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陝北公學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為培育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決定創辦陝北公學,並于8月任命成仿吾為陝北公學校長兼黨組書記。陝北公學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直屬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
陝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此製定了”幫助青年獲得抗戰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戰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的教育方針,並根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製定教學計畫,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教學內容少而精、教與學一致確定為教學工作的原則。辦學兩年,陝北公學共培養6000多名學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華北聯合大學
1939年夏,抗日戰爭的情勢發生了變化,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攻解放區。6月,中共中央決定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四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後方辦學。
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長兼黨組書記,實行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鬥爭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幹部;註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貫徹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則。校訓是”團結、前進、刻苦、堅定 “華北聯合大學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出來的幹部都能適應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後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插在敵人心髒上的一把劍”。
北方大學
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擴大辦學規模,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大批建設幹部。 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于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的高等學府,由範文瀾任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下設行政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藝術學院。
北方大學以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從事和平建國的各種專業人才為宗旨,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大膽創新,不斷根據情勢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定。北方大學建校兩年多的時間中共培養了各種專業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吳玉章任校長,範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黨委書記,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華北大學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幹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為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幹部;三部為文藝學院,培養文藝幹部;四部為研究部,從事研究和培養、提高大學師資;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關于放寬招生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為解放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幹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辦學重點放在一部,招收學員15000餘人,並在正定和天津各辦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學員畢業並走上工作崗位,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完成了為全國解放培訓幹部的歷史性任務。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學校獨立辦學。工學院獨立出來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現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並成立北京農業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並為北平外國語學校,後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三部離開學校後分別籌建、創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後更名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國劇研究院等。
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幹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幹部19194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幹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 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胡錫奎任黨組書記,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模,設有9個系、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夜校、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318人。
1953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闢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
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幹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1957年以後,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設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 、12個系、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從建校到1965年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過2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1966年開始的”文革”給中國人民大學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大批幹部、教師遭到批鬥,各級黨政組織陷于癱瘓,全部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具有30多年光輝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了。
1977年9月,鄧小平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幹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恢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7月7日,國務院在國發129號檔案中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對于加強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課師資的培養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郭影秋為黨委第二書記、第一副校長。
