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學校分別在北京沙灘(原北京大學地質館)、端王府夾道(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和河北宣化地質學校三處辦學。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952年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遷出北京。
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原北京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兩地辦學。
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定。
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定。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7月,該校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0個省部級實驗室,5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13個特色研究中心或研究院。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地質超深鑽探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 | 礦物岩石材料國家專業實驗室 |
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國土資源信息研究開發實驗室 |
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深部鑽探技術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
頁岩氣戰略資源評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土地整治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深部地質鑽探裝備與機具關鍵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金屬礦產勘查與評價 |
岩石圈構造與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開放實驗室 | 非傳統礦產資源開放研究實驗室 | 地球物質科學研究開放實驗室 |
礦產資源定量評價及信息系統開放實驗室 | 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開放實驗室 |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庫信息網 | 國土資源與高新技術研究中心 | 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中心 |
海洋地學研究中心 | 地學實驗中心 | 沉積盆地研究所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地學研究中心 | 地質調查研究院 | 輻射與環境實驗室 |
機械實驗教學中心 | 表面工程研究所 | 北京地大寶石檢驗中心 |
地學哲學研究中心 |
科研項目
截至2014年,該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300餘項,出版專著70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4項,獲發明專利138項,發表學術論文2307篇,外刊論文1403篇,截至2014年6月23日,科研經費到賬總金額達30.62億元,自然科學基金年資助項目達508項。
1 | 微體古生物學教程 | 三等獎 | 1997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2 | X熒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套用 | 三等獎 | 1997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3 | 察爾漢鹽湖首採區晶間鹵水 動態變化規律及自動觀測系 統 | 三等獎 | 1997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4 | 核黃素基因工程菌工業化生 產新工藝 | 二等獎 | 199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5 | 西藏自治區曲松縣羅布莎鉻 鐵礦床研究 | 三等獎 | 1998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6 | 濟陽坳陷第三系沉積、構造 及含油性 | 二等獎 | 2001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7 | 中國西南特提斯造山帶構造 與新生代碰撞變形研究 | 二等獎 | 2001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8 | 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限層 型研究 | 二等獎 | 2002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9 | 中低焓地熱工程建設技術 | 二等獎 | 2003 | 國家科學技術進 步獎 |
10 | 招遠金礦集中區地質與找礦 | 二等獎 | 2003 | 國家科學技術進 步獎 |
11 | 羅布泊地區鉀鹽資源開發利 用研究 | 一等獎 | 2004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2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 成機製與勘探 | 一等獎 | 2004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3 | 分散元素礦床和低溫礦床成 礦作用 | 二等獎 | 2005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14 | 陸相湖盆層序地層學研究及 其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套用 | 二等獎 | 2005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5 | 西南"三江"銅、金、多金 屬成礦系統與勘察評價 | 一等獎 | 2005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16 | 三峽庫區巨型古滑體穩態預 測預報及信息化選址技術 | 二等獎 | 2006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學術資源
至2011年底,該校圖書館館藏達100餘萬冊,中外文電子資料庫29種,外文資源主要包括SCI、SSCI、EI、ISTP、Nature、Elsevier、Springer Link、Wiley、AGU、GeoRef、GSW、PA、ACS、IEL等,中文資源主要包括CNKI、超星電子圖書、萬方、方正、讀秀等。
截至2014年該校主辦並公開發行有《地學前緣》、《現代地質》、《中國地質教育》、《資源·產業》、《GEOSCIENCE FRONTIERS》等刊物。其中,《地學前緣》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獲得"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資源·產業》200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欄目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現代地質》1990年和1992年獲北京高校科技期刊編輯質量獎和優秀學報獎;2000年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資料規範》優秀獎;2006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8年9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現代地質》的影響因子為1.431,總被引頻次為1218,他引率為0.909;《中國地質教育》200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其"地學人物"欄目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GEOSCIENCE FRONTIERS》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北京大學共同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該校擁有17個教學單位,47個大學部專業。
院、系 名 稱 | 專 業 名 稱 |
---|---|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 地質學(理科基地班) |
地質學 | |
地質學(地質地球物理復合) | |
地球化學 | |
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 | |
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海外班) | |
工程技術學院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土木工程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
安全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化學 | |
信息工程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
