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bing zhōu
並州(拼音:bīng,中古拼音:pjeng)
城市名
太原舊稱。
古州名
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虞舜至周朝
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並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並州。"夏仍為冀州地,周曰並州。《周禮·職方》:"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昭餘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輿地廣記》載,周並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漢朝以來
漢武帝元封中年置並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並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並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開元十一年(723年)改為太原府。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于榆次(今晉中市榆次區),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陽曲縣(今太原城區),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不過,太原仍沿用並州來命名路名,如並州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