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復和新增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法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畫統計、財政、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農業經濟、經濟信息管理15個系,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蘇聯東歐、外國經濟管理、清史、人口理論、語言文字6個研究所,外語、俄文、體育、電化教育4個直屬教學單位,以及出版社、圖書卡片資料社、青鋒機械廠、附屬中學等附屬單位;學校設有24個大學部專業、1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擴大招生的部署,分別在崇文區和西城區創辦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決定把學校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上來。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體製改革的決定》精神,提出進一步貫徹以教學為中心的方針,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並相應製訂了一系列規章製度。中國人民大學在黨的正確路線的指引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職能,朝著多學科方向協調發展。
1996年,進入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之列。
2003年9月,進入“985工程”行列。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止2013年,學校擁有1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其中“資料工程與知識工程實驗室”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 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 清史研究所 | 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
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 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 |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套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 | 歐洲問題研究中心 | 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資料工程與知識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資料庫與商務智慧型工程研究中心 |
學院名稱 | 實驗室名稱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 漢語語音實驗室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公共管理實驗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 | 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
物理實驗中心 | |
材料化學實驗室 | |
功能分子與材料動態結構實驗室 | |
凝聚態物性研究實驗室 | |
中國人民大學網路中心 | 信息網路教學實驗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 信息技術綜合實驗室 |
經濟科學實驗室 | |
資料工程與知識工程實驗室 | |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 環境學院實驗分析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 ERP實驗室 |
企業管理實驗室 | |
工商管理綜合模擬實驗室 |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實驗室 | 金融管理與工程 |
財稅政策與管理 |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經濟組織與經濟行為實驗室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國政經濟模擬聯合國專業實驗室 |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 創意媒體實驗室 |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 外語教學課件開發研究室 |
外語網路教學實驗中心 |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 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實驗室 |
人類學實驗室 | |
中國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 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實驗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法學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 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 農村調查與計量分析實驗室 |
農產品市場模擬實驗室 | |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 統計資料分析實驗室 |
電話調查實驗室 | |
資料處理仿真研究實驗室 |
科研成果
在1999年至2013年連續十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28篇,佔全國已入選人文社科優秀博士論文總數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2001年至2013年,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7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萬餘項,共獲得經費16億餘元,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學校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該校論文數量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國第二,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連續八年保持全國第一。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學校圖書館共有藏書439.1萬冊(包括線裝古籍40餘萬冊),民國時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物10餘萬冊,港台書、刊3萬餘冊。電子圖書18173GB,並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蒐集、整理、編輯、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公開出版發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148種期刊和六大系列資料庫產品,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
書報資料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蒐集、整理、編輯、集成、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書報資料中心已發展成為兼營期刊出版、網路電子出版、信息咨詢、廣告等業務的綜合性、跨媒體的現代出版機構和信息資源服務機構。
期刊出版是書報資料中心的基礎性核心業務。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簡介資料顯示,書報資料中心是國內擁有最多刊號的法人單位,有148種正式出版物。出版有“影印報刊資料”、“文摘”、“報刊資料索引”和“原發刊”等四大系列出版物。學界和期刊界普遍認為,書報資料中心的《影印報刊資料》的轉載量是人文社科期刊領域中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成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1982年人大出版社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中國高校教材、學術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累計出版圖書一萬餘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積累與文化傳播價值的優秀教材和學術著作,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行政學、人口學、環境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商品學、歷史學、語言文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藝術以及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等。其中許多教材多次再版,一些教材發行數量高達數十萬冊以至數百萬冊。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2000餘種,發行碼洋6億多元。
