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音
中文
不以為然bù yǐ wéi rán

【解釋】:然:是,對。不認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自】: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隻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示例】: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近義詞】:嗤之以鼻、不敢苟同、滿不在乎
【反義詞】:五體投地、仰承鼻息
【文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出 處
宋·蘇軾《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隻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史記·魏世家》:“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
示 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四回:“伍員不以為然,遂與伯嚭俱事吳王。”
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不以為然。(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造句:
老師批評了他,他還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明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輕蔑意味。
常見錯誤
“不以為然”指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不以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視,不認真對待。
例1:我們希望各級政府科學理財,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萬不可不以為然。(此句即把“不以為然”理解為不放在心上。
例2: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裏卻不以為意。(“不以為意”改為“不以為然”)
歇後語
爐膛裏火星——不以為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