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于風景秀麗的南湖湖畔,首義校區位于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截至2011年,學校擁有全日製大學部生20000餘人,碩士生7100餘人,博士生83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4900餘人,每年接受來華留學生200餘人次。學校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三大學科為主幹,多學科交叉融合、協調互動,通過優勢學科、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優質教材、主講教師形成人才培養合力。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的一級重點學科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優勢學科4個、特色學科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
截至2011年,學校擁有48個大學部專業,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 1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並擁有各層次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地區學生的招生權。學校還擁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實驗基地和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創新人才實驗區(經濟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解紛專家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我校連續3年成為大學生創新實驗計畫高校,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級品牌專業16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1門、國家級雙語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34門、校級精品課程97門、國家級精品教材2本。
學校積極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倡導利用合並形成的多學科並存、互動的知識環境,積極發展交叉和新興學科,用新興學科改造傳統學科,實現經、法、管等各學科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和協調發展,啓動學科創新工程,從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入手,建立並完善了商貿英語、法製新聞、司法會計、經濟倫理、法經濟學、經濟偵查等具有交叉融通特色的學科,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及學術效果,走出了特色化學科建設之路。
學校已構建起經、法、管三大主幹學科領域的國家級平台,集合了一大批優秀中青年學者,形成了多個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交叉和特色學科。同時,依托“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還建設了多項對學科建設起重要輔助支撐作用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學校提出了“套用型、融通性、開放式”的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實施“大學部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
加強學科專業和精品課程建設,建成經濟管理類和法學類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在大學部生當中全面開設“三通”課程,實行“課外12貭素學分製”,拓展武漢高校聯合辦學,在實施武漢七所部屬高校聯合辦學的基礎上,2010年開始實施武漢南湖片區十校聯合辦學。同時,加強質量監控,出台學業預警製度和教學督導等措施。大學部生錄取分數線逐年提高。2009年,學校又推出新的大學部生全程培養方案,提出“高層次、創新型、開放式、融通性、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歷史沿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48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中原大學(1948--1953)

1948年,為建設和鞏固不斷擴大的中原解放區,培養各方面專業人才和幹部,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毅然決定在中原地區創辦一所大學,並定名為中原大學。7月10日,中原大學籌委會成立,由陳毅、張際春、劉子久、嵇文甫、張柏園、羅繩武等七人組成,陳毅擔任籌委會主任。8月2日,在中原軍區召開的“八一”紀念大會上,劉伯承司令庄嚴宣布了中原大學正式成立。10月,中原大學第一屆校領導班子正式組建,範文瀾任校長,潘梓年任副校長,孟夫唐任教務長。1950年,中原大學先後建立起文藝學院、教育學院、財經學院和政治學院(後擴建為政法學院)。在五年的辦學歷程裏,中原大學共培養了15000多名各類人才,為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恢復和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1953--1958)
1952年,高等教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同年,河南大學經濟系、中華大學經濟系先行合並到中原大學。1953年,遵照中南地區的院系調整安排,中原大學校名被取消,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為基礎,集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財經學科,成立中南財經學院。學院直屬高等教育部領導,中南高等教育局管理;以中原大學政法學院為主體,合並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的政治系和法律系,組建中南政法學院。學院直屬法務部領導。
新成立的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是中南地區唯一的財經、政法類院校。薈萃了並入院校學術造詣較深、教學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及大量的圖書資料,兩院辦學實力明顯增強。
湖北大學、湖北財經專科學校(1958--1978)
1958年7月,為適應“大躍進”運動的需要,教育部和法務部分別將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幹部學校移交湖北省管理。湖北省將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幹部學校、武漢大學法律系合並組建湖北大學。在極左錯誤路線的嚴重幹擾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沖擊下,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
1969年2月,中國和蘇聯在中國的東北邊界上發生沖突,國際情勢驟然緊張,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央提出了要準備打仗的號召。8月之後大批的中央機關人員被精簡疏散,離開北京到各地的“五七”幹校。10月17日,各單位又傳達林彪發布的“關于加強戰備,防止敵人突然襲擊的緊急指示”,更加劇了緊張的氣氛,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在京機關團體單位的搬遷撤離。在這一情勢之下,北京的高等學校如何繼續辦,成為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此時,高等學校已連續四年沒有招生,除了一部分學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屆畢業生沒有離校,學校內部因搞運動,人心惶惶,各有派性,原有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壞。根據這種情況,中央有關部門和北京市,對北京的高等學校做出了大批遷出北京,大批停辦,隻保留一小部分的決策,使北京市高校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變動。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北京被復原停辦的學校14所,中國人民大學首當其中。而湖北大學的性質與北京人大極為相似。所以,湖北大學在1969年冬天復原。絕大部分教工與家屬被迫下放農村。從此,中原大學與湖北大學的名稱再也未能得到恢復。如今的湖北大學是由原“武漢師範學院”改名而來。