學術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期刊、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獲第二、三屆國家期刊獎,2004年首批進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經濟學理論專業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
《法學家》:全國法學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教學與研究》: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經濟與政治研究》

《檔案學通訊》
《國際新聞界》
《人口研究》
《清史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情報資料工作》
《國學學刊》
《基督教文化學刊》
《資料科學》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設有5個學部,下設26個專業院系,在75個大學部專業招生 。
院系名稱 | 學科專業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 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管理、會計學、貿易經濟、國際商務 |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 林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管理、農業經濟管理 |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 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法語 |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 |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國民經濟管理、經濟學-數學實驗班 |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 額度管理(風險投資)、保險學、金融學、財政學、金融學-數學實驗班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 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障、勞動經濟學、勞動關系 |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 | 風險管理與精算學、套用統計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 國際法學、法學理論、法學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中國政治、外交學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公共財政管理等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語言文學 |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 | 日語語言文學等 |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 傳媒經濟學、傳播學、新聞學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 世界史、中國史、考古學 |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 設計學、藝術學、音樂學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 | 電腦套用技術、電腦軟體與理論、套用數學、基礎數學 |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 環境經濟與管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 | 社會心理學、物理系、化學系、心理學系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 |
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 | 經濟學、金融學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 |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 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政策與人口管理方向)、社會工作 |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 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法語 |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852人,其中教授589人,副教授702人;其中10人入選“千人計畫”項目,4人入選“青年千人計畫”項目,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中位居全國高校首位,佔全部入選人數的11%。11人入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3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1人入選“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8人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工程”學校擁有17名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其中,黃達擔任委員會顧問,羅國傑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2人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1人擔任副主任委員;17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先後有446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

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雲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範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幹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鍾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薩師煊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羅國傑、黃順基、王思治、衛興華、胡鈞、王傳綸、周升業、陳共、周誠、嚴瑞珍、高銘暄、許崇德、孫國華、王作富、劉佩弦、許征帆、庄福齡、何沁、高放、方漢奇、藍鴻文、甘惜分、李佔祥、趙履寬、李文海、鄔滄萍、陳先達、夏甄陶、方立天、張立文、鍾宇人、鄭杭生、吳易風、胡乃武、周新城、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 | 鄭杭生/洪大用 |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學團隊 | 韓大元 |
工商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伊志宏 |
“西方文藝理論史”教學團隊 | 楊慧林 |
民商法教學團隊 | 王利明 |
財政學教學團隊 | 郭慶旺 |
金融學國際化培養模式創新教學團隊 | |
外國哲學教學團隊 |
學科建設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擁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5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0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有碩士學位學科點183個(其中自主專業33個、交叉學科9個、專業學位20個),博士學位學科點124個(其中自主專業31個、交叉學科7個);擁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有5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中共黨史、國際政治、文藝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農業經濟管理、行政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農林經濟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專業碩士授權點:
