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創新立校
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製定出《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新中國的科技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當時的中國,最新技術的套用尚處在萌芽階段,科技戰線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于是,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成為當務之急。
1958年5月9日,中科院黨組向聶榮臻副總理呈遞辦學報告,並聘請華羅庚、錢學森、馬大猷、貝時璋、嚴濟慈、吳有訓、柳大綱、趙九章、趙忠堯等一批國內科學家兼任校系領導。
困境求進
1966年,“文革”爆發,中國科大的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70年,遷入安徽省合肥市辦學。南遷使學校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50%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截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5年,學校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了300多名1967-1970屆畢業生,舉辦“回爐班”,經過兩年以上的培訓後補充師資。
1977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提出科大既要成為教學中心,又要成為科學中心,並製訂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改革措施。
穩步發展
80年代末,科大製定大學生科研計畫,設立專項科研經費,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大力發展新型工程技術學科。

1983年12月,鄧小平在一份關于中國科大的報告上批示:“據我了解,科技大學辦得較好,年輕人才較多,應予扶持。”
1984年,學校被國務院批準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2年,科大入選“211”工程。
1998年5月,科大入選“985”工程。
1999年12月,合肥經濟技術學院並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嶄新時期
自2000年至2012年,該校共有21項成果28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7年國家第三批重點學科評選中,入選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其中理學6個。
2008年,理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工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40%。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布《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報告,中國科大獲選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名。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學校建有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牽頭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30餘個。
國家實驗室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
---|---|---|
國家重大科技設施 | 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 |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科普產品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 | |
協同創新中心 |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 | |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合肥分中心 | |
中國科學院吳文俊數學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網路傳播系統與控製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 | |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研究示範中心 | |
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多媒體計算與通信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 | |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高性能計算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分子醫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計算與通訊軟體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生物質潔凈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安徽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省級實驗室 | |
安徽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省級實驗室 |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製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無線網路通信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生物技術葯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城市公共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 先進技術與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 |
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研究院 | 安徽省醫葯生物研究院 | |
安徽省語音及語言技術工程實驗室 | 安徽省熱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科學傳播研究與發展中心 | 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2001年-2010年間,學校共發表SCI論文19014篇、被引165821次,授權發明專利463件、實用新型233件,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87項。在量子信息、單分子科學、高溫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科研成果。相關成果先後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10次,入選世界科技進展1次,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2次,《Science》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1次。量子信息、鐵基超導成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共3項)。