地理信息系統 | |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 | 環境工程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
能源學院 | 石油工程 |
資源勘查工程(能源) | |
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與地質工程) | |
人文經管學院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
法學 | |
經濟學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外語系 | 英語 |
珠寶學院 |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 |
藝術設計 | |
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 地球物理學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
電子信息工程 | |
海洋學院 | 海洋科學 |
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 測繪工程 |
土地資源管理 | |
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 |
截止于2014年7月,資料來源于校官網 |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該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1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一級學科碩士授權38個,3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一級學科博士授權13個,19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
地質學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 地球化學 |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 構造地質學 |
礦產普查與勘探 | 地質工程 | 第四紀地質學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
地球物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電腦套用技術 | 材料學 | 水文學與水資源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岩土工程 | 近海資源環境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油氣田開發工程 | 土地資源管理 | 海洋地質 |
序 號 | 學科名稱 | 授權等級 |
1 | 套用經濟學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2 | 海洋科學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3 | 地球物理學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4 | 地質學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6 | 土木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7 | 水利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8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9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10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11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12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13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 |
序 號 | 學科名稱 | 授權等級 |
1 | 理論經濟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 | 套用經濟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 | 法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4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5 | 教育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6 | 外國語言文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7 | 新聞傳播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8 | 數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9 | 物理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0 | 化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1 | 地理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2 | 海洋科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3 | 地球物理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4 | 地質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5 | 生物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6 | 科學技術史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7 | 生態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8 | 統計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19 | 機械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0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1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2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3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4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5 | 土木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6 | 水利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7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8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29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0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1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2 | 軟體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3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4 | 農業資源與環境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5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6 | 工商管理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7 | 公共管理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38 | 設計學 |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 |
地質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海洋科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地球物理學 | 土木工程 |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該校擁有教職工12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800多人,高級職稱教師400多人,在職教授450人,博士生導師200餘名,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千人計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6人,長江學者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畫2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1人。專任教師中1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4人獲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獎", 26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其中金錘獎4人,銀錘獎22人),4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0人;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人,聘有10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
