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編 號: Strain Number IFFI 10213

丁學名: Latin Name Acinetobacter sp.
中文菌名: Chinese Name不動桿菌
拉丁別名: Other Strain Name
菌株來源 :History ← IFO 13644 ← ATCC 31105
分離基物: Habitat
培養溫度: Temperature 30 C
培 養 基: Media Number 197
形態與染色: 革蘭陰性球桿菌,菌體大小為1.5~2.5UM,長成雙排列,革蘭染色不易褪色,多數菌株有莢膜,無芽孢,無鞭毛。
病學機理
不動桿菌廣泛分布于外界環境中,主要在水體和土壤中,易在潮濕環境中生存,如浴盆、肥皂盒等處。該菌粘附力極強,易在各類醫用材料上粘附,而可能成為貯菌源。此外,本菌還存在于健康人皮膚(25%)、咽部(7%),也存在于結膜、唾液、胃腸道及陰道分泌物中。
感染源可以是病人自身(內源性感染),亦可以是不動桿菌感染者或帶菌者,尤其是雙手帶菌的醫務人員。傳播途徑有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在醫院裏,污染的醫療器械及工作人員的手是重要的傳播媒介。易感者為老年患者、早產兒和新生兒,手術創傷、嚴重燒傷、氣管切開或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機、行靜脈導管和腹膜透析者,廣譜抗菌葯物或免疫抑製劑套用者等。在使用呼吸機者中,肺炎發生率約為3%~5%。
臨床表現
一、肺部感染 就感染來源而言,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內源性感染。口咽部菌體的吸入,很可能是內源性感染的主要發病機製。常有發熱、咳嗽、胸痛、氣急及血性痰等表現。肺部可有細濕啰音。肺部影像常呈支氣管肺炎的特點,亦可為大葉性或片狀浸潤陰影,偶有肺膿腫及滲出性胸膜炎表現。
二、傷口及皮膚感染 手術切口、燒傷及創傷的傷口,均易繼發不動桿菌皮膚感染,或與其他細菌一起造成混合感染。臨床特點與其他細菌所致感染並無明顯不同。多無發熱。偶可表現為蜂窩織炎。
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 不動桿菌可引起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陰道炎等,亦可呈無症狀菌尿症,但臨床上無法與其他細菌所致感染區別,其誘因多為留置導尿、膀胱造瘺等。
四、菌血症 菌血症為不動桿菌感染中最嚴重的臨床類型,病死率達30%以上。多為繼發于其他部位感染或靜脈導管術後,少數原發于輸液、包括輸註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抗腫瘤葯物等之後。有發熱、全身中毒症狀、皮膚瘀點或瘀斑以及肝脾腫大等,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少數可與其他細菌形成復數菌菌血症。
五、腦膜炎 腦膜炎多發于顱腦手術後。有發熱、頭痛、嘔吐、頸強直、凱爾尼格征陽性等化膿性腦膜炎表現。
實驗室: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中性粒細胞數增加.經防污染採樣技術獲得的痰標本,診斷價值較大。痰塗片發現革蘭陰性球桿菌可成為診斷的重要線索。
治療方法
目前不動桿菌的耐葯率呈上升趨勢,有的上升較快(如環丙沙星),耐葯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的有氨苄西林、頭孢唑啉及氯酶素等。耐葯率尚較低的有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頭孢他啶、頭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等。
在經驗用葯階段,往往首選頭孢哌酮-舒巴坦、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還可選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阿米卡星、新一代氟喹諾酮類。對病情較重者,主張β-內酰胺類與氨基糖苷類(或氟喹諾酮類,或利福平)聯合套用。然後,則根據葯敏結果調整選用方案。
預後
影響本病預後的因素是基礎病的嚴重程度、引起感染的誘因能否消除、治療的早晚以及抗菌方案是否合理等。肺部感染與菌血症的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