在單分子結構高分辨表征和操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解析度的C60單分子圖像,並發現二維C60點陣的一種新型取向疇結構(2001);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製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製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2005);首次演示了在單分子器件上的雙功能集成,為單分子器件的多功能化開闢了新的思路(2009);首次展示亞波長尺度下的納腔等離激元可以作為一種頻率可調的近場相幹光源,有效控製分子的發光特徵,實現新奇的電光效應(2010)。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NAS》、《PRL》等學術期刊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上世紀80年代率先在國內開展量子光學研究,于1997年和1998年先後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在近十年中,學校在量子信息科學前沿和量子通信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創新成果。首次實現終端開放的隱形傳態、復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光子與原子比特間的隱形傳態、國際上距離最遠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五光子、六光子和十比特光子糾纏態;首次實現突破大氣等效厚度的量子糾纏和量子密鑰分發;率先實現絕對安全距離超過100公裏和200公裏的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首次實現全通型量子通信網路;首次實現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量子中繼器;實現毫秒級的單激發量子存儲;實現多光子容失量子編碼;實現重要的量子演算法;實現自旋晶格模型中任意子分數統計的量子模擬;實現最優動力學解耦,極大地提高了電子自旋相幹時間等。在量子技術創新與工程化套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製出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單光子探測器、量子密鑰收發一體終端、量子交換機和量子集控站等一批核心元器件與關鍵設備。聯合安徽省和山東省相關地區,開展“南北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建設,有望建成世界上首個大尺度廣域量子通信國家試驗床,對我國奪取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製高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相關研究成果7次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並在國際權威綜述雜志《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上發表中國大陸科學家撰寫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
在高溫超導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2008年發現了一類新型超導體—鐵基化合物超導體,其臨界溫度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推動了鐵基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與日本和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家的工作一起入選2008年《Science》雜志評選的世界十大科學進展、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物理學重要進展、中國兩院院士評選的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及其子刊、《PRL》等學術期刊上。
科研到款
截止2012年,學校在研科研項目2000餘項,在研經費逾16.2億元,其中2011年新增科研項目559項,經費6.85億元。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8月,學校圖書館實體館藏中外文書刊220萬冊(含院系資料室),包括4萬多冊的古籍、再造善本等;已累計引進及試用了95個中、外文資料庫,師生使用者通過校園網可以方便查閱中文電子圖書280萬冊、外文電子圖書20萬冊、外文電子期刊20000多種、中文電子期刊18000種、國際碩士博士學位論文46萬份。
- 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美國《化學文摘》(CA)、《數學評論》(MR)、《劍橋科學文摘》(CSA)、德國《數學文摘》(Zbl Math)、俄羅斯《文摘雜志》(AJ)收錄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CSSCI)來源期刊。
《火災科學》
《實驗力學》:(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力學類核心期刊。
學術交流
中國科大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在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有廣泛合作。
中科大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中澳自主機器人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澳大利亞科技部的聯合支持,學院與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項目共10個,累計經費近200萬元;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進化演算法性能分析和設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2008年“火災科學國際前沿高層論壇”在中科大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火災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共同研討火災科學發展前沿的若幹重要問題,包括新材料對火災科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數值模擬技術在火災科學研究中的發展趨勢;性能化防火設計的若幹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的有機結合;國際合作研究與協調。參加會議計70餘人,其中主題發言的境外學者12人,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瑞典、義大利、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2009年5月21日,Nature出版集團(NPG)在其官方網站宣布,將與中國免疫學會(CSI)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共同出版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CMI)。

2009年6月21日,挪威科學與文學學院邀請該校侯建國院士擔任Kavli獎委員會成員。
2009年9月5-7日,由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09量子輸運與量子計算前沿國際會議”在黃山舉辦,近百名國內外來賓參加,其中包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先生在內的海外著名專家學者10人,國內著名專家有郭光燦院士、于祿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呂力教授、北京大學俞大鵬教授等數十人,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和該校長江講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姜弘文教授任大會主席,崔琦先生致開幕詞。
