意我校新校區工程征地1180畝,投資5.35億元,規劃建設校舍面積21萬平方米。新校區的建設,為學院建設萬人大學提供了的發展空間和教育資源。
2003年8月學校整體搬遷至杭州下沙高教園區辦學。
2003年9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被新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經浙江省學位委員會審批,光學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等三個學科新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
2015年,擬更名為中國計量大學。
中國計量大學
2015年10月16日成功通過投票更名為中國計量大學。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建于有國家質檢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18個,建有中國計量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有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
國家質檢中心(1個):國家磁性材料及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災害監測技術與儀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浙江省重點實驗室(4個):流量計量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線上檢測裝備校準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生物計量及檢驗檢疫重點實驗室、現代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浙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管理科學與工程、標準化與智慧產權管理學科
浙江省工程實驗室(2個):災害監測技術與儀器浙江省工程實驗室、海洋食品加工質量控製技術與儀器實驗室
省部級科技創業平台(3個):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國計量學院科技創業園、浙江省磁性材料重點試驗基地
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標準化與智慧產權管理協同創新中心、質量檢測技術及儀器協同創新中心
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5個):流量計量儀表及線上校準技術創新團隊、農業生物三葯產業創新團隊、磁/光電子材料研發及檢測技術科技創新團隊、LED照明新技術科技創新團隊、農產品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科技創新團隊
科研項目
據學校網站2016年4月資料顯示,學校發揮行業辦學優勢,服務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深入推進與地方政府、質檢機構和行業企業的政產學研合作,近五年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級項目248項、省部級項目450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51項,發表SCI、EI等檢索收錄論文291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642項。根據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5-2016》,中國計量大學在中國大學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列全國高校第90位。
編號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項目來源 | 驗收時間 |
---|---|---|---|---|
2012C31022 | 基于山核桃蒲殼綠色生產活性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 彭曉領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5.4 |
2012R10065 | 雜多酸粒子在介孔碳功能化微空間內的穩定構建及催化套用 | 金項峰 | 浙江省科技計畫劃重大專項 | 2014.5.4 |
2012C31033 | 基于納米熒光粉和量子點的高光效、高顯色性白光LED的研究開發 | 沈常宇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5.29 |
2012C35036 | 浙江省食品安全協同風險防範機製和對策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行業博弈的視解 | 張月義 | 浙江省科技計畫劃軟科學 | 2014.6.5 |
2011R10096 | 長江三角洲效用地耦合與全域規劃關鍵研究 | 王小兵 | 浙江省科技計畫劃重大專項 | 2014.6.5 |
2010C34003 | 雜草種子長距離風傳擴散及入侵途徑研究 | 朱敏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5.27 |
2012C31008 | LED用高效氮氧化物綠色熒光粉的研發 | 李晨霞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6.16 |
2009C12047 | 雙光路攜帶型食品安全分析儀研製 | 陳華才 | 浙江省科技計畫劃重大專項 | 2014.6.2 |
2012C22052 | 海產魚蝦新型保鮮劑-茶多酚納米脂質體的研製及套用 | 關榮發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7.30 |
2012C22041 | 褐飛虱致害性變異相關基因的發掘及其在害蟲治理中的套用 | 郝培應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7.26 |
2010C33172 | 基于聲電效應的心髒電興奮測量 | 徐冰俏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7.29 |
2011C14009 | 納米改性環保低熔點結晶型鉍酸鹽封接玻璃的關鍵技術研究 | 鄧德剛 | 浙江省科技計畫劃重大專項 | 2014.7 |
2011C23037 | 污水監測用寬光譜光纖化學感測器 | 樓俊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10.20 |
2012C31027 | 碳納米管基復合吸附劑的設計製備及其在水的濃度處理中的套用研究 | 徐立恆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12.17 |
2013C32008 | 基于核糖體工程技術的四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產菌改良及其套用 | 申屠旭萍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12.16 |
2012C21022 | 海洋環境信息可視化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 馮愛明 | 浙江省科技計畫公益項目 | 2014.12.31 |
參考資料: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圖書館共擁有紙質館藏文獻218萬冊,電子圖書146萬種。年訂購中文期刊2591餘種、報紙160種;外文期刊126種。館藏文獻涉及理、工、管、法、文、經、醫(葯)、哲等多個學科門類,在多學科文獻收藏的基礎上突出計量、標準化、質量檢驗、質量管理等質量檢驗檢疫特色,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檢定規程的收藏較為齊全。此外,該館還訂購有中國期刊網、維普中文科技期刊網、萬方學位、會議論文資料庫和web of science、IEL、Elsevier、EI、Springer、EBSCO、LexisNexis等中外文電子文獻資料庫50個。
- 學術期刊