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MPA)、會計碩士(MPAcc)、EMBA、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工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套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資產評估碩士、藝術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圖書情報碩士。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統計學、工商管理、電腦科學與技術、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統計學、工商管理、電腦科學與技術、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檔案管理、美術學、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地理學、化學、物理學、心理學、教育學。
博士後流動站:
流動站名稱 | 所含博士點 | 所屬院系 | |
理論經濟學 | 1.政治經濟學* | 經濟學院 | |
2.經濟思想史 | |||
3.經濟史 | |||
4.西方經濟學 | |||
5.世界經濟* | |||
6.網路經濟學 | |||
7.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環境學院 | ||
套用經濟學 | 1.國民經濟學* | 國管系 | 公共管理學院 |
2.區域經濟學 | 區域所 | ||
3.財政學(含:稅收學) | 財政金融學院 | ||
4.金融學(含:保險學) | |||
5.金融工程 | |||
6.產業經濟學 | 商學院 | ||
7.流通經濟學 | |||
8.勞動經濟學 | 勞動人事學院 | ||
9.統計學 | 統計學院 | ||
10.國際貿易 | 經濟學院 | ||
11.數量經濟學 | 信息學院 | ||
工商管理 | 1.會計學 | 商學院 | |
2.企業管理 | |||
3.技術經濟及管理* | |||
4.旅遊管理 | |||
5.市場行銷管理 | |||
6.財務管理 | |||
7.人力資源管理 | 勞動人事學院 | ||
法 學 | 1.法學理論 | 法學院 | |
2.刑法 | |||
3.民商法 | |||
4.法製史 | |||
5.憲法與行政法學 | |||
6.經濟法學 | |||
7.訴訟法學 | |||
8.國際法學 | |||
社會學 | 1.社會學 | 社會學系 | 社會與人口學院 |
2.人類學 | |||
3.人口學 | 人口學所 | ||
4.老年學 | |||
中國語言文學 | 1.文藝學 | 文學院 | |
2.漢語言文字學 | |||
3.中國古代文學 | |||
歷史學 | 1.中國古代史* | 歷史學院 | |
2.中國近現代史* | |||
3.歷史地理學 | |||
4.歷史文獻學 | |||
5.世界史 | |||
6.專門史 | |||
7.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 |||
8.中國當代史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新聞傳播學 | 1.新聞學 | 新聞學院 | |
2.傳播學 | |||
3.傳媒經濟學 | |||
公共管理 | 1.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學院 | |
2.土地資源管理 | |||
3.教育經濟與管理 | |||
4.社會保障* | |||
政治學 | 1.政治學理論 | 國際關系學院 | |
2.中外政治製度 | |||
3.國際政治 | |||
4.國際關系 | |||
5.外交學 | |||
6.中國政治 | |||
7.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
8.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9.中共黨史 | |||
農林經濟管理 | 1.農業經濟學 | 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 |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1.檔案學 | 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1.電腦套用技術 | 信息學院 |
註:“*”為兩個以上單位共點的博士後流動站所屬學科
1.“政治經濟學”博士點含經濟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
2.“世界經濟”博士點含經濟學院和國際關系學院;
3.“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點含環境學院和人口學所;
4.“國民經濟學”博士點含國管系和經濟學院;
5.“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含商學院和農業經濟系;
6.“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點含歷史系和清史所;
7.“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點含哲學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
8.“中國古代史”博士點含清史所和歷史系;
9.“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點含清史所和歷史系;
10.“社會保障”博士點含公共管理學院和勞動人事學院;
11.“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博士點含國際關系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3年初公布的新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人民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類、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9個學科排名第一 。
教學建設
截止2013年,學校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開設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門,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
中國法製史 | 行政倫理學 |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 新聞理論 | 西方文藝理論史 |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 財務會計學 | 大學英語 | 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 數位傳播技術套用 |
財政學 | 國際稅收 | 國際政治學概論 | 西方哲學智慧 | 社會學概論 |
檔案學概論 | 財務管理學 | 資料庫系統概論 | 管理學原理 | 國際金融 |
新聞評論 | 貨幣銀行學 | 中國憲法學 |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 市場行銷學 |
會計學 | 新聞編輯 | 民法學 | 企業戰略管理 |
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 新聞傳播實驗中心 | 信息技術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
國學 | 經濟學 |
電腦科學概論 | 國際商務倫理 | 西方經濟學 | 國際商事仲裁法 |
金融計量學 | 金融衍生工具 | 法律英語——美國法律製度 |
國際政治 | 漢語言文學 | 行政管理 | 電腦 | 歷史性 | 會計學 |
宗教學 | 財政學 | 統計學 | 檔案學 | 哲學 | 經濟學 |
社會學 | 金融學 | 法學 | 新聞學 | 工商管理 | 中共黨史 |
成果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獲獎等級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及教學體系改革 | 林崗 吳易風 楊瑞龍 張宇 李軍林 | 一等獎 |
新時期國學教育的探索與創新 | 紀寶成 黃樸民 孫家洲 袁濟喜 徐飛 | 二等獎 |
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工程 | 王利明韓大元 龍翼飛劉明祥韓玉勝 | 二等獎 |
面向社會建設實踐需要的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鄭杭生 李路路 洪大用 陸益龍奐平清 | 二等獎 |
財政金融專業國際性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陳雨露 郭慶旺 張傑 何平汪昌雲 | 二等獎 |
博學·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叢書(教材) | 曾湘泉 文躍然 彭劍峰 孫健敏楊偉國 | 二等獎 |
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 | 高鋼 蔡雯 彭蘭 | 二等獎 |
構建實施套用《大學文科電腦教學基本要求》,推動文科大學生信息貭素教育 | 耿國華 王路江 盧湘鴻 陳恭和 楊小平 呂英華 張小夫(合作成果) |
合作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先後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等54個國家和地區的211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與港澳台地區25所高校(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定。截至2013年12月底,作為中方合作伙伴,學校共參與了海外13所孔子學院的建設,其中歐洲6家,美洲5家,非洲1家,亞洲1家。
