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記錄
1992年6月7日:世界步行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地球峰會"期間正式啟動。

1993年10月:超過15個國家參加了第一屆世界步行日,其中包括保加利亞、德國、奈及利亞、以色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奧地利。
1994年10月:1994年的世界步行日在參賽國家和人數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5年6月25日:TAFISA在以色列奈坦亞(Netanya)舉行的世界步行日上,首次組織了國際研討會,有44個國家參加。
1995年10月14至15日:各洲的30個國家參加。
1996年10月20日:33個國家參加。
1997年10月19日:40個國家參加。
1998年10月18日:46個國家參加。
1999年10月17日:55個國家參加。
2000年10月1日:61個國家參加。
2001年9月30日:65個國家參加。
你真的會走路嗎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最好的運動是步行。研究證明:步行可以逆轉冠狀動脈硬化斑塊,還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發病率減少30%-50%。步行能明顯使體型健美,更重要的是步行能使神經系統功能、尤其是平衡功能改善。此外,步行還能改善思維,使情緒變得愉快。
目前,步行鍛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是,在走路這件平常事上,卻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對了。
錯誤一:雙臂下垂不擺動
在步行過程中,多數人雙臂下垂,只是輕微擺動,走路沒有精神。
但其實,步行健身首先要全身動起來。而全身動起來,就要靠雙臂擺動。
正確做法:擺臂越大效果越好
首先要讓小臂與上臂擺成直角,挺胸抬頭,擺動幅度儘量大。擺動速度越快,步子也就越快,健身效果也就越好,前提是體力允許。
錯誤二:愛挑柏油路走
很多人在朋友圈曬步行記錄,但從路線就能看得出,走得都是硬硬的柏油路,對膝關節衝擊很大。
不同運動方式對膝關節衝擊力不同,即使在平地走路,膝關節承受的重量也幾乎是人體重的4倍。路面對膝關節的衝擊力,草地最小,柏油路次之,水泥路最大。
正確做法:步行儘量選軟路
比如在塑膠道上運動,一半以上的衝擊力會被塑膠吸收,藉此可以保護踝關節等。步行者應選擇軟路面運動。
錯誤三:穿鞋五花八門
觀察那些晚飯後走路鍛鍊的人們可以發現,步行者穿的鞋子是五花八門,有人穿著運動鞋,甚至是專業的跑步鞋,但是有的女士卻穿著船鞋、帶跟的鞋,還有的人甚至還穿著皮鞋、涼鞋出門了,覺得反正只是走路而已,無需做太多準備。
其實,並非任何鞋子都適合以走路健身為目的時穿,如果發現總是肌肉酸痛,那就是穿的鞋子不合適。
正確做法:走路鞋要軟而輕
走路穿鞋的標準就是要鞋底軟、鞋子輕、鞋幫軟。
健康走路八法
當你有效大步走的時候,能夠調動占全身50%的腿部肌肉,50%血液,刺激50%血管,50%神經,按摩肝、膽、脾、胃、膀胱、腎經6大經絡,健身的效果可見一斑。
但要注意,可不是隨便走走就能達到健身目的喔,看看科學走路八法,你做到了幾條:
第一法
大步行
後腿用力蹬,前腿往前抬,兩腿肌肉用力就大了許多,步幅自然地加大了許多。
第二法
10點10分走
兩手側平舉到錶針中的10點10分位置上,保持這個動作,可以有效鍛鍊頸部的肌肉,緩解頸椎痛。
第三法
呼吸鍛鍊
在走步時心裡數著四個數,一二三慢吸,第四步快呼,這樣可使氧和肺泡之間的紅血球氧及二氧化碳交換的幾率加大,使全身充氧。
第四法
扭著走一走
行走過程中,可以有效增加一些軀體動作。比如說扭著身體走,會攪動內臟,相當於對胃腸進行了良性按摩,可增強排便功能,防止便秘。
第五法
高抬腿走
抬腿走就是每走一步,大腿屈膝高抬,可鍛鍊髂腰肌,防止老年人疝氣。
第六法
“認真”走
給走步增加一些難度,可以有效調動神經系統的參與量,提高神經系統的指揮和控制能力。
第七法
“彈”著走
兩腳朝前,每走一步十個腳趾頭都要用力,特別是大腳趾頭要用力,把人要彈起來。對腳部疾病,如腳趾痛、腳弓塌陷、踝關節問題,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第八法
倒著走
可以強化腰腿肌肉,增強平衡,比正行耗氧多。
專家還有個有趣的建議:走路一定要拉著老伴的手,聊的話多,肌肉增強,脂肪減少,情緒改善,痛覺下降,連感冒、發燒、癌症都少。
界定問題
1.在世界範圍的同一天參與活動;

2.於2002年9月29日星期日舉行;
3.提供步行活動的網路;
4.活動的設計能夠吸引儘可能多的參與者;
5.目的是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規則介紹
一項活動要被TAFISA正式定為世界步行日,必須有它的前提條件:
1.活動必須面向各種人群,例如家庭、殘疾人和老年人等。
2.主要的線路不超過12公里(8英里),並且要平坦好走。
3.各種路線應該適合不同身體條件的人(受過訓練和未經過訓練的參與者)。
4.路線的選擇應該避免可能會造成傷害的危險地帶。5.必須考慮安全和保障措施。
6.活動地點的極限溫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需要特別注意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