《中國計量學院學報》是浙江省教育廳主管、中國計量學院主辦的學術理論刊物,季刊。學報以刊登有一定創見的科學技術研究論文為主,並適當刊登有價值的學科前沿,最新技術發展的綜合評述類文章;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也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也是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電子與通訊文摘》、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固體與超導文摘》等著名文摘檢索機構收錄期刊。

曾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量獎”、“首屆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第二屆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獎,還獲得“浙江省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等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6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共建有機電工程學院、計量測試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法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標準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量新學院、成人(繼續)教育學院、體育軍事部、工程訓練中心等19個學院(部)和1個獨立學院(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開設52個大學部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經濟學、醫葯學、農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

二級學院 | 專業名稱 |
---|---|
機電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
計量測試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 |
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腦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
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功能材料 |
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 | 質量管理工程、安全工程、工業工程、環境工程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市場行銷、金融工程 |
理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套用物理學、聲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動植物檢疫、食品質量與安全、葯學 |
法學院 | 法學、智慧產權 |
人文社科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漢語言文學、公共關系學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漢語國際教育 |
藝術與傳播學院 | 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廣告學、視覺傳達、環境設計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共有專任教師1257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教師675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佔92.5%;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
截至2016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共有共享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浙江省特級專家3人、浙江省“千人計畫”4人、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浙江省教學名師6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享院士)(2人):庄松林、張鍾華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 (1人):林建忠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林建忠、俞曉平、王月兵
國家“千人計畫” 入選者(2人):王天根、張以哲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7人):林建忠、俞曉平、李東升、王月兵、黃岳祥、舒康穎、金尚忠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1人):林建忠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2人):張土喬、徐時清
浙江省特級專家(3人):林建忠、張土喬、金尚忠
浙江省“千人計畫” 入選者(4人):孫長慶、金群、朱建明、王東寧
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李東升、董新永、張軍傑、韓張華、彭應全
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林建忠、俞曉平、李青、舒康穎、王月兵
浙江省151人才重點資助人選(7人):林建忠、宋明順、韓寶瑜、金尚忠、葛洪良、張土喬、徐時清
浙江省151第一層次人選(9人):俞曉平、王小華、池作和、李東升、王月兵、董新永、李九生、張勇、張軍傑
浙江省教學名師(6人):宋明順、李青、陳樂、李東升、金尚忠、陸慧娟
浙江省教壇新秀(6人):周靜偉、陳曉竹、鄔燕紅、周立軍、盧颯、趙明岩
全國模範教師 (1人):陳樂
全國優秀教師(1人):李青
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得主(1人):李青
浙江省功勛教師(1人):李青
浙江省優秀教師(7人):宋明順、陳樂、葛洪良、楊其華、鄧澤球、沈為民、王秀敏
序號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級別 | 獲批年份 |
---|---|---|---|---|
1 | 感測器技術課程教學團隊 | 李東升 | 國家級 | 2009 |
2 | 電路與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李青 | 省級 | 2008 |
3 |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團隊 | 李東升 | 省級 | 2008 |
4 | 工程訓練中心教學團隊 | 徐向紘 | 省級 | 2008 |
5 | 《光學原理》課程教學團隊 | 金尚忠 | 省級 | 2009 |
6 | 《質量管理學》課程教學團隊 | 宋明順 | 省級 | 2009 |
參考資料: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共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浙江省“十二五”重點學科9個、國家質檢總局重點建設學科4個。
截至2016年4月,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5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4個。
- 重點學科
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1個):儀器科學與技術