中國人民大學聘請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切爾·斯賓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裏·貝克爾,當代金融發展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轉軌經濟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帕德瑪·德賽,就業與成長理論奠基人、著名經濟學家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橋大學校長石弘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等知名學者為名譽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是國內第一家非獨立法人的以人文科學為主,經教育部批準、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巴黎第四大學)、法國保羅—瓦萊裏大學(蒙彼利埃第三大學)、法國馬賽商學院合作創辦的第一家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社會評價
在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2013年中國大學50強排行榜中,中國人民大學以85.54分總成績居第四位。
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2013-2014世界大學400強排名中,位列226-250;大中華地區第10名;內地第5名。
在2013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位列第十二位。其中,2013中國聯考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榜第六名;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註大學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大學社會科學獎勵排行榜第二名;2013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排行榜第二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第三名;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第五名;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第三名。武書連2013中國19所一流大學名單中排名第十 ,武書連2013中國大學大學部畢業生質量排行榜中排名第八。
2013年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30位,大陸地區第17位。
2015年9月,國際高等教育信息機構QS公布2015世界大學排名,在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排名461-470。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5強
名次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區 | 類型 | 2013大 學排名 | 政界 | 學界 | 商界 | 校友合計 | |
傑出政要 | 國內外院士 | 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 富豪企業家 |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 | 55 | 147 | 182 | 89 | 473 |
2 | 清華大學 | 北京 | 理工 | 2 | 63 | 134 | 18 | 94 | 309 |
3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2 | 51 | 2 | 154 | 31 | 238 |
4 | 復旦大學 | 上海 | 綜合 | 3 | 23 | 84 | 60 | 48 | 215 |
5 | 南京大學 | 江蘇 | 綜合 | 6 | 14 | 68 | 48 | 22 | 152 |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最受媒體關註大學排行榜5強
名次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區 | 類型 | 2013大學排名 | 媒體報道(萬條)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 | 616 |
2 | 清華大學 | 北京 | 理工 | 2 | 589 |
3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2 | 308 |
4 | 復旦大學 | 上海 | 綜合 | 3 | 268 |
5 | 北京師範大學 | 北京 | 師範 | 16 | 214 |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聯考狀元最青睞大學排行榜10強
名次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區 | 狀元人數 | 辦學類型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696 | 綜合研究型 | 6星級 | 中國頂尖大學 |
2 | 清華大學 | 北京 | 520 | 綜合研究型 | 6星級 | 中國頂尖大學 |
3 | 復旦大學 | 上海 | 50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4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 | 49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5 | 香港大學 | 香港 | 42 | 綜合研究型 | 6星級 | 中國頂尖大學 |
6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29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7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 | 17 | 特色專業型 | 4星級 | 中國高水準大學 |
8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 | 13 | 綜合研究型 | 6星級 | 中國頂尖大學 |
9 | 中山大學 | 廣東 | 11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10 | 南京大學 | 江蘇 | 10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10 | 綜合研究型 | 5星級 | 中國一流大學 |
中國校友會網2013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5強
名次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區 | 類型 | 2013大學排名 | 富豪企業家 |
1 | 清華大學 | 北京 | 理工 | 2 | 94 |
2 | 北京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 | 89 |
3 | 浙江大學 | 浙江 | 綜合 | 4 | 73 |
4 | 復旦大學 | 上海 | 綜合 | 3 | 48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綜合 | 12 | 31 |
校園文化
校徽
200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發布了新校徽,校徽由3個並列的篆書“人”字圖形組成新的校徽圖案,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辦學理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總理李嵐清曾親自為之治印一方,即“人民的大學”、“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人文主義”。三“人”並列,又隱含“三人行,必有該師焉”、“三人成眾”、“攜手勞作”、“同行並進”等意。標準色是專門配製的“人大紅”。以校徽圖案為中心建構起了一整套視覺形象識別系統。新校徽、新視覺形象系統使用較好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氣質和特點,在《中國青年報》舉行的“公眾最喜歡的大學校徽”評比中獨佔鰲頭。

校花
2010年1月15日,校長辦公會討論通過,確定玉蘭花為中國人民大學校花。

校樹
