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一.研究生正式招生開始于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聯合發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正式開始實行統一招收研究生,標志著中國研究生教育製度的開創。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員會,由當時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任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以及人事部丁華局長任副主任委員和各大學代表13人為委員。招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所屬高校53名著名科學家、教授組成的15個各科審查小組,審查錄取招收。
二.頒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
1954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務常務會議決定組織研究生條例起草委員會,由副院長竺可楨任主席。7月29日,院務常務會議通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1955年8月25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8月31日,由總理周恩來簽發命令公布實施。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有關培養高級科學人才的條例。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吳有訓為主任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委員會,9月15日開始招生報名。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發展的需要以及院內各所的條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個專業,共50名。
1955-1965年,中國科學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11.2%,其中1963年高達全國招生總數的24.7%。1965年,中國科學院已有招生單位81個,佔當時全國招生單位總數的34.6%,在學研究生人數943名,佔全國研究生總數的20.7%。
三.研究生教育恢復、發展時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報送了《關于招收研究生的請示報告》。1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出《關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標志著中國研究生教育製度中止了12年之後的恢復。
1977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籌建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學、和無線電技術、電腦工程、空間技術環境科學以及科學組織管理等專業。中國科學院的73個研究所與208所高校及中國社科院、部委所屬89個單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復研究生教育後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科學院招收了1529名,佔全國招生總數的14.3%,佔全國招收理工科總數的22.8%。1978年10月14日開學。
1980年,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共同進行。首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方毅出任。
1982年6月中旬,經國務院學部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首先進行試點,進行了中國首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馬中騏(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謝民(中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趙林成、白志東、馮玉琳(中國科技大學)等6名研究生,分別獲得理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自己培養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中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培養了7名,佔全國總數的58%。
四.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國科學院黨組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科學院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體製進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創辦新研究生院的共識。2000年12月2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批準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2001年2月,中國科學院下發檔案,明確了研究生院“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即“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的職能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製,院所結合的師資隊伍,院所結合的管理製度,院所結合的培養體系”的組織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儀式在北京玉泉路園區舉行。
重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由北京的4個教學園區、京外的5個教育基地、分布全國的100餘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組成;實行“統一招生、統一教育管理、統一學位授予”和“院所結合的領導體製、師資隊伍、管理製度、培養體系”;完善了在集中教學園區完成為期一年的課程教學、進入研究所跟隨導師在科研實踐中開展課題研究並完成學位論文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院為平台和形象、以培養單位為基礎和延伸的完整教育體系。
2012年7月16日,《教育部關于同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函》 (教發函106號 )同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復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建製。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擔任中科院大學校長。
經教育部批準,于2014年首次招收大學部生。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數學科學學院 | 物理科學學院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地球科學學院 | 電腦與控製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人文學院 | 外語系 | 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 |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
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 | 工程科學學院 |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 存濟醫學院 | 中丹學院 | 國際學院 |
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 大資料挖掘與知識管理實驗室 | 虛擬經濟與資料科學研究中心 | 建築研究與設計中心 | 未來技術學院(籌) |
深圳先進技術學院 | 昆明生命科學學院 | 葯學院 | 大珩學院 | 華大教育中心 | 寧波材料學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共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5個,分布在哲學、教育、理、工、農、醫、管理等七個學科;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0個,並擁有工程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的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10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大學部生申報已經被確定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年十項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在理學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以及工學的力學、材料、能源、電子信息、自動控製、電腦科學技術、生物工程等專業領域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在保持與發展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將加強套用學科、新興交叉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建設。

門類 | 學科名稱 | 學位 | 專業名稱 |
---|---|---|---|
哲學 | 哲學(8) | 碩士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 |
經濟學 | 理論經濟學(1) | 碩士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10) | 碩士 | 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 | |
法學 | 法學(10) | 碩士 | 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 |