趙鵬大 |
(在校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資料統計截至2014年,資料來源)
(傑出人才資料統計截至2014年,資料來源)
全國先進工作者 | 王成善 | ||||
全國優秀教師 | 王成善 | ||||
北京市優秀教師 | 孟小紅 | 王根厚 | 楊 進 | 翟裕生 | 張秀榮 |
夏柏如 | 何明躍 | 茹克葉 | 王成善 | 顏丹平 | |
袁 春 | 廖立兵 | 張招崇 | 劉家軍 | ||
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 | 鄧 軍 | ||||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 顏丹平 | ||||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 馬鴻文 | 顏丹平 | 王根厚 | 陳建強 | 李勝榮 |
姜在興 | 樊太亮 | 薛春紀 | 白志民 | 許 虹 | |
于炳松 | |||||
北京市人民教師提名獎 | 王成善 |
(教學名師資料統計截至2014年,資料來源)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該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9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7個,國家級實習基地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產學研基地近70多個。
地質學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地球物理學 |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石油工程 |
地球化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地理信息系統 | 資源勘查工程 |
綜合地質學 |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 |
地球科學概論 | 結晶學與礦物學 |
工業礦物與岩石 | 資源環境經濟學 | 鑽石學 |
油藏描述基礎 | 地籍管理 |
地質學基礎課教學團隊 |
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團隊 | 礦物岩石材料學教學團隊 | 礦物與岩石教學團隊 |
古生物學與地史學教學團隊 | 油藏描述基礎教學團隊 | 地質學基礎課教學團隊 |
沉積學基礎教學團隊 |
北戴河實習基地 | 周口店猿人遺址實習基地 |
地質學理科基地 |
工科資源勘查工程基地 | 人文經管學院工商管理基地 |
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 | 電腦實驗教學中心 |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 地質資源勘查實驗教學中心 |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單位名稱 | 基地名稱 | 建立時間 | 合作單位 |
研究生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天然氣開發公司研究生資助式培養基地 | 2007.6.21 | 中國石油天然氣開發公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石家庄經濟學院聯合辦學基地 | 2007.7.18 | 石家庄經濟學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 2006.11.25 |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北油田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 2007.12.18 |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 | |
地 調 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蒙古國土資源廳產學研基地 | 2008.1 | 內蒙古國土資源廳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部礦業科技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5 | 西部礦業科技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藏中通隆盛礦業有限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5 | 西藏中通隆盛礦業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建龍國基投資有限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5 | 北京建龍國基投資有限公司 | |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河南雲台山教學實習基地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野三坡教學實習基地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山東招遠金亭嶺金礦產學研基地 | 2004.8.8 | 山東招遠金亭嶺金礦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教學基地 | 2005.6.28 |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棗庄泉興礦業集團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5.10.10 | 棗庄泉興礦業集團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藏國土資源廳聯合辦學與科技合作 | 2006.9.21 | 西藏國土資源廳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開發局聯合辦學與科技合作 | 2006.9.21 |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開發局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科研教學基地 | 2007.3.16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安地礦所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 西安地礦所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調查大隊產學研基地 | 2007.6.6 |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調查大隊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蒙古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呼倫貝爾產學研基地 | 2007.10.25 | 內蒙古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河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勘查院產學研基地 | 2007.12.3 | 河南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勘查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蒙古國土資源廳產學研基地 | 內蒙古國土資源廳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產學研基地 | 2008.1.7 |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 |