銀杏樹為中國人民大學校樹。校花和校樹代表了一所學校的精神追求,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象征著一所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文化特色。截至2011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共有玉蘭樹86株,種植歷史悠久,親歷了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以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初春時節盛開的玉蘭花,冒寒迎春,昂首怒放,晶瑩潔麗,其不怕困難的精神、積極進取的風貌、純潔高雅的氣質深受學校師生喜愛。2008年3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出席在人民大學舉辦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開幕式時,在百家園內與青少年代表共同植下象征中日兩國世代友好的兩棵樹。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玉蘭樹。 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有銀杏樹583棵,佔中國人民大學樹木總量逾十分之一。直徑30公分以上的銀杏樹98棵,多為建校初期所植,見證了學校在歲月年輪上的歷史足跡。銀杏樹以其蒼勁挺拔的枝幹、頑強持久的生命力、清新向上的風骨而著稱,尤其是其枝繁葉茂,牽牽連連,緊緊靠攏,讓人感受到極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校訓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出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毛澤東曾在《改造該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毛澤東同志在給陝北公學成立的題詞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當時的校長成仿吾也指出:“陝北公學的教學工作有三條原則:一是理論和實際相聯系,二是教學內容少而精,三是教與學一致。”華北聯合大學成立後,也明確地把“註意理論同實際相結合”作為教學方針之一。在北方大學教職學員全體大會上,範文瀾校長提出,北方大學的辦學宗旨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校風即為“實事求是”。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吳玉章校長提出華北大學的校訓為“忠誠、團結、樸實、虛心”。吳玉章將其中的“樸實”解釋為“不虛偽、不輕浮、不好高騖遠、不粗枝大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態度”。1950年10月3日,劉少奇同志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指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不要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要辯證唯物主義,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工作。”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經學校黨委全體會議討論通過“實事求是”被正式確定為學校校訓,同時,鐫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學校東門的正中。
校歌
為慶祝中國人民大學校慶七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前任校長紀寶成先生和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作曲家印青聯袂創作了《中國人民大學之歌》。

學校領導
現任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 歷任書記 |
陳雨露(2011.11— 2015.10)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靳 諾(2013.04—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紀寶成(2000.09—2011.11)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程天權(2001.02—2013.04)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李文海(1994.06—2000.09)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馬紹孟(1994.06—2001.02)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黃 達(1991.11—1994.06)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李文海(1987.10—1994.06)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李煥昌(1985.09—1987.10)中國人民大學黨委代理書記 | |
袁寶華(1985.06—1991.11)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袁寶華(1985.09—1988.05)中國人民大學黨組書記 |
郭影秋(1983.06—1985.10)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校長 | 張騰霄(1983.06—1985.09)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成仿吾(1983.06—1984.05)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校長 | 成仿吾(1978.07—1983.06)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成仿吾(1978.07—1983.06)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郭影秋(1978.07—1983.06)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第二書記 |
吳玉章(1950.02—1966.12)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 郭影秋(1963.04—1969.09)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胡錫奎(1956.10—1963.04)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
崔耀先(1952.11—1956.10)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
胡錫奎(1951.12—1952.11)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
閻子元(1950.02—1951.12)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 |
胡錫奎(1950.11—1956.10)中國人民大學黨組書記 |
知名校友
政界人士
中共十八大中,中國人民大學18名校友當選中央委員、9名校友當選中央候補委員、10名校友當選中央紀委委員,入選校友人數位居全國各大高校第一。
劉延東:2013-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
馬凱: 2013-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書記,國家行政學院院長
芮杏文: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委書記(195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專業專修科學習)
楊白冰: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秘書長
肖揚: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1957年-1962年,大學部)。卸任後,于2009年6月10日受聘為人大法學院博士生導師。
張勇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尤權:福建省委書記(人大經濟學學士、碩士)
駱惠寧:青海省省長(人大經濟學博士)
吉林:北京市政協主席(人大法學院刑法學碩士)
劉劍: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委書記,中央候補委員(人大經濟學學士,最年輕的70後中央候補委員)
李鹿野:曾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韓敘:著名外交家,前中國駐美國大使
謝平: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博士)
汪建熙: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
蘇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肖鋼: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人大經濟學碩士)
潘功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畢業
項俊波:中國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朱文矩: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劉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人大經濟學學士、碩士)
劉鴻儒:曾任國家證券監督委員會主席,著名金融學家
張肖: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行長
邵宗明: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張 塞:曾任國家統計局局長
高昌禮:原法務部部長
馬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法學院畢業)
林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公丕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法學院畢業)