2009年10月19日,由中國科大主辦、中國科大蘇州研究院承辦的第一屆國際硒與環境和人體健康大會在蘇州召開,會議主席由美國農業部微量元素科學家Gary Banuelos教授和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林治慶博士擔任。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校有15個學院、30個系,設有研究生院,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在37個大學部專業招生。
學院 | 下屬系部 | ||
---|---|---|---|
數學系 | 計算與套用數學系 | 概率統計系(籌) | |
物理系 | 近代物理系 | ||
天文學系 |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 ||
化學物理系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化學系 | |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 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 ||
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 | 系統生物學系 | ||
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 | 醫葯生物技術系 | ||
近代力學系 |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 ||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 ||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 |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 ||
自動化系 | 信息安全專業 | ||
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 | 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 | ||
工商管理系 | 管理科學系 | 統計與金融系 | |
MBA中心 | MPA中心 | ||
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 |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 ||
外語系 | 科技哲學教學研究部 | ||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部 | 人文貭素教學研究部 | ||
體育教學部 | 現代藝術中心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教學與管理部 |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有教學與科研人員1572人,其中教授551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643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2人(含雙聘),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4人,“千人計畫”38人,“青年千人計畫”8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3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9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39人。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有成、朱清時、王 水、錢逸泰、施蘊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燦、侯建國、陳國良、吳 奇、李曙光、張家鋁、張裕恆、俞昌旋、鄭永飛、潘建偉、楊學明、李亞棟、萬衛星、陳 顒、童秉綱、楊國楨、石耀霖、洪茂椿、吳一戎、李 燦、歐陽鍾燦、包信和、馬志明、沈保根、趙政國、謝毅。
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多慧、範維澄、李國傑、萬元熙、許祖彥、杜善義、魏復盛、劉文清、吳以成。
學科建設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批準時間:2007年8月29日)
序號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所含二級學科 |
---|---|---|---|
1 | 701 | 數學 | 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套用數學、運籌學與控製論 |
2 | 702 | 物理學 |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電漿物理、 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線電物理 |
3 | 703 | 化學 |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4 | 708 | 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 | |
5 | 710 | 生物學 |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 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物理學、生態學 |
6 | 712 | 科學技術史 | 科學技術史 |
7 | 801 | 力學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 |
8 | 827 | 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迴圈與材料、核技術及套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批準時間:2007年8月29日)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批準時間:2007年11月19日)
安徽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統計學、生態學、地質學、天文學、哲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2個。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統計學、生態學、地質學、天文學、哲學、套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法學、大氣科學、光學工程。
專業學位
學校現擁有專業學位授權點28個。分別是:
金融,套用統計,法律,翻譯,新聞與傳播,文物與博物館,機械工程,儀器儀表工程,材料工程,動力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積體電路工程,控製工程,電腦技術,軟體工程,化學工程,地質工程,安全工程,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環境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工程,項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
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學,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史,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製科學與工程。
學科評估