工程技術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綜合地質工程公司實習基地 | 2003 | 北京礦務局綜合地質公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土行孫非開挖技術有限公司實習基地 | 2005 | 北京土行孫非開挖技術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產學研基地 | 2006 | 中國地質調查局勘探技術研究所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水泥廠產、學、研基地 | 2000 | 北京水泥廠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新增材(集團)技術中心產、學、研基地 | 2000 | 北新增材(集團)技術中心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市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產、學、研基地 | 2004 | 北京市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中磁旭真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4 | 北京中磁旭真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天之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5 | 北京天之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河北清河耐火材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學、研基地 | 2007 | 河北清河耐火材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信息工程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套用股份有限公司教學實踐基地 | 2008.1 | 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套用股份有限公司 |
2004.6 | 信息產業部電子六所 | ||
大學生"1+n"復合型技能人才培訓項目 | 2005.5 | 加中合信息技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英特爾多核技術實驗室 | 2007.3 | 英特爾公司 | |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 | 水文地質實習基地 | 1994 |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
北戴河水文地質專業實習基地 | 2002 | 中國地質大學北戴河實習基地 | |
環境工程大學部專業實習基地 | 2000 | 北京市排水集團 | |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實習基地 | 2002 | 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公司 | |
能源學院 | 勝利油田孤島採油廠產學研基地 | 2002.6 | 勝利油田 |
中原油田產學研基地 | 2004.6 | 中原油田 | |
遼河油田產學研基地 | 2007.12 | 遼河油田 | |
人文經管學院 | 中國西聯投資集團(澳門)有限公司北京西聯國際石材交易市場實習基地 | 2004.11 | 中國西聯投資集團 (澳門)有限公司 |
北京順鑫農業股份公司牛欄山酒廠實習基地 | 2004.9 | 北京順鑫農業股份公司 | |
北京神州數碼管理有限公司實習基地 | 2006.9 | 北京神州數碼管理有限公司 | |
北京市西城區法院實習基地 | 2004.11 | 北京市西城區法院 | |
中建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實習基地 | 2005.3 | 中建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 |
北京中威華德誠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實習基地 | 2005.6 | 北京中威華德誠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 |
北京華瑞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實習基地 | 2006.5 | 北京華瑞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社區實習基地 | 2005.7 |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社區志願者工作委員會 | |
北京金山軟體有限公司實習基地 | 2005.10 | 北京金山軟體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圖書館實習基地 | 2005.7 | 中國地質圖書館 | |
北京同仁堂實習基地 | 2001 | 北京同仁堂 | |
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實習基地 | 2004 | 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 | |
燕京啤酒集團實習基地 | 2004 | 燕京啤酒集團 | |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實習基地 | 2002 |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 | |
北京海淀區法院實習基地 | 2002 | 北京海淀區法院 | |
北京海淀區檢察院實習基地 | 2002 | 北京海淀區檢察院 | |
外 語 系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外語系教學實習基地 | 2006.3.15 | 錫華實業投資集團集團有限公司 |
珠寶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實驗、實習基地 | 2007.11.8 | 北京寶瑞通典當行有限責任公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實驗、實習基地 | 2007.4.10 | 沈陽萃華金銀珠寶製品實業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實驗、實習基地 | 2006.7.20 |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深圳實驗室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實驗、實習基地 | 2005.8.31 | 北京國際珠寶交易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實驗、實習基地 | 2005.4.15 | 遼寧省瓦房店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 | |
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5 | 探礦工程研究所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清華大學科教儀器廠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4 | 清華大學科教儀器廠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地質儀器廠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4 | 北京地質儀器廠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5 |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革新科技有限公司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5 | 北京革新科技有限公司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物化探事業部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1995 | 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物化探事業部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科研教學基地 | 2007 |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5 | 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內蒙古地調院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4 | 內蒙古地調院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5.6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港油田教學生產實習基地 | 2003 | 大港油田 | |
海洋學院 | 日照海洋實習基地 | 2004.6 | 日照大學園區 |
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山西晉城產學研基地 | 2007.12.28 | 山西省晉城市國土資源局 |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產學研基地 | 2005.5 |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南方測繪三鼎光電產學研基地 | 2005.4 | 南方測繪三鼎光電儀器有限公司 |
文化傳統
校徽
外圓圈內上方是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中間圓形為放大鏡,內置地質錘和指南針,顯示學校優勢與特色,以及久遠的辦學歷史,指明學校向綜合性穩步發展的方向。

放大鏡外圍為地球經緯線,不僅代表著中國地質大學與地球的親密關系,同時蘊含著地大人對實現為實現建設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階段性目標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的矢志追求和豪邁情懷。
校訓
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校歌
中國地質大學的校歌是電影《年輕一代》的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由佟志賢作詞、曉河作曲。從北京地質學院時期起,新生們入學後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隊員之歌》,師生人人會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務會議上正式決定將《勘探隊員之歌》定為校歌。