教育學 | 心理學(5) | 博士 | 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套用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11) | 碩士 | 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 |
新聞傳播學(2) | 碩士 | 新聞學、傳播學 | |
理學 | 數學(5) | 博士 | 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套用數學、運籌學與控製論 |
物理(8) | 博士 |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線電物理 | |
化學(8) | 博士 |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生物學、生物無機化學、納米科學與技術 | |
天文學(3) | 博士 | 天體物理、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天文技術與方法 | |
地理學(4) | 博士 |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學 | |
大氣科學(3) | 博士 | 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地球流體力學 | |
海洋科學(6) | 博士 | 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海洋生態學、海洋腐蝕與防護 | |
地球物理學(4) | 博士 | 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球與空間探測技術 | |
地質學(6) | 博士 |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生物學 | |
生物學(14) | 博士 |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基因組學、計算生物學、生物信息學 | |
系統科學(2) | 博士 | 系統理論、系統分析與集成 | |
科學技術史(2) | 博士 | 科學史、技術史 | |
生態學 | 碩士 | — | |
統計學 | 碩士 | — | |
工學 | 力學(4) | 博士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 |
機械工程(4) | 博士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與理論、車輛工程 | |
光學工程 | 博士 | — | |
儀器科學與技術(2) | 博士 | 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
材料科學與工程(4) | 博士 |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腐蝕學與防護 |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6) | 博士 | 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 | |
電氣工程(7) | 博士 | 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生物電工、能源與電工的新材料及器件 | |
電子科學與技術(5) | 博士 | 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電子學 | |
信息與通信工程(2) | 博士 |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 |
控製科學與工程(6) | 博士 |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導航、製導與控製、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社會計算 | |
電腦科學與技術(4) | 博士 | 電腦系統結構、電腦軟體與理論、電腦套用技術、信息安全 | |
土木工程(7) | 博士 | 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寒區工程與環境 | |
測繪科學與技術(3) | 博士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 |
化學工程與技術(5) | 博士 | 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 |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 | 博士 | 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 |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4) | 碩士 | 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人機與環境工程 | |
核科學與技術(4) | 博士 | 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迴圈與材料、核技術及套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 |
環境科學與工程(3) | 博士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 | |
生物醫學工程 | 碩士 | — | |
軟體工程 | 博士 | — | |
農學 | 作物學(2) | 碩士 |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 |
農業資源與環境(3) | 博士 | 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 | |
畜牧學(4) | 碩士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草業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 | |
林學(7) | 碩士 | 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
水產(3) | 博士 | 水產養殖、捕撈學、漁業資源 | |
醫學 | 基礎醫學(7) | 碩士 |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物學、法醫學、放射醫學、“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 |
葯學(7) | 博士 | 葯物化學、葯劑學、生葯學、葯物分析學、微生物學與生化葯學、葯理學、葯物設計學 | |
中葯學 | 碩士 | — |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3) | 博士 | 管理運籌學、創新管理、經濟計算與模擬 |
工商管理(4) | 碩士 | 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 | |
農林經濟管理(2) | 博士 | 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 | |
公共管理(5) | 碩士 | 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 |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3) | 博士 |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 |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共有校部直屬院系中心教師539人,研究所教師 1241人,外聘教師554人,授課教師中有兩院院士40人、千人計畫入選者26人、百人計畫入選者36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得主38人、長江學者4人、境外教師20人。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共有研究生指導教師10063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995人、兩院院士276人,千人計畫入選者230人、百人計畫入選者166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得主689人、長江學者31人。
中國科學院大學依托于中國科學院,聚集了一大批科學大師,他們長期工作在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于敏、王大珩、王淦昌、鄧稼先、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郭永懷、彭桓武、錢學森、錢三強、錢驥、楊嘉墀、周光召和趙九章。在2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有吳文俊、黃昆、金怡濂、劉東生、葉篤正、李振聲、吳征鎰、師昌緒、謝家麟、鄭哲敏和張存浩。在新中國以來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有華羅庚、吳有訓、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王應睞、馮康、錢偉長、庄長恭等前輩大師。在當代青少年學習楷模中,有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秦大河、趙忠賢等科學家。
教學建設
辦學模式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各研究所為依托,實行院所結合的辦學模式。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管理部門和教學實體,負責全院研究生的招生、學籍、教學、學位等方面的管理並組織基礎課教學;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院、台、站、園、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單位,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的基本單元,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育網路的有機組成部分,負責本單位研究生招生、管理、培養、論文答辯具體環節的組織和實施。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招生實行統一管理、分級實施的模式。研究生院是招生管理部門,負責全院研究生招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工作,包括全院招生規章製度、管理辦法、招生簡章的製定、全院招生計畫的編製、進行全院性的招生宣傳、組織京區考生的報名、考試工作、負責部分考試科目的統一命題,製定錄取規定、負責全院的錄取調劑等。各研究所是招生實施單位,負責本單位研究生招生的報名、錄取等各環節的具體操作。因此,考生報考前既可向研究生院進行咨詢,也可直接同各相關研究所(院、台、站、園、中心)聯系。