教育部發布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2009-2011),中國科技大學共有20個學科參評,14個學科排在前10位,18個學科排在前20位,其中,物理學與地球物理學均排在第1位。
代碼 | 學科名稱 | 排名 | 代碼 | 學科名稱 | 排名 |
---|---|---|---|---|---|
0702 | 物理學 | 1 | 0714 | 統計學 | 8 |
0708 | 地球物理學 | 1 | 0801 | 力學 | 9 |
0704 | 天文學 | 2 | 081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9 |
0712 | 科學技術史 | 2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9 |
0827 | 核科學與技術 | 2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3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2 | 0835 | 軟體工程 | 14 |
0701 | 數學 | 4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4 |
0709 | 地質學 | 5 | 0811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17 |
0710 | 生物學 | 5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3 |
0703 | 化學 | 6 | 0712 | 生態學 | 27 |
教學建設
- 所系結合
“全院辦校、所系結合”是中國科大特有的一種辦學特色,1958年建校時,面對當時國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現狀,中科院提出了“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全新辦學模式。學校的每個系都和中科院一個或幾個相關研究所對口合作,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等一大批科學家兼任校系領導,親自為學生授課,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課題介紹給學生,並承擔製訂教學大綱和教學計畫、編寫講義、指導學生論文等工作。
與科大簽署培養協定的研究院所
研究所 | 時間 | 研究所 | 時間 |
---|---|---|---|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2003年11月30日 |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2003年11月30日 |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 2004年4月4日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2004年4月 |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 2005年9月22日 | 光電技術研究所 | 2010年11月9日 |
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 2004年4月 | 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 2005年9月8日 |
南京分院 | 2004年5月13日 | 廣州能源研究所 | 2005年5月20日 |
上海分院 | 2004年5月15日 | 新疆分院 | 2005年8月14日 |
武漢分院 | 2004年6月1日 | 西雙版納植物園 | 2005年7月17日 |
長春分院 | 2004年8月16日 | 生物物理研究所 | 2005年7月13日 |
成都分院 | 2004年9月19日 | 高能物理研究所 | 2005年5月17日 |
蘭州分院 | 2004年9月24日 | 昆明分院 | 2004年12月15日 |
廣州分院 | 2004年9月27日 | 西安分院 | 2004年12月14日 |
沈陽分院 | 2004年10月5日 | 動物研究所 | 2008年9月14日 |
北京分院 | 2007年3月19日 | 沈陽金屬研究所 | 2009年6月11日 |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 2007年5月12日 | 力學研究所 | 2009年7月9日 |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2007年5月15日 |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 2010年3月31日 |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 2008年6月3日 |
- 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的倡導下,在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推動下,中國科大建立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推動中國科技、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少年班自創立以來,堅持從“破格選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發,不斷探索和改善教學管理模式,傾力保證少年班教學和管理的開展。三十多年的經驗積累,凝煉成了“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基礎與創新並重”的辦學理念和重基礎、“輕”專業,註重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寬口徑個性化培養模式。秉承中國科大的辦學理念,目標定位為培養未來10-20年後中國乃至世界上學術界、產業界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據不完全統計,少年班已畢業學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為91%,他們在科學研究、IT、金融、製造、媒體、生物醫葯等廣泛領域,並已經嶄露頭角,做出重要貢獻。
- 教學改革試點班
1985年,在總結和吸收少年班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科大針對聯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零零班)。
教學改革試點班選拔的兩個主要途徑:
1)通過聯考直接報考,填報“理科試驗班類”志願;
2)通過新生入學考試選拔。
-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學校和研究院所的優質資源,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致力于培養未來15-20年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高層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聯合舉辦11個科技英才班。分別是:
1、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2、師昌緒材料科學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3、貝時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4、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機電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6、套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上海套用物理所)
7、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力學研究所)
8、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9、趙九章現代地球和空間科學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國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電腦與信息科技英才班(合作單位: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
