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來源
2009年3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丹霞山目,拿到了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的“入場券”。
丹霞申遺的最大困難:“地貌是一個地理、地質學概念,但‘丹霞地貌’隻是中國學者的命名,沒有得到國際地學界認可。”丹霞地貌所處的地層,國際地學界已有定論,叫做“紅層”。拿一個國外學者沒見過的名詞去申遺,無異于問道于盲。

以申遺促學術
是中國學者希望達到的成果之一。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遺,意味著這一概念得到國際地學界的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途徑。但國外專家認為,科學無捷徑,隻有通過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先確立丹霞地貌的國際學術地位,然後用“丹霞地貌”申遺才順理成章。
經過會議討論,最終採納折中方案,將申遺名稱中的“丹霞地貌”改為“中國丹霞”。
申遺經歷
申遺發起者
崀山,崀【拼音】:[ Làng]
中國丹霞申遺工作啓動于2006年,該項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議,湖南省建設廳為該項目的牽頭單位。
2006年6月,南京大學俞錦標教授在湖南新寧縣委中心組學習會議專題講座中提出“申遺要與其他丹霞地崀山(20張)貌景區捆綁起來”的建議,得到新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6年7月24日,在甘肅省張掖市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上,崀山風景名勝區就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向與會專家和全國丹霞風景區發出倡議,敢為人先的捆綁倡議得到各丹霞景區的積極回響,並引起國家建設部的高度重視。在此次大會上,由湖南省崀山風景區管理處提議,中山大學彭華教授起草的《關于“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書》被作為大會檔案通過。

為征求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意見,2006年11月,受湖南省建設廳委托,新寧縣委、縣政府組成征求意見組,分別對中國丹霞地貌旅遊學術研究會、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地進行走訪考察,為“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的召開進行動員。2006年12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在長沙主持召開“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會上,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等景區共同簽訂捆綁申報合作協定。
2007年1月26日, 國家建設部于印發《中國丹霞地貌申報世界遺產研討會會議紀要》,明確湖南省建設廳為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牽頭單位,正式拉開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序幕。
申遺意義
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意義:
中國丹霞是一個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根據國際、國內專家的意見,經過幾輪篩選,最後上報的提名地由湖南崀山[1]、廣東丹霞山[2]、福建泰寧[3]、江西龍虎山[4]、貴州赤水[5]、浙江江郎山引等中國南方濕潤區6個泰寧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組成。
世界自然遺產是世界上現存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要素頂級品牌,是全人類珍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自然遺產的項目將按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得到永久保護。“丹霞地貌”是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景蘭和陳國達先生二十世紀20-30年代在廣東韶關丹霞山命名,並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地貌類型,被稱為中國的“國粹”。
因此,以“中國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意義,遠遠勝過任何一個點的申報。不僅是一次有多個點入選,更重要的是被認可了一種地貌類型。首先,丹霞地貌在國內被前所未有的重視,六個省從提名地到省政府,從官員到學者到老百姓,層層關註丹霞,申報過程成為一個推動丹霞地貌深入研究的過程,是一個宣傳和普及丹霞地貌科學知識的過程;同時,申遺過程也是一個提升中國丹霞地貌旅遊區保護與開發品質的過程。其次,中國丹霞地貌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重視,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際地貌學家聯合會的參與,使一個國際性的丹霞地貌對比研究已經開始,是在中國誕生和發展的丹霞地貌學術事業走向世界的重要過程。如果申遺成功,級別和品牌的提升將有利于更好地推動丹霞地貌的全球性研究工作,保護一類特殊的地質地貌遺產,提高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的科學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使之能夠為人類永續利用,成為世界上丹霞地貌永久的科教基地。同時,對于發展旅遊、推動丹霞地貌區地方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持續發展產生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