各地的教育基地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教學和管理功能的延伸,負責組織和管理當地各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及在學研究生的基礎課教學、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協調當地各研究所跨學科聯合培養研究生,促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
大學部教育
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大學部有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電腦6個學科門類招生,整體招生規模為300人。其中,數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物理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物理學院、力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24個單位;化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化學與化工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等16個單位;材料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12個單位;生命科學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等21個單位;電腦學科的主要培養實體為:國科大電腦與控製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電子學研究所等14個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共有校部直屬院系中心20個,研究所117個,教育基地5個,國家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5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6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41個。

研究院所
名稱 | 地址 | 郵政編碼 |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北京市玉泉路十九號(甲) | 100049 |
北京地區 | ||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北京中關村東路55號 | 100190 |
力學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15號 | 100190 |
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三街八號物理所研究生部 | 100190 |
高能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乙) | 100049 |
聲學研究所 | 北京北四環西路21號 | 100190 |
理論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55號 | 100190 |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南京市玄武區板倉街188號 | 210042 |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 長春市凈月潭西山 | 130117 |
國家天文台 | 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20號 | 100012 |
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 河北省廊坊市44信箱滲流所 | 065007 |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東路55號 | 100190 |
理化技術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29號 | 100190 |
化學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一街2號 | 100190 |
過程工程研究所 |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北二條1號 | 100190 |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18號 | 100085 |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 山西省太原市桃園南路27號 | 030001 |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北京西直門外大街142號 | 100044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德勝門外祁家豁子華嚴裏40號 | 100029 |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北京市安定門外大屯路甲11號 | 100101 |
遙感與數位地球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鄧庄南路9號 | 100094 |
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二條一號 | 100190 |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北京朝陽區北土城西路19號 | 100029 |
數學科學學院 | 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懷北庄380號 | 101408 |
物理學院 | 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380號 | 101408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地球科學學院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生命科學學院 | 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生命科學學院 | 100049 |
電腦與控製學院 | 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380號 | 101408 |
管理學院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80號7號樓219 | 100190 |
人文學院 | 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380號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招辦 | 101408 |
外語系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 北京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 | 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380號 | 101408 |
中丹學院 | 北京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華大教育中心 | 深圳市鹽田區北山工業區11棟7樓 | 518083 |
科技管理學院 | 北京市玉泉路19號(甲) | 100049 |
動物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5號 | 100101 |
植物研究所 | 北京海淀區香山南辛村20號 | 100093 |
生物物理研究所 | 北京朝陽區大屯路15號 | 100101 |
微生物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100101 |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2號 | 100101 |
心理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4號 | 100101 |
計算技術研究所 | 北京中關村科學院南路6號 | 100190 |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11號 | 100190 |
半導體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甲35號 | 100083 |
電子學研究所 | 北京北四環西路19號 | 100190 |
自動化研究所 | 北京中關村東路95號 | 100190 |
電工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二條6號 | 100190 |
軟體研究所 | 北京市中關村南四街4號 | 100190 |
國家科學圖書館 | 北京中關村北四環西路33號 | 100190 |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 石家庄市槐中路286號 | 050021 |
微電子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北土城西路3號 | 100029 |
電腦網路信息中心 |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四街四號 | 100190 |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 長沙市芙蓉區遠大二路644號 | 410125 |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 北京市中關村北一條15號 | 100190 |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7號 | 100101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北京市朝陽區林萃路16號院3號樓 | 100101 |
光電研究院 | 北京市海淀區鄧庄南路9號 | 100094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北一條11號 | 100190 |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庄市大道519號 | 315201 |