- 質量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
數學實驗、並行計算、大學物理實驗、線性代數、微積分、生理學、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電磁學、地震學原理與套用、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天體物理概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生心理學。
省級精品課程
電子線路、力學、分析化學、陶瓷藝術鑒賞與製作、機械製圖、電路理論、地球科學概論、有機化學、光學、數值計算方法、偏微分方程、計算物理、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實驗、非物理類力學、計算力學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演算法基礎、大學英語、生物化學、資料結構及套用演算法、中級有機化學實驗、中國科技史概論、編譯原理、符號計算系統軟體、實驗力學、數學分析、數學物理方程、信號統計分析。
- 教學成果
截止2012年,中國科大的畢業生近6萬多人,同期畢業生中的中國兩院院士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數、“何梁何利獎”得主、IEEE Fellow、陳省身數學獎得主、Parkard科學和工程獎、Technology Review“世界傑出青年創新者”、全美“大學發明家競賽”大獎得獎數均為全國高校第一,973首席科學家、PECASE獲獎人數位居全國第二位,獲得國外大學全額獎學金出國者的比例保持在20%-30%,位居全國第一;保送和考取國內研究生為50%左右,位居全國前列。
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
“並行計算”課程的建立及其輻射與示範作用 | 二等 | 電腦學院 | 陳國良 徐雲 鄭啓龍 吳俊敏 孫廣中 |
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主要完成人 |
---|---|---|---|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點課程的教學質量 | 二等 | 化學院 | 何平笙 朱平平 楊海洋 |
力學類專業課程結構和基礎課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 二等 | 工程學院 | 王秀喜 何世平 尹協振 胡秀章 |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與實踐 | 二等 | 學校 | 程藝 吳敏 向守平 高天芳 湯家駿 |
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獲 獎 人 |
---|---|---|---|
大學物理實驗的改革與實踐 | 一等 | 天文與套用物理系 | 霍劍青 王曉蒲 熊永紅 趙永飛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產學研與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相結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 一等 |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範維澄 王清安 張和平 袁宏永 胡源 |
並行演算法類教學基地建設 | 二等 | 電腦科學技術系 | 陳國良 安虹 顧乃傑 許胤龍 黃劉生 |
數學實驗課程建設 | 二等 | 數學系 | 李尚志 陳發來 吳耀華 張韻華 |
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獲 獎 人 |
---|---|---|---|
大學物理實驗的電腦仿真系統 | 二等 | 基礎物理中心 | 王曉蒲 霍劍青 |
並行演算法的設計與分析(教材) | 二等 | 電腦系 | 陳國良 |
火災安全學科建設及研究生培養的探索和實踐 | 二等 | 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 | 範維澄 王清安 程曉舫 楊邦榮 吳龍標 |
數學建模與數學教學改革 | 二等 | 數學系 | 李尚志 陳發來 王樹禾 |
1993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獲 獎 人 |
---|---|---|---|
天體物理研究生教學改革實踐 | 二等 | 天體物理中心 | 程福臻 周又元 尤俊漢 張家鋁 |
198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
成 果 名 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單位 | 獲 獎 人 |
---|---|---|---|
少年班超常教育 | 優秀 | 少年班 | 肖臣國 陳宏芳 汪惠迪 |
國際交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十分註重開展對外交流工作,截至2014年,學校已經與歐洲、美洲、澳大利亞、日韓地區、港台地區的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歐洲名校大學大學部生暑期研究項目”、“歐盟伊拉斯謨2012 EMECW-EXPERTS 師生交流項目”、“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暑期學校項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天普大學“3+2”模式學士-碩士聯合培養項目”、“Stanford大學SOE UGVR大學部生暑期研究項目”、“暑期UM-REU大學部生交流項目”等均已取得良好成效,與哥廷根大學、滑鐵盧大學、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名古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院校的交換交流項目也在穩步進行當中。
社會評價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
1、1996年,宋曉東(地球和空間科學系畢業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國Science雜志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被美國Discovery雜志評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2、1998年,潘建偉(近代物理系畢業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被Science評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之一。該成果還入選歐洲物理學會、美國物理學會評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3、2000年,秦祿昌(少年班畢業生)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納米管,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被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2001年,黃昱(化學系畢業生)關于納米電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學術排名:
2013、2012 《自然》(Nature)發布《自然出版指數-中國》(Nature Publishing Index China),在中國研究機構排名中,中國科大連續兩年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一。
2011 《自然》(Nature)發布《自然出版指數-2010中國》(Nature Publishing Index2010 China),在中國研究機構排名中,中國科大位居清華大學之後,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二。