張軍: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法務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祝銘山: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法學院畢業)
王景榮: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四川省委副書記(法學院畢業)
何訪拔:曾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楊業勤: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姜偉: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曾任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法學院畢業)
張濟民:青海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李適時:曾任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法學院畢業)
白美清: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楚庄:民進中央副主席
陳錦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曾任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主任)
張懷西: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1957年-1961年,大學部)
宋德敏:全國政協秘書長
朱作霖: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盧之超: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李容光: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星浩: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李岩: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副書記
劉濟民: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
柳隨年: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物資部部長,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
劉政: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王厚德:曾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王曾敬:原紡織部副部長
王忍之: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
曾憲林:曾任國家科委副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輕工業部部長
張天保: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法學院畢業)
張志堅:曾任國家機構編製委辦公室主任,國家人事部副部長
肖捷:原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書記、局長
朱訓:原地礦部部長,全國政協秘書長
馬毅民:曾任國家物資部副部長
程連昌:曾任國家人事部部長
王春正: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正部級)
高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
郭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賀光輝:曾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
何光遠:曾任國家機械工業部部長
江平:曾任國家民委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楊偉光:原中央電視台台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
徐心華:經濟日報社社長
張萬象:新華社總編輯
保育鈞:《人民日報》社副總編
邵華澤:曾任《人民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吳冷西:曾任新華社社長、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廣播電視部部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黃海嵩:安徽省副省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畢業
徐光春:原河南省省委書記(原《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河南省委書記)
韓長賦:農業部部長(1954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
胡福明:江蘇省政協主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
呂傳贊:河北省人大主任
張健民:北京市人大主任
陳煥友:前江蘇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1955年畢業,大學部)
李澤民:前浙江省省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1960年畢業,大學部)
何竹康:曾任河南省、吉林省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明:曾任陝西省副省長、全國僑聯副主席
陳遠武:曾任貴州省人大副主任
侯志英:河南省人大副主任
胡厚鈞: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黃浩: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黃漸鴻:沈陽軍區副政委,中將
賈才: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馬存亮:新疆自治區人大副主任
劉楓: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委副書記
李志堅:北京市委副書記、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書記
饒鳳翥:甘肅省紀委書記
宋峻: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宋明:曾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孫家賢:曾任寧波市委書記、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王其超:中共浙江省紀委書記
孟學農:曾任北京市市長
鄭良玉:江西省副省長
張百發:曾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
張懷西:江蘇省副省長
陸百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齊懷遠:國務院外事辦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長
沙健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理論家
宋書聲: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局長
蘇星:《求是》雜志總編輯,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孫尚清: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
藤文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著名理論家,江澤民總書記特別助理
桂世鏞: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毛新宇:解放軍少將、著名歷史學家,在中國軍事科學院工作。
于偉國:福建省省委常委、廈門市市委書記
冉萬祥:甘肅省副省長
朱小丹: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商界精英
戴志康:證大投資集團董事長(國際金融大學部,1981年-1985年)
劉強東:京東商城創始人兼CEO(社會學系大學部,1992年-1996年)
張磊: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人大經濟學學士,耶魯大學管理學碩士)
喬虹:高盛亞洲執行董事及資深經濟學家(人大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大學部,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何迪:瑞士銀行投資銀行(IBD)副主席
汪濤:瑞銀集團(UBS)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人大經濟學學士,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
劉樂飛:中信產業基金董事長兼CEO (經濟學學士)
王慶: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前摩根斯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葉澄海:深圳信立泰葯業股份董事長