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 | 廣州市蘿崗區科學城開源大道190號科研教育處 | 510530 |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深圳市南山區西麗深圳大學城學苑大道1068號 | 518055 |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 蘇州工業園區若水路398號 | 215123 |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 青島市嶗山區松嶺路189號 | 266101 |
煙台海岸帶研究所 | 煙台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 264003 |
城市環境研究所 | 廈門市集美大道1799號 | 361021 |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 天津空港經濟區西七道32號 | 300308 |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科技城科靈路88號 | 215163 |
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海科路99號 | 201210 |
重慶綠色智慧型技術研究院 | 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水土高新園方正大道266號人事教育處 | 400714 |
信息工程研究所 | 北京市海淀區閔庄路甲89號 | 100093 |
空間套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 北京海淀區鄧庄南路9號 | 100094 |
上海教育基地 | ||
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 上海市嘉定區嘉羅路2019號 | 201800 |
上海天文台 | 上海市南丹路80號 | 200030 |
聲學研究所東海研究站 | 上海市小木橋路456號 | 200032 |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上海市零陵路345號 | 200032 |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上海市定西路1295號 | 200050 |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福州市楊橋西路155號 | 350002 |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上海岳陽路320號 | 200031 |
上海葯物研究所 | 上海浦東張江祖沖之路555號 | 201203 |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 上海市長寧路865號 | 200050 |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390號 | 201800 |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上海市玉田路500號 | 200083 |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 上海市岳陽路320號 | 200031 |
南京分院 | ||
紫金山天文台 | 南京市北京西路2號 | 210008 |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南京市北京東路39號 | 210008 |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 南京市北京東路73號 | 210008 |
南京土壤研究所 | 南京市北京東路71號 | 210008 |
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 | 江蘇省南京市花園路6-10號 | 210042 |
合肥地區 | ||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安徽省合肥市1110信箱 | 230031 |
武漢教育基地 | ||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 湖北武漢武昌小洪山 | 430071 |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武漢市武昌區小洪山西30號 | 430071 |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武漢市武昌區徐東大街340號 | 430077 |
武漢植物園 |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磨山 | 430074 |
水生生物研究所 | 武漢市武昌區東湖南路7號 | 430072 |
武漢病毒研究所 | 武漢市武昌小洪山中區44號 | 430071 |
沈陽分院 | ||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大連市中山路457號 | 116023 |
海洋研究所 | 青島市南海路七號 | 266071 |
沈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 沈陽市沈河區文化路72號 | 110016 |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 沈陽市東陵區南屏東路16號 | 110168 |
金屬研究所 | 沈陽市沈河區文化路72號 | 110016 |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 沈陽市南塔街114號 | 110016 |
長春分院 | ||
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 長春市人民大街5625號 | 130022 |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長春市高新北區盛北大街4888號 | 130102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長春市東南湖大路3888號 | 130033 |
西安分院 | ||
國家授時中心 | 西安市臨潼區 | 710600 |
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陝西省楊凌區西農路26號 | 712100 |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西安高新區新型工業園信息大道17號 | 710119 |
地球環境研究所 | 西安市灃惠南路10號 | 710075 |
蘭州教育基地 | ||
近代物理研究所 | 蘭州市南昌路509號研究生部 | 730000 |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蘭州市天水中路18號 | 730000 |
青海鹽湖研究所 | 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18號 | 810008 |
蘭州地質研究所 | 甘肅省蘭州市東崗西路382號 | 730000 |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蘭州市東崗西路320號 | 730000 |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23號 | 810001 |
昆明分院 | ||
雲南天文台 | 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鳳凰山 | 650011 |
地球化學研究所 | 貴州省貴陽市觀水路46號 | 550002 |
昆明動物研究所 | 昆明市教場東路32# | 650223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雲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 650201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雲南省昆明市學府路88號 | 650223 |
廣州教育基地 | ||
廣州化學研究所 | 廣州天河區興科路368號 | 510650 |
南海海洋研究所 |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 510301 |
華南植物園 |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興科路723號 | 510650 |
廣州能源研究所 | 廣州市天河區能源路2號 | 510640 |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廣州市天河區科華街511號 | 510640 |
成都教育基地 | ||
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 四川成都一環路南二段16號 | 610041 |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號 | 610041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號 | 610041 |
光電技術研究所 | 四川成都人民南路四段9號 | 610041 |
成都電腦套用研究所 |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號 | 610041 |
新疆分院 | ||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 新疆烏市北京南路40-1號 | 830011 |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 烏魯木齊市北京南路818號 | 830011 |
新疆天文台 | 新疆烏魯木齊市新市區科學一街150號 | 830011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包括中國科學院所屬的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和武漢文獻情報中心,提供105個研究所數位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主要提供教學需要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及綜合類圖書、期刊、報紙、電子資源等,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期刊閱覽室包含五百多種現刊、過刊,以及部分碩博論文等;西文原版書庫以學術圖書為主,內容涵蓋力學、物理學、化工、電子電氣工程、電腦等學科,近三萬冊;工具書庫涉及四庫全書、古籍類叢書、中外文工具書、百科全書、中文古今常用工具書,共八千多冊;密集架庫藏書約20萬冊,以備用圖書為主。