1971年12月,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頂住壓力,將湖北大學復原政法專業,保留財經專業,改名為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成為全國原有18所財經院校僅存的“一所半”(遼寧財經學院、湖北財經專科學校)中的“半所”。
湖北財經學院(1978--1985)
1978年,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更名為湖北財經學院,並成為首批恢復招收大學部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湖北財經學院由財政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以財政部為主。湖北財經學院時期,學校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經過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和此後努力,學院成為一所多學科、綜合性高等財經院校,部分學科專業師資力量較強,教學水準和科研能力在全國同類學科中領先,如政治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工業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等。
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1984--2000)
1984年12月,以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為基礎,恢復重建中南政法學院,由法務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並以法務部為主。1985年9月,財政部下發“關于部屬三所財經院校改變名稱的批復”,湖北財經學院改名為中南財經大學。1988年10月,學校建校四十周年,鄧小平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為校園內的陳毅元帥半身銅像題寫了“陳毅”二字。1997年,學校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貿易經濟學、投資經濟學被批準為財政部部屬高校首批重點學科,列部屬高校之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0--)
2000年2月,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合並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直屬教育部領導。2000年5月26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正式組建。合校以來,學校在基礎建設、師資隊伍、科研水準、社會服務等方面成果璀璨,引人註目。
2005年9月,學校跨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1年6月,學校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同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2012年10月23日,教育部、財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簽訂協定,共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科研成果
“十五”時期至2013年6月,學校教師共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80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教育部門重大攻關科研項目200餘項,國家教育部、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法務部等科研課題600餘項。2000年以來,共取得科研成果20000餘項,其中專著900餘部、教材1000餘部、論文17000餘篇,在國外發表成果600餘項。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公布,學校共有33項獲得批準立項,其中重點項目5項,一般項目22項,青年項目6項。立項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九,在本省中排名第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目前學校共有 23個項目獲得批準立項,其中面上項目6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7項,立項經費總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度成長0.68%,立項總數也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度成長21%。
2014年,學校共有3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得批準立項 ,立項率達到21.5%,高出全國13.6%的平均立項率近8%,立項總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七。
2013年,學校共有38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得批準,其中3項重點項目 ,20項一般項目,15項青年項目,項目獲批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 ;2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得批準,其中專項基金項目2項,面上項目4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項;21項成果獲第八屆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郭道揚教授、張紅教授、王艷清副教授等多名學者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科學》等中國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重要論文。
辦學條件

截至2013年6月,學校現有全日製大學部生20000餘人,碩士生7100餘人,博士生900餘人,每年接受來華留學生400餘人次,擁有各層次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地區學生的招生權。
院系專業
學校下設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金融學院、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院(MPAcc中心)、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統計與數學學院等20個學院。
學院 | 專業設定 |
---|---|
會計學院(MPAcc中心) | 會計學專業(含CGA、ACCA及註冊會計師方向)、財務管理專業、國會專業(中澳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班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專業、國際商務專業、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
文瀾學院 | 經濟管理試驗班 |
財政稅務學院 | 財政學專業、稅收學專業(含註冊稅務師方向) |
金融學院 | 金融學專業(含CFA方向)、保險學專業(含精算方向)、投資學專業、金融工程專業、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管理專業 |
法學院 | 法學專業、法學專業(民商法方向)、法學專業(涉外經貿法方向)、法學專業(政府法製方向)、法學專業(二學位) |
刑事司法學院 | 偵查學專業、偵查學專業(職務犯罪偵查方向)、治安學專業、邊防管理專業、法學專業(刑事司法方向)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專業、商務英語專業、日語專業、法語專業、俄語專業 |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 新聞學專業、新聞傳播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數位媒體藝術專業、網路與新媒體專業 、廣播電視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動畫方向) |