2012 、2011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發布2012-2013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三。
2010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發布2010-2011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列全球第49名,位居北京大學之後,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二。
2013英國QS公司推出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名列亞洲第26名,中國大陸高校第4名;
2012英國QS公司推出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名列亞洲第27名,中國大陸高校第5名;
2011英國QS公司推出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名列亞洲第24名,中國大陸高校第4名;
2010英國QS公司推出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科大名列亞洲第25名,中國大陸高校第4名;
2011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推出“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國科大在兩岸四地大學中名列第九;
2012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科大在中國大陸高校中名列第七名;
2011、2010 上海交大推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科大在中國大陸高校中名列第六名;
2001-2010年,中國科大發表的SCI收錄論文累計被引用10275篇和111421次,篇均被引10.84次,在累計被引用篇數最多的前20所高校中排名第一。
2012中國科大的化學、物理、材料、工程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生物化學、數學、臨床醫學、電腦和環境/生態學等10個學科進入全球研究機構排名前1%學科。其中,物理、材料、工程學、地球科學和數學5個學科領域的論文篇均被引次數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在首批九所“985”高校中與北京大學並列第一。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名譽校長:周光召

黨委書記:許武
校長:萬立駿
紀委書記:葉向東
黨委副書記:葉向東、蔣一
黨委常委、副校長:竇賢康、張淑林、陳曉劍、周先意、朱長飛
副校長:陳初升、潘建偉、江海河(兼)
校長助理:王曉平
總會計師:黃素芳
歷任領導
校長 | 姓名 | 任期 | 黨委書記 | 姓名 | 任期 |
1958.9-1978.6 | 1958.9-1963.5 | ||||
1980.2-1984.9 | 1963.5-1975.11 | ||||
1985.4-1987.1 | 1975.11-1977.9 | ||||
1987.1-1988.2 | 1977.9-1978.10 | ||||
1988.2-1993.7 | 1978.11-1987.1 | ||||
1993.7-1998.6 | 1987.1-1988.2 | ||||
1998.6-2008.9 | 劉乃泉 | 1988.2-1990.4 | |||
2008.9-2015.1 | 1993.8-1998.7 | ||||
萬立駿 | 2015.3- | 1990.4-1993.8 | |||
1998.7-2003.5 | |||||
2003.5-2008.9 | |||||
2008.9- |
知名校友
教科界
數學系 |
華羅庚、關肇直、吳文俊、張宗燧、馮康、萬哲先、丁夏畦、林群、宋健、王元、石鍾慈、張景中、 谷超豪、胡世華、陳景潤、陳希孺 |
物理系 |
施汝為、王守武、李蔭遠、霍裕平、黃昆、章綜、林蘭英、潘孝碩、徐敘瑢、王守覺、洪朝生、 郝柏林、蒲富格、範海福、湯定元、王之江、李方華、吳杭生、管惟炎、楊國楨、郭光燦、侯建國 |
化學物理系 |
郭永懷、張大煜、柳大綱、盧嘉錫、黃耀曾、何國鍾、盧佩章、周維善、趙玉芬、袁權、朱起鶴、朱清時 |
近代物理系 |
趙忠堯、張文裕、朱洪元、彭桓武、何祚庥、戴元本、冼鼎昌、何澤慧、彭士祿、李整武、黃祖洽、 于敏、李家明、唐孝威、賀賢士、蔡詩東、阮可強、程開甲 |
力學系 |
錢學森、嚴濟慈、蔣麗金、林同驥、俞鴻儒、李敏華、胡海昌、鄭哲敏、鍾萬勰、許國志、談鎬生、 劉人懷、伍小平、童秉綱、崔爾傑 |
無線電系 |
吳有訓、馬大猷、呂保維、王越、陳芳允、汪德昭、保錚、應崇福、黃宏嘉、林為幹、張直中 |
地空系 |
趙九章、侯德封、傅承義、塗光熾、巢紀平、秦馨菱、劉振興、胡文瑞、葉篤正、陶詩言、曾慶存、 周秀驥、葉連俊、張文佑、郭承基、尹贊勛、黃榮輝、徐世浙、陳顒、常印佛、王水、石耀霖、李曙光 |
生物系 |
貝時璋、庄孝惠、鄒承魯、童弟周、梁棟材、許智宏、楊雄裏、馮德培、許根俊、楊福愉、林其誰、 施蘊渝、陳霖、徐洵 |
自動化系 |
陸元九、屠善澄、楊嘉墀、戴汝為、胡啓恆、蔣新松、龔惠興 |
電腦系 |
夏培肅、唐稚松、董韞美、李國傑、陳國良、高文 |
套用化學系 |
梁樹權、王方定、王夔、徐曉白、肖倫、汪爾康、俞汝勤、劉有成、錢逸泰、洪茂椿 |
熱能系 |
吳仲華、吳承康、閔桂榮、範維澄 |
材料系 |
王葆仁、錢人元、嚴東生、黃維垣、黃志鏜、蔣錫夔、郭景坤、王佛松、黃葆同、徐端夫、盧柯 |
天體物理 |
錢臨照、方勵之、周又元 |
內耗實驗室 |
葛庭燧 |
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 |
謝家麟、方守賢、何多慧 |
微尺度國家實驗室 |
唐叔賢、吳奇 |
研究生院 |
李政道、馬瑾、錢志道 |
全校 |
郭沫若、竺可禎、錢三強、周光昭、于光遠、高文 |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李曙光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APS Fellow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魏奉思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民強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得主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後更名為“世界科學院”)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前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現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前任南開大學校長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 |
周鬱 |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
其他
舒其望 | 美國布朗大學套用數學系主任,SIAM Fellow |
文小剛 |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韓家煒 | 伊利諾伊大學教授、ACM Fellow、IEEE Fellow |
姜濤 |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ACM Fellow |
童瑋 | 耶魯大學教授 |
管俊林 | 密歇根大學教授 |
周冰 | 密歇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
Weixing Ding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APS Fellow |
許長補 |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APS Fellow、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得主 |
Fuqiang Wang | 普渡大學教授、APS Fellow |
段路明 | 密歇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