中國科學院大學圖書館能為讀者提供的電子文獻資源有中文資料庫包括中文期刊資料庫3個(中文電子期刊20313種)、中文圖書資料庫2個(中文電子圖書166萬冊)、中文學位論文資料庫2個(中文學位論文215萬餘篇)。外文期刊17272種(訂購期刊6631種、集成OA期刊9957種、借助國家平台開通期刊684種)、外文圖書資料庫4個(外文電子圖書36756冊)、外文工具書資料庫2個(外文電子工具書864冊)、外文學位論文資料庫1個(外文學位論文41萬餘篇)、外文會議錄資料庫3個。另有二次文獻資料庫16個、工具事實型資料庫5個、多媒體資料庫2個,總計111個資料庫(含NSTL訂購,借助國家平台統一開通資料庫44個)。
- 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該刊已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並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也是《中國物理文獻資料庫》、《中國數學文獻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文獻資料庫和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並在“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全文上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該刊開設的欄目包括數、理、化、天、地、生、電子和電腦等各學科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有創新性的高水準學科綜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研究快報、優秀博士生論文。

《自然辯證法通訊》(雙月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屬哲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創刊于1979年1月10日。該刊是關于科學和技術的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綜合性、理論性雜志,闢有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科學技術文化學、人物評傳以及學人論壇、學問人生、學術評論、科學前沿、問題討論、教學與研究、學術信息、讀者作者編者等欄目。
《管理評論》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的學術月刊,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少數幾種核心期刊之一,已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中文核心期刊收錄。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已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
文化傳統
校徽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徽直接採用中國科學院院徽。

圖案
外環為"中國科學院"字樣,上為第一任院長郭沫若的手書,下為英文。環內是由六個晶體組成的一個物質結構圖案,象征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六大學科融匯和結合的基礎作用;中間自然形成一齒輪,象征基礎科學凝聚、派生的技術科學的推進作用。
顏色
外環、環內的六個晶體和中間的圓點為孔雀藍色;中國科學院的中外文字和環內晶體之外的部分為白色。
含義
整個圖案庄重、大方。象征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校訓
2003年6月26日,經校務務會議討論,一致贊同路甬祥院長提議的“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校訓。
“博學”源自《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首句。
“篤志”源自《荀子·修身》中“篤志而體,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堅定意志並能付諸實踐的人,才是君子。
“格物明德”都源自《禮記·大學》。宋代朱熹以後,《大學》已被公認為儒家的主要經典之一,它所提倡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漢唐以來歷代士人畢生追求的理想,對當代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同樣有深刻的啓示。
“格物”是《大學》中八條目的首目,也是八條目的基礎。它是說要想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做的是仔細研究探察天下的萬事萬物,推究它們存在變化的真實道理,隻有懂得其中的“理”,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這樣才有智慧,從而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心志端正,不受外物誘惑而達修身。因而能治理好家庭,進而才有可能步入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所以“格物”也就是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與博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德”是《大學》中三綱要之首綱,也是三綱要的核心和根本。它是說大學之中最高的為學之道,是要教導學生能夠彰顯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時常想到上天所賦予自己的天良,這樣才能使人革舊從新,身體力行,處于內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明德”與“篤志”亦有從善如流的相似含意。
校園環境
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北京有四個校區,其中的玉泉路、中關村、奧運村校區位于中科院研究所集中的區域,可容納一萬五千餘名學生學習和生活;新增的懷柔雁棲湖校區可為一萬餘名學生提供學習工作環境和完備的生活條件。大學部生教育安排在長安街西端的玉泉路校區,該校區是國科大建校並沿用的首個校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可隨時通過網際網路快速便捷地查找所需資料。截至2013年,館藏總量達520萬件。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 歷任校長
- 歷任黨委書記
知名校友
第一,學界校友
1954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毛用澤 |
1958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盧佩章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 |
1960屆 | |
1961屆 | |
1962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厚澤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 |
1963屆 | |
1965屆 | |
1966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白以龍、陳運泰、洪德元、胡敦欣、劉以訓、陸大道、李家春、呂達仁、戎嘉餘、石耀霖、薛其坤、王鼎盛、王家騏、姚振興 |
1967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 |
1968屆 | |
1970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 |
1978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 |
1980屆 | |
1981屆 | |
1982屆 | |
1983屆 | |
1984屆 | |
1985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
1986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偉岳、林惠民、劉嘉麒、李洪鍾、姚檀棟、楊學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成 |
1987屆 | |
1988屆 | |
1989屆 | |
1990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 |
1991屆 | |
1992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 |
1993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曦 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 |
1995屆 | |
1996屆 | |
1998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 |
1999屆 | |
2000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龍德 |
2001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 |
第二,商界校友
柳傳志,現任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聯想集團高級顧問,企業家、投資家、泰山會成員、全球CEO發展大會聯合主席。1970年-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科院人事局領導幹部處,幹部。
張紅力,1965年生,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黑龍江省省長金融經濟顧問。歷任德意志投資銀行亞洲分行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總裁,神華集團外部董事。2010年4月14日,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張紅力正式出任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職務。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博士。
第三,政界校友
路甬祥,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王恩哥,男,漢族,1957年01月出生于沈陽,籍貫上海,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英國物理學會會士(IOP Fellow)。1990年至1991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