工商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貿易經濟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管理科學專業、旅遊管理專業、市場行銷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物流管理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管理方向) |
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 |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行政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勞動關系專業、城市管理專業(城市經濟與管理方向) |
統計與數學學院 | 統計學專業、經濟統計學專業、套用統計學專業、金融數學專業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 |
信息與安全工程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金融信息服務外包方向)、電子商務專業(技術方向)、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含軟體研發方向)、安全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歷史學系、思想政治教育系 |
哲學院 | 哲學專業、國際政治專業、社會學專業 |
中韓國際教育學院 |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動漫遊戲方向)、電影學專業(影像內容方向) |
MBA學院 | |
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 | |
國際教育學院 | |
智慧產權學院 |
師資力量
據學校2013年6月更新的資料顯示,該校有教職工2600餘人,其中教師總數1600餘人,教師中教授215人,副教授529人,博士生導師160餘人;其中“長江學者”2人, “楚天學者”19人,有47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32名教師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3名教師獲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有2人榮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9人入選教育部“青年教師資助計畫”,2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計畫 ;1人入選中國會計名家培養工程;1人入選湖北省“跨世紀111人才工程”,42人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
學校積極引進海外優秀師資,從全球著名學府聘請了多位教授擔任“長江學者”、“楚天學者”和“文瀾學者”,其中包括美國波士頓大學苗建軍獲聘該校首位“楚天學者”,以及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海濤等,並邀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夫·格蘭傑(Clive W.J.Granger) 、芝加哥大學邁克爾·科諾利教授(Michael Connolly)等國際著名經濟學家以及劉鴻儒、李揚、吳曉求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學校作學術演講及擔任名譽教授、講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 歷屆名師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9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有51個大學部專業,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後流動站,以及 1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並擁有各層次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地區學生的招生權。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經、法、管學科融通創新與社會建設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國家級重點學科: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民商法、經濟史(重點培育學科)。
國家級特色專業:法學、經濟學、財政學、工商管理、會計學、金融學、房地產管理、投資學。
省部級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經濟史、國民經濟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統計學、法律史、民商法學、 經濟法學、企業管理、社會保障。
湖北省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學、公共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哲學、公安學、新聞傳播。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
博士後流動站: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統計學、政治學、社會學、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電腦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碩士點:
稅務碩士、金融碩士、保險碩士、套用統計碩士、國際商務碩士、法律碩士、翻譯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專業碩士、資產評估碩士、農林推廣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審計碩士、公共管理碩士。
學科評估
2013年0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正式發布《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該校人文社科類與管理學類學科綜合實力居全國財經類院校第一,其中財經、政法類主幹學科均居全國同類院校前五。具體主幹學科積分如下:套用經濟學:77分;法學:80分;理論經濟學:73分;工商管理:76分;公共管理:72分;管理科學與工程:66分;農林經濟管理:71;統計學:72分;馬克思主義理論:70分。
此次評估學校共參評11門學科,居財經院校參評學科數量之首。其他財經院校參評情況為:上海財大參評10門,中央財大參評8門,東北財大與對外經貿大學參評6門,西南財大參評4門。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學校2014年5月更新的資料顯示,學校擁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7個教學實習基地,2個創新人才實驗區,1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創新人才實驗區:經濟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解紛專家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法學實驗教學中心、傳媒與藝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智慧產權教學團隊、會計學教學團隊、財政學教學團隊、金融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社會
金融學院師生參加2013FMA亞洲年會
保障學教學團隊 。
省級教學團隊:會計學教學團隊、金融學課程教學團隊、財政學教學團隊、智慧產權教學團隊。
國家級精品課程:國際私法、高級財務會計、貨幣金融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審計學、市場行銷、憲法學、財政學、智慧產權法、刑法學、民法學、社會保障、投資學、會計學原理、中國法製史。