Jianming Qian | 密歇根大學教授、APS Fellow |
Xu Nu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APS Fellow |
Shiwei Zhang |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教授、APS Fellow |
謝旻 |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IEEE Fellow |
徐善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IEEE Fellow |
塗予海 | IBM T. J. Watson 研究院、APS Fellow |
王力軍 |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教授、 Fellow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王海林 | 俄勒岡大學教授、APS Fellow |
張家傑 | 得克薩斯大學休斯頓醫療中心健康信息學院多麗絲-羅斯講席教授、副院長 ,美國醫療信息科學院院士(Fellow) |
姚新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教授、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IEEE Fellow |
錢永忠 |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APS Fellow |
範汕洄 | 斯坦福大學教授、APS Fellow |
盧征天 | 阿貢國家實驗室科學家、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和費米研究所教授、APS Fellow |
陳長汶 | 佛羅裏達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Allen Henry講座教授、IEEE Fellow |
羅傑波 |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IEEE Fellow、SPIE Fellow |
龔維博 | 馬薩諸塞大學Amherst分校教授、IEEE Fellow |
Li Deng | University of Waterloo教授、IEEE Fellow、ASA Fellow |
曹希仁 | IEEE Fellow |
陳以龍 | IEEE Fellow |
周鬱 | IEEE Fellow |
李衛平 | IEEE Fellow |
付敏躍 | IEEE Fellow |
孫靜 | IEEE Fellow |
陶鋼 | IEEE Fellow |
餘星火 | IEEE Fellow |
韓家煒 | IEEE Fellow |
湯曉鷗 | IEEE Fellow |
胡小平 | IEEE Fellow |
王善祥 | IEEE Fellow |
李學龍 | IEEE Fellow、IAPR Fellow、SPIE Fellow、IET/IEE Fellow、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Fellow |
邵啓滿 |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regon大學教授、國際數理統計學會Fellow |
孫啓彬 | IEEE Fellow |
陶榮甲 | Temple University教授、APS Fellow |
胡偉武 | 通用CPU龍芯的主要設計者 |
相裏斌 |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 |
工商界
政界
其他
校區環境
辦學條件
中國科大校本部(不含蘇州、上海的研究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校園面積為1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4萬平方米。校園共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校區,校區間有免費的校園巴士(需持校園一卡通)穿行接送。學校擁有資產總值12.7億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197.1萬冊,擁有中國一流水準的校園電腦網路。

大學部學生宿舍四人一間,實行公寓化管理,宿舍樓同時提供暖氣、空調和熱水洗浴。
建築景觀
學校景點一覽
文化傳統
校徽
中國科大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啓用。
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撓、永不言敗和勇于創新、銳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2、火箭:騰空飛躍的火箭,表達了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勇于擔當國家使命、攀登科學高峰的壯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線條,代表了中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科技英才。
3、開啟的書:書本是知識的象征,知識就是力量。書本經過修飾之後,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飛翔的海燕,象征著中國科大這所充滿新鮮活力的年輕大學展翅翱翔。
4、正圓形外圍輪廓:加工後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圍輪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稱,使校徽與國際化接軌。圓形輪廓將傳統的梅花校徽包蘊其中,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元素,而顯得更為突出。
校訓
1958年建校之際,郭沫若起草校歌《永恆的東風》歌詞,並請校歌譜曲者呂驥先生到校教唱。

1959年開學典禮,郭沫若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為題作長篇演說,將中國科大校風概括為“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結互助”,要求同學們堅決把抗大精神繼承下來,“不僅要建立校園,而且要建立校風,將來還要建立學派”。
1988年9月20日,名譽校長嚴濟慈在慶祝建校3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建校以來,老校長郭沫若倡導建立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優良校風”。
2003年9月,時任校黨委書記郭傳傑在紀念校慶45周年《思賢哲,學校訓,創一流》一文中指出:“我們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認真品味起來,不僅語言簡約,文辭對稱,且內涵深邃廣博,入時合理,既含價值觀,又有方法論。”
“紅專並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校歌
1958年9月15日,正式開學之前,郭沫若題寫了校歌歌詞《永恆的東風》。
1958年9月17日,周恩來總理將校歌歌詞中“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
經總理審定後,郭校長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先生為之譜曲。
永恆的東風
郭沫若/詞 呂驥/曲
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
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到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
我們是中國的好兒女,要刻苦鍛煉,辛勤勞動,
在黨的溫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作先鋒。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
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