歌詞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上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匯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時期 | 院校長 | 上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北京地質學院 | 劉型 | 1952年 | 1958年 |
高元貴 | 1958年 | 1976年 | |
湖北地質學院 | 王 煥 | 1976年 | 1980年 |
武漢地質學院 | 王鴻禎 | 1980年 | 1983年 |
趙鵬大 | 1983年 | 1988年 | |
中國地質大學 | 朱訓(兼) | 1988年 | 1994年2月 |
趙鵬大 | 1994年 | 1997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 |
趙鵬大 | 1997年 | 2005年大學總部復原 | |
武漢校區 | 趙鵬大 | 1988年 | 1996年 |
殷鴻福 | 1996年 | 2002年 | |
張錦高 | 2003年 | 2010年 | |
王焰新 | 2011年 | 今 | |
北京校區 | 翟裕生 | 1988年 | 1990年 |
程業勛 | 1990年 | 1994年 | |
趙鵬大(兼) | 1994年 | 2000年 | |
吳淦國 | 2000年 | 2010年 | |
鄧軍 | 2011年 | 今 |
知名校友
政界
姓名 | 介紹 |
---|---|
溫家寶 | 1968屆畢業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
張文岳 | 1967屆畢業生。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原中共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壽嘉華 | 1965屆畢業生。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 |
王安順 | 1983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市市長。 |
孫金龍 | 1990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原任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安徽省委副書記。 |
方曉宇 | 1976屆畢業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務副省長。2010年5月13日21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 |
黃詒純 | 1968屆畢業生。甘肅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蔣承菘 | 1962屆畢業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
嚴宏謨 | 1957年畢業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
冀文林 | 1989年畢業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物探系勘查地球物理專業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助理經濟師。中共海南省海口市委副書記、市長。 |
教育界
姓名 | 介紹 |
---|---|
趙鵬大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中國原中國地質大學校長。 |
張一偉 | 1956屆畢業生。原中國石油大學校長。 |
武能樂 | 1959屆校友、越南留學生,原河內礦業地質大學副校長。 |
學術界
姓名 | 生卒 | 籍貫 | 畢業時間 | 當選院士時間 | 成就 |
---|---|---|---|---|---|
劉寶珺 | 1931年9月13日- | 天津 | 1953屆 | 1991年 | 沉積學家 |
馬宗晉 | 1933年1月4日- | 吉林長春 | 1955屆 | 1991年 | 構造、地震地質學家及減災專家 |
1932年6月20日- 1997年5月1日 | 山東威海 | 1955屆 | 1991年 | 前寒武紀地質學家 | |
1935年10月9日- | 江西吉安 | 1956屆 | 1991年 | 地球化學家天體化學家 | |
1933年7月14日- | 上海 | 1956屆 | 1991年 | 有機地球化學家及沉積學家 | |
1936年4月17日- | 江蘇南京 | 1991年 | 古生物地層學家及 古脊椎動物學家 | ||
1939年7月21日- | 廣東鶴山 (生于香港) | 1962屆 | 1991年 | 礦物學家 | |
李廷棟 | 1930年10月7日- | 河北欒城 | 1953屆 | 1993年 | 區域地質學家 |
1935年3月15日- | 浙江舟山 | 1956屆 | 1993年 | 地質古生物學家 | |
程國棟 | 1943年7月11日- | 上海 | 1965屆 | 1993年 | 冰川凍土學家 |
1933年6月1日- | 遼寧沈陽 | 1956屆 | 1995年 | 海洋地質學家 | |
汪集暘 | 1935年10月11日- | 江蘇吳江 | 1956屆 | 1995年 | 地熱學家 |
1934年10月30日- | 安徽安慶 | 1956屆 | 1995年 | 礦產勘察專家及礦床地質學家 | |
馬瑾 | 1934年11月27日- | 江蘇如皋 | 1956屆 | 1997年 | 構造地質學家 |
1941年12月7日- | 上海 | 1962屆 | 1997年 | 地層古生物學家 | |
胡見義 | 1934年3月25日- | 北京 | 1997年 | 石油地質學家 | |
1934年11月29日- | 江蘇南京 | 1956屆 | 1997年 | 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家 | |
1931年5月22日- | 福建福州 | 1953屆 | 1997年 | 水文地質學家及工程地質學家 | |
1934年11月7日- | 福建漳州 | 1997年 | 礦床地質學家及鹽湖學家 | ||
1931年2月5日- | 天津 | 1956屆 | 1997年 | 鹽湖地球化學家 | |
1929年5月28日- | 安徽懷遠 | 1956屆 | 1999年 | 地球化學家 | |
鍾大賚 | 1933年8月11日- | 山東青島 | 1954屆 | 2001年 | 構造地質學家 |
陳旭 | 1936年- | 江蘇南京 | 1959屆 | 2003年 |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 |
1941年9月- | 浙江溫州 | 1965屆 | 2005年 | 構造地質學家 | |
楊文採 | 1942年10月- | 廣東大埔 | 1964屆 | 2005年 | 地球物理學家 |
馬永生 | 1961年- | 內蒙古 | 1984屆 | 2009年 | 地質勘探學家 |
莫宣學 | 1938年12月- | 廣西融水 | 1960屆 | 2009年 | 岩石學家 |
高山 | 1962年6月- | 雲南石屏 | 1985屆 | 2011 | 大陸動力學與地球化學 |
舒德幹 | 1946年- | 1987屆 | 2011年 |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
體育界
姓名 | 介紹 |
---|---|
王富洲 | 1958屆畢業生。原國家登山隊黨委書記、現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
李致新 | 國家級運動健將、中國登山協會常務副主席。1985屆畢業生。1988年參加中、日、尼雙跨珠穆朗瑪峰並獲成功,李致新是唯一登頂的漢族隊員。也是中國地質大學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運動員。是中國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兩位登山家之一。 |
王勇峰 | 國際級運動健將、中國登山隊隊長,1984屆畢業生,1993年參加海峽兩岸珠峰隊登頂成功。他和李致新為中國目前僅有的兩位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
佟璐 | 1985屆畢業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瑪峰,成為中國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獨立山峰的漢族女性。 |
次洛 | 1999屆畢業生,1998年5月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位登頂珠峰在校大學生。 |
高崚 | 羽毛球運動員,2004屆畢業生,2000年雪梨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女雙銅牌,2004年雅典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女雙銀牌。 |
袁復棟 | 2005級大學生,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隊員,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珠峰火炬傳遞,並成功登頂珠峰,被選為2008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
商界
姓名 | 介紹 |
---|---|
康學增 | 中國地質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振華重工總裁。 |
曾玉康 | 教授級高級經濟師,畢業于湖北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專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