省級精品課程:國際私法、高級財務會計、貨幣金融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審計學、市場行銷、憲法學、財政學、智慧產權法、刑法學、民法學、社會保障、投資學、會計學原理、中國法製史、經濟史、民事訴訟法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國對外貿易、政治學原理、新聞學概論、中國財政史、行政管理學、大學英語、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中國稅製、財務管理、房地產經濟學、中級財務會計、國際貿易學、高級財務管理、經濟數學基礎、統計學、偵查學、電腦套用基礎、國家預算管理、農業經濟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個體經濟學、保險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會計學、商法學、總量經濟學。
- 教學成果
2001年,餘劍同學在2001年ACCA全球考試第一門課程中以93分榮膺全球第一名。2007年,海峽兩岸大學會計辯論邀請賽總冠軍;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中國賽區冠軍;中國大學生著作權保護辯論賽決賽冠軍。2008年,熊好學同學獲2007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海峽兩岸大學會計辯論邀請賽亞軍;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何靈華入選奧運火炬手。
2010年,李敬超同學2010年兩項發明獲國家專利授權;第七屆全國高校德勤稅務精英挑戰賽全國決賽 冠軍 ;唐斯同學獲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決賽國家特等獎;首屆CGA華南區英文辯論賽 Top2。
2011年,凌瓏同學獲“微軟杯”智慧產權辯論交流賽最佳辯手稱號;首屆安永“明日商業領袖”案例分析大賽全國總冠軍;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等獎;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最優秀論文獎。
2012年,中國高校第六屆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比賽一等獎;中南財大學子受邀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第十一次部長會議志願者選拔大會;第三屆“中公杯”未來公職領袖精英挑戰賽全國總決賽總冠軍;德勤稅務精英挑戰賽全國決賽亞軍;第四屆法語戲劇大賽總決賽一等獎;第五屆全國商科院校市場調查分析技能大賽總決賽二等獎。
2013年,網中網杯財務決策全國十強邀請賽三等獎;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部組)二等獎;第十一屆“中行杯”華中地區案例分析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業大賽金獎;第二屆全國高校模擬集體談判大賽二等獎;中南財大學子受邀參加2013甲骨文全球大會(上海)志願者表彰大會;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企業競爭模擬大會冠軍;第十屆CASC杯曼弗雷德拉克斯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國際二等獎;第四屆“藍橋杯”全國軟體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總決賽二等獎;2013年全國大學生管理決策模擬大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
2014年,第四屆IMA管理會計案例大賽華中賽區一等獎;學校三人入選首屆“長江學子”優秀大學畢業生評選活動;第20屆"康騰杯"商業案例分析大賽全國決賽冠軍 ;馮雷同學獲2014年ACCA《中國稅法》科目大陸地區第一名並入選香港ACCA財會精英培養計畫 ;全國第一屆大學生商務外語技能大賽總決賽三等獎;“二十一世紀路勁杯”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案例大賽全國決賽二等獎 ;全國大學生稅收辯論賽亞軍;全國MPAcc學生案例大賽冠軍。
文化傳統
校徽
釋義:校徽中間圖案實體部分為“人”字,虛體部分為“文”字,表示學校人文社科類大學的性質。人形還表實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張開雙臂以示開放辦學,邁開雙腿以示穩步發展。中間圖案為一奮發向上的箭頭,沖破內圈,表示“沖出中國、走向世界”,代表學校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人文社科類大學的奮鬥目標。

“1948”和“中國武漢”表示學校建校的時間和學校所在地點。
上半圈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南財經大學校名(政法兩字為集字)。下半圈為校名英文,代表學校面向世界、建設國際知名人文社科類大學的奮鬥目標。
校訓
博文明理 厚德濟世
釋義:知識淵博 縝密思維 識高才優 求真去偽
守身崇德 人格完備 報國為民 服務社會
辦學精神
砥礪德行 守望正義 崇尚創新 止于至善
釋義:砥礪德行是指為人師表者首先要做道德楷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守望正義是指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公平正義感,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崇尚創新是指追求思想自由、學術創新的創造精神以及勇于進行體製和機製創新的改革精神;止于至善是指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中原精神
活潑創新 學以致用
教育理念
為學為用 為效為公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楊燦明
黨委書記:張中華
歷任校長
學校名稱及起訖年月 | 姓 名 | 職 務 | 任 期 |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000.5至今) | 楊燦明 | 校長 | 2014.1——至今 |
張中華 | 黨委書記 | 2011.11——至今 | |
吳漢東 | 校長 | 2000.5——2014.1 | |
徐敦楷 | 黨委書記 | 2000.5——2011.11 | |
中南財經大學 (1985.9-2000.5) | 徐敦楷 | 黨委書記 | 1999.1——2000.5 |
吳俊培 | 校長 | 1999.1——2000.5 | |
汪行遠 | 校長 | 1994.10——1999.1 | |
李渭清 | 黨委書記 | 1986.6——1999.1 | |
鄧周立 | 黨委書記 | 1985.10——1986.6 | |
何盛明 | 校長 | 1985.10——1994.10 | |
中南政法學院 (1984.12-2000.5) | 鄭承泉 | 黨委書記 | 1997.9——2000.5 |
吳漢東 | 院長 | 1997.9——2000.5 | |
鄭承泉 | 院長 | 1993.6——1997.9 | |
羅玉珍 | 院長 | 1988.4——1993.6 | |
厚大源 | 黨委書記 | 1986.11——1997.9 | |
羅輝雄 | 主持黨委工作的副書記 | 1984.8——1986.10 | |
章若龍 | 院長 | 1984.8——1988.4 | |
湖北財經學院 (1978.1-1985.10) | 鄧周立 | 黨委書記 | 1978.1——1985.10 |
何盛明 | 院長 | 1984.5——1985.10 | |
洪德銘 | 院長 | 1983.5——1984.5 | |
湖北財經專科學校 (1971.12-1977.12) | 鄧周立 | 黨委書記 | 1977.11——1978.1 |
張赤俠 | 黨委書記 | 1972.7——1977.11 | |
王平東 | 主持工作的革委會副主任 | 1972.2——1972.7 | |
湖北大學 (1958.10-1970.11) | 趙抱一 | 黨委書記 | 1965.8——1967.8 |
林山 | 主持工作副校長 | 1964.7——1966.6 | |
李光鬥 | 黨委書記 | 1961.6——1964.6 | |
李光鬥 | 主持工作副校長 | 1958.10——1964.6 | |
朱邵天 | 黨委書記 | 1958.10——1961.6 | |
孟夫唐 | 校長 | 1958.10——1966.6 | |
中南政法學院 (1953.8-1958.9) | 李光鬥 | 黨委書記 | 1955.12——1958.8 |
李光鬥 | 院長 | 1955.10——1958.10 | |
林山 | 黨總支書記 | 1953.4——1955.8 | |
李伯剛 | 院長 | 1953.4——1955.10 | |
中南財經學院 (1953.8-1958.9) | 朱明遠 | 黨委書記 | 1955.2——1958.8 |
馬哲民 | 院長 | 1954——1957 | |
中原大學 (1948.6-1953.7) | 潘梓年 | 校長 | 1952——1953 |
範文瀾 | 校長 | 1949——1951 |
知名校友
姓名 | 職位 |
---|---|
劉尚希 |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
何盛明 | 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財政學家。 |
劉放桐 | 復旦大學首席教授,著名哲學家。 |