浙江省“十二五”重點學科(9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套用數學、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腦套用技術、光學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食品科學、安全科學與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國家質檢總局重點建設學科(4個):儀器科學與技術、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光學工程
- 學位點
序號 | 學院 | 二級學科 | 對應一級學科 |
---|---|---|---|
1 | 機電工程學院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
2 | |||
3 | |||
4 | 裝備製造與控製 | ||
5 | 控製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6 | 計量測試工程學院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
7 | |||
8 | 能源計量與測試技術 | ||
9 | 工程 | ||
10 | 信息工程學院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11 | |||
12 | 生物醫學信息工程 | ||
13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
14 | 控製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15 | 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 | 光學工程 | |
16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17 | |||
18 | |||
19 | 光學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20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21 | 材料學 | ||
22 | |||
23 | 光學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24 | 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
25 | 系統工程 | ||
26 | 控製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27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28 | 質量科學與標準化工程 | ||
29 | 理學院 | 套用數學 | 數學 |
30 | 材料電子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31 | 光學工程(專業學位) | 工程 | |
32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生物學 |
33 | 法學院 | 法學 | |
34 | 人文社科學院 | 中國哲學 | 哲學 |
35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共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浙江省優勢、特色專業14個,3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識別,5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和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23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各1個;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產品質量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浙江省優勢專業(5個):工商管理、產品質量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具有計量、質量、標準化特色的機電類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質量管理學》(宋明順)、《感測器技術》(李東升)、《大學生學習指導》(李丹青)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質量管理學》(宋明順)、《感測器技術》(李東升)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計量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物理實驗教學中心、質量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食品質量安全及檢測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檢測與控製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腦網路通信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計量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生物測試實驗教學中心、檢測與控製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行業院校辦學特色拓展與深化的路徑研究及實踐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中國計量大學先後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46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在中外合作辦學、師生交流、科研合作、留學生教育等方面快速發展,與紐西蘭、英國高校聯合舉辦大學部合作辦學項目2項;建有國家級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立杭州-德累斯頓聯絡辦公室,與德方高校共同推進中德交流合作。
文化傳統
校訓
精思國計,細量民生
“精”與“細”是計量科學和事業的追求目標。“思”與“量”,前者體現高校知識分子群體的行為共性, 後者體現與學校專業相關的行為特色。
“精思”與“細量”,是將具體的行為與計量的目標有機結合,提升了行為的標準;“國計”與“民生”,泛指與國家、民眾相關之事,通過將行為對象向社會的遷移,升華了行為的立意。
“精思國計”為“知”,體現了學校師生員工的精神境界;“細量民生”為“行”,體現學校師生員工的務實精神。
“精思國計,細量民生”契合學校“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的辦學理念,蘊含著高標準的行為方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事業的使命感,而這正是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
校歌
西子湖,錢塘江,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啓明晨讀,夢溪暮談;格致天問,望舒暢想。
殷殷耕耘意,拳拳學子心;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這是我們青春的校園,她的母親是中國。
這是我們青春的校園,她的名字叫計量。
日月湖,嘉量堂,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立人立業,志在環宇;明德至誠,行健自強。
精思國家計,細量民生事;今日雛鷹,明朝翱翔。
這是我們永遠的校園,她的母親是中國。
這是我們永遠的校園,她的名字叫計量。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 | 張土喬 |
---|---|
黨委副書記: | 林建忠 徐涌金 陶偉華 |
委員: | 俞曉平 宋明順 王小華 範慶瑜 葛洪良 劉秀麗 王迪釗 |
紀委書記: | 王小華 |
校長: | 林建忠 |
---|---|
副校長: | 俞曉平 宋明順 範慶瑜 葛洪良 |
以上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