劉明輝: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楊鶤: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謝平: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陳金飛:北京通產投資集團董事長
王明夫:和君創業咨詢公司董事長
陳國棟:聯想控股副總裁兼融科智地總裁
王群:華潤雪花董事總經理
馮小平:《新周報》報社社長
汪靜:美國高通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安徽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人大法學碩士學位、弗吉尼亞大學法學碩士)
王玉鎖: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
嚴介和: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長CEO(商學院首屆MBA)
黃光裕:原國美集團董事長
段永平: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濟系,1986年-1988年,碩士研究生)
林雷: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總裁兼聯合CEO(信息學院大學部)
邱晴:中國光大(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陳向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副總裁
易小迪:陽光100置業集團董事長
謝文:和訊網CEO
裘國根:重陽投資公司董事長(201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325位)
黃益平: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陳小憲:中信實業銀行行長
韓敬遠:中國東方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
曹遠征: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于英傑:加拿大皇家銀行(北京)副行長
王天:中國銀行總行人力資源部主管
姜波:中國光大銀行總行副行長
陳賢豐:華北製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學界人士
周其仁: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吳玉章: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成仿吾: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高鴻業:著名經濟學家
範文瀾: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
艾思奇:著名哲學家
何思敬: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苗力田:著名西方哲學家、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
石峻:著名哲學家
查瑞傳:人口學家
劉錚:人口學家
戴世光:統計學家
宋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陳共:經濟學家、財政學專家
黃達:經濟學家、金融學專家
周駿:著名金融學家,2012年度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
吳漢東:著名法學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陳達:社會學家
田起軒:社會學專業,全校十大傑出青年之一(河北省唐海縣人)
馮其庸:著名紅學家
張志新:追求真理的烈士(俄語系,1951年-1952年)
程曉農: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當代中國研究》(Modern China Studies)雜志主編(經濟學碩士,1985)
文藝界
艾青:著名詩人、作家
張潔: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畫統計系。著名女作家
梁衡: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政論家
王小波: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品學專業。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
毛高田:196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筆名大巴山人、河湟浪人、東方散人、青海孤客等
郭蘭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華北聯合大學戲劇系學習
曾子墨:鳳凰衛視擔任節目主持人,先後主持過《股市直播室》、《財經點對點》、《財經今日談》、《世紀大講堂》和《鳳凰正點播報》。現任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該的中國心》和《經濟製高點》主持人
體育界
郭晶晶:世錦賽雙料五連冠第一人。大滿貫得主。被稱為“中國跳水界領軍人物”
吳敏霞: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跳水單人3米板冠軍。連續奪得2004年、2008年、2012年三屆奧運會女子跳水雙人3米板冠軍。2011年第14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上海)女子雙人三米板冠軍(與何姿),女子單人三米板冠軍
何姿:2011年第14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上海)女子雙人三米板冠軍,2012年倫敦奧運會女子跳水雙人3米板冠軍、單人亞軍。2012年第18屆國際泳聯跳水世界杯女子雙人3米板冠軍
陳若琳:中國隊實現女台大滿貫的第一人。2008年、2012年連續兩屆奧運會獲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單、雙人雙料冠軍。
胡佳:雅典奧運會男子10米跳台冠軍
秦凱:2007年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單人、雙人三米板冠軍、北京奧運會男子三米板雙人冠軍、單人季軍、、2011年上海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雙人3米板冠軍、2012北京奧運會男子三米板雙人冠軍、單人亞軍。
林躍:2007年墨爾本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雙人十米台冠軍、北京奧運會男子雙人十米台跳台冠軍
火亮:2007年墨爾本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雙人十米台冠軍、北京奧運會男子雙人十米台跳台冠軍、2011年上海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雙人十米台冠軍
周呂鑫:北京奧運會男子十米台亞軍、十一運會男子跳台雙人亞軍、單人冠軍、廣州亞運會雙人台冠軍 何姿:第17屆跳水世界杯女子單人3米板獲得冠軍、2011年上海世界遊泳錦標賽女子雙人三米板冠軍
李娜:2000年雪梨奧運會與桑雪一起奪得女子10米台雙人冠軍、2003年世界杯錦標賽女子10米台冠軍
李婷: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十米台冠軍
梁艷:第23屆奧運會女子排球金牌得主
彭勃: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3米跳板金牌
王軍霞: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田徑選手。1996年首次參加奧運會,以14分59秒88的成績獲得女子5000米金。
學校地址
現址
中國人民大學中關村校區
中國人民大學中關村校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
辦公地址: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新聞樓0506室。
郵政編碼:100872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仁愛路158號。
郵政編碼:215123
中國人民大學東校區(通州校區)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尚未投入使用。
舊址
學校舊址原稱東四鐵獅子胡同1號,現為東城區平安大街東部張自忠路三號。
相關報道
2015年6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公布改革方案稱,人大將嚴控包括官員、企業家在內在職博士生的錄取比例,並縮減了包含省部級官員在內的兼職博導人數。
自2015年起,除高校教師、科研單位研究人員之外的在職人員,佔全校博士生錄取總數的比例,要控製在10%以下。
從2016級博士生新生起,人民大學博士生基本學製將全面改為4年,最長可延長至6年畢業。
人大支持各學院實行博士生“申請審核製”,即要求考生在申請時提交已有科研成果和科研計畫書,由學院和導師組對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階段。
破除“初試統考”模式過分註重分數的弊端,突出對考生學術水準、品德及專業發展潛力的考核,及學院、導師在博士生錄取工作中的學術評價自主權。目前,學校在5個院系試點該製度。
入校攻讀博士生後,人大還會鼓勵和支持博士生出國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學習或聯合培養,但博士生也要面臨學科綜合考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