王朝才 |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
王利明 |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會長。 |
黃進 |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名法學家。 |
張明楷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刑法學家。 |
張卓元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經濟學家。 |
樊麗明 |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 |
賈新春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 |
王錫鋅 |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憲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
肖經建 | 美國消費者利益學會(ACCI)會長,羅德島大學教授。 |
吳聯生 | 北京大學會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
戴德明 |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 |
董曉朝 |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 |
張 軍 |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 |
餘勁松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郝書辰 | 國家審計署科學技術審計局局長。 |
曹龍騏 | 現任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著名金融學家。 |
劉炳炎 | 曾任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 |
楊時展 | 歷任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審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武漢市政協副主席。 |
周佑勇 | 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校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 |
李希慧 |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刑法研究所所長。 |
耿建新 | 中國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 |
王竹泉 |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會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
王玉英 | 天津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
廖進球 |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
張 蕊 | 江西財經大學會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 |
郭澤光 | 山西財經大學校長。 |
王俊豪 | 浙江財經大學校長。 |
馬明華 | 廣東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王善平 | 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
曹詩權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 |
鄭小英 | 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 |
姓名 | 職位 |
---|---|
錢運錄 | 原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共第十六、十七屆中央委員。 |
賀鏗 |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原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著名統計教育家與經濟計量學家。 |
王軍 |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
丁學東 |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正部長級)。 |
王保全 | 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 |
餘蔚平 | 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
戴柏華 | 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
李金早 | 商務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
孟建明 |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 |
孫志剛 | 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
馮惠敏 | 國家稅務總局紀檢組組長、國家稅務總局黨組成員,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
甘藏春 | 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 |
夏 勇 | 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 |
米建國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副部級)。 |
于革勝 |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黨組成員,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
徐曉 |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
劉中一 | 原農業部部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
黃嘉華 | 原常駐聯合國特派全權大使。 |
李必達 | 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局長、公平交易局局長、企業註冊局局長。 |
楊景宇 | 原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
汪興益 |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現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總裁。 |
王洪祥 |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組副組長、監察局局長。 |
陳毓圭 |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蔡玲 | 財政部財政司司長。 |
楊敏 | 財政部會計司司長。 |
胡學好 |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 |
王衛星 |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 |
翟 鋼 | 財政部國防司司長。 |
王建凡 |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 |
曾曉安 |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 |
繼 斌 | 財政部國防司副司長。 |
楊保全 | 財政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長。 |
居 昊 | 財政部科文司副司長。 |
王 瑛 | 財政部政府採購辦主任。 |
王曉華 | 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 |
周成躍 | 財政部金融司巡視員。 |
諸利明 | 財政部預算司巡視員。 |
居昊 | 財政部社保司巡視員。 |
宋秋玲 |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 |
郜進興 | 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副局長。 |
賈榮鄂 | 財政部幹部教育中心主任。 |
歐文漢 | 財政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 |
丁國光 | 財政部農改辦副主任。 |
王光坤 | 財政部駐北京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監察專員、黨組書記。 |
蔡思平 | 外交部財務司副司長。 |
楊遂周 | 國家稅務總局農稅司司長。 |
吳 舫 | 國家稅務總局計財司副司長。 |
劉貴生 | 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陝西省分局局長。 |
張 新 | 金融穩定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兼上海總部副主任。 |
張建軍 |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長。 |
熊良俊 |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局長。 |
胡柏枝 |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財政部駐湖北省監察專員。 |
萬存知 |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長、兼中國金融培訓中心主任。 |
潘衛紅 | 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長。 |
姓名 | 職位 |
---|---|
關廣富 | 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 |
趙雯 | 上海市副市長、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副主席。 |
王立科 | 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兼公安廳黨委書記、廳長。 |
王寧 | 四川省副省長。 |
趙飛 | 天津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市公安局黨委書記。 |
段輪一 | 原湖北省副省長、省委常委。 |
李春明 |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 |
尹漢寧 |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
謝培棟 |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 |
章治文 |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 |
翁行德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肖旭明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郭躍進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湖北省科技廳廳長、民建湖北省委主委。 |
李統書 |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
張堅 |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 |
靳軍 | 湖北省檢察院檢察長。 |
張正新 |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黨組副書記、檢察委員會委員。 |
陳平安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
胡興儒 |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
胡淑珠 |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
楊雲彥 | 湖北省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 |
章新生 |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李家國 | 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原四川省地稅局局長、國稅總局農稅司司長。 |
沈昌發 | 湖北省省政協副秘書長,原湖北省糧食局局長。 |
姚海瑜 | 青海省政府副秘書長、青海湖景區保護管理局局長。 |
李道明 | 原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
邱創教 | 原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省委常委。 |
王 峻 | 原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陳海波 |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省總工會主席,原海南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 |
孫亞 |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
賈紅星 | 河北省科技廳廳長。 |
歐陽衛民 | 廣東省廣州市副市長、黨組成員。 |
張思平 | 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長。 |
鄭振濤 | 廣東省韶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原廣東財政廳副廳長。 |
鄭人豪 | 廣東省汕頭市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
阮日生 | 原廣東省湛江市市長,現任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 |
張美文 | 海南省萬寧市市長,原海南省財政廳副廳長。 |
劉昌林 | 江西省景德鎮市市委書記。 |
高存山 | 山東省人民政府法製辦主任。 |
蔡建明 | 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天水市副市長。 |
汪劍平 | 江西省景德鎮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 |
蔣連生 | 廣西省崇左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
劉新勇 | 河南省鶴壁市委常委、副市長。 |
楊緒春 | 湖北省襄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宣傳部長。 |
張 揚 | 河南省開封市副市長。 |
梁啓通 | 中國民航總局中南局黨委書記、副局長。 |
劉初潯 | 原江西省農業廳廳長。 |
徐唐先 | 原海南省財政廳廳長。 |
範佑先 | 原江西省司法廳廳長。 |
王光遠 | 福建省工商聯第十屆執行委員會主席、福建省總商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 |
姓名 | 職位 |
---|---|
曾志權 |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 |
王文童 | 湖北省財政廳廳長、黨委書記。 |
黃錦生 | 四川省財政廳廳長、黨委書記。 |
劉銘達 | 廣西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地稅局黨組書記。 |
胡金木 | 廣東省國家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
程安亭 | 天津市國家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
許建國 | 湖北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
孫瑞標 | 遼寧省國家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
單晨光 | 四川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 |
張永祥 | 湖北省審計廳廳長、黨委書記。 |
左 敏 | 山東省審計廳廳長、黨組書記。 |
藍佛安 | 廣東省審計廳廳長、黨組書記。 |
李朝明 | 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 |
朱煥然 | 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 |
曾紀芬 | 廣西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 |
吳振鵬 | 新疆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 |
文秋良 |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副廳長。 |
楊楚潮 | 廣東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 |
張繼民 | 河南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 |
梁文賢 | 河南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劉明權 | 陝西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覃先文 | 湖北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王陸進 | 安徽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姚嘉民 | 海南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劉自更 | 海南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 |
陳冬紅 |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稅務局副局長。 |
錢永誠 | 廣東省工商局副局長。 |
葉 青 |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
李 新 | 廣東省審計廳副廳長。 |
張傑明 | 廣州市審計局局長、黨委書記。 |
黃偉林 | 廣州市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 |
李和圈 | 鄭州市國稅局局長。 |
姓名 | 職位 |
---|---|
王明權 | 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光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
田國立 | 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中銀香港董事長。 |
陳四清 | 中國銀行行長、中國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 |
王銀成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朱小黃 | 中信銀行行長、黨委書記,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 |
孫建一 | 中國平安銀行董事長、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非執行董事。 |
姚中民 | 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監事長。 |
張響賢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總公司副總裁。 |
鄭先炳 | 香港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經理、深圳新江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帆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監事長。 |
雷祖華 | 原中國銀行副行長、中國進出口銀行首任行長。 |
馬明哲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
胡平西 | 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原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 |
趙 林 |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監事長。 |
朱 琦 |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華商銀行董事長。 |
沈國軍 | 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
邱火發 | 中國光大銀行副行長。 |
晏加源 | 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中投證券研究所所長,交銀國際(香港)研究部主管。 |
湯小青 | 招商銀行副行長、紀委書記。 |
胡躍飛 | 深圳發展銀行副行長、董事。 |
孫樹明 | 廣發證券董事長,黨委書記。 |
鄧暉 | 長江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
張響賢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副總裁、董事。 |
孫 兵 | 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任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副會長。 |
關國亮 | 原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東方集團董事。 |
孫建平 | 中國平安產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劉恆中 | 北美華人銀行家協會董事會主席和會長,美國花旗銀行集團全球決策管理部高級副總裁。 |
黃海蒂 | 美國亞裔保險理財協會會長,美國宏盛保險與理財公司總裁。 |
曹實凡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陳克祥 |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竇榮興 | 中原銀行董事長。 |
陳剖建 | 天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
曹大寬 | 先後擔任海南匯通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財務部經理、副總會計師,長城證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菅明軍 | 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衛平 | 中國建設銀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中國建設銀行職工監事。 |
張良慶 | 安徽省農村額度社聯合社理事長。 |
鄭成新 | 中國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吳德橋 |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監事、總裁辦主任。 |
姓名 | 職位 |
---|---|
郭凱天 | 騰訊集團副總裁。 |
王文金 | 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 |
向群雄 | 中電集團副總經理。 |
董明珠 | 格力集團董事長。 |
黃柏 | 中國長城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印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學斌 | 創維集團董事長。 |
楊東文 | 創維集團總裁、創維數碼控股有限公司CEO。 |
彭辰 |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 |
莫斌 | 碧桂園總裁、執行董事。 |
樓永良 | 中天建設集團董事長。 |
朱福壽 | 東風汽車集團總裁、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 |
高聖元 | 深圳控股集團總裁。 |
李紹燭 |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 |
陳月明 |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兼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
譚建生 |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汪 洋 | 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包德元 | 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洪恩 | 豫聯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
孟中澤 | 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
成清波 | 深圳中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梅 權 |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曉明 | 湖北人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
(註:以上均為不完全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