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1945年12月1日,在原上海市教育局長顧毓秀的支持下,由著名戲劇家熊佛西、李健吾、吳仞之等創辦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第一任校長是顧仲彝。學校接收地處北西川路橫浜橋的前日本國民國小(今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為校址,于當年11月開始招收話劇演員組、技術組和研究班(編導組)新生,12月開學上課。著名戲劇家洪深、歐陽予倩、熊佛西、曹禺、陳白塵、楊村彬、吳仞之、趙景深等均曾先後來校執教。
1946年10月,學校為抗議上海市參議會無理通過“裁撤劇校”的決議,齊心協力展開緊張的護校鬥爭。在上海進步文化界的有力支援和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這場鬥爭取得勝利,學校得以儲存下來。但顧仲彝卻不能再繼續任職,由熊佛西繼任校長,至1948年秋,學生人數達200人左右。
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
1949年10月,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沿襲解放前的體製,仍隸屬上海市教育局領導。全校各科均招收高中畢業生人學,學製一律三年。
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1952年9月,全國高等學校實行院系調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和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並入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于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與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並無行政隸屬關系),業務劃歸中央文化部直接領導,仍由熊佛西任院長。學校規模日漸擴大,原有校址已不敷套用,遂于1955年8月遷至華山路。
上海戲劇學院
195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變更校名為上海戲劇學院。
1960年5月,學校被文化部定為部屬重點院校,至1962年建院10周年時,全院系科設定已發展為表演、導演、戲劇文學、舞台美術四個系的完整建製。在此時期,全院的學生人數從1952年的248人,增加到1965年的668人,教師人數從同期的57人增加到157人。其中宋端鈞、趙銘彝、餘上沅,孫浩然、吳曉幫、胡蓉蓉等名家都是解放後來校任教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上海戲劇學院遭到嚴重破壞,教學工作被迫中斷7年,至1973年恢復招生。
70年代中,學校曾建立美術系。80年代至90年代,曾開辦電影導演班。95年開辦藝術設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中國首創電視主持專業並成立了電視藝術系。
1979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上海戲劇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設立碩士學位的授予單位之一。
1981年,首屆畢業的研究生成為全國第一批獲得戲劇學科碩士學位的畢業生。
1992年,文化部決定學院為部屬院校率先實行管理體製綜合改革的試點單位。
1994年,學院榮獲人事部、文化部命名的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
1999年,學校開始招收博士生。

2000年4月,學校從由文化部主管劃為由文化部與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統籌為主。
2002年,原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三校並入上戲,作為戲曲舞蹈分院、附屬戲曲學校和附屬舞蹈學校。
2004年,學校相繼籌建了創意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
2005年,學校在戲曲、舞蹈和電視藝術等相關專業基礎上設立了戲曲學院、舞蹈學院、電視藝術學院。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上海戲劇學院設有表演系、戲劇文學系、舞台美術系、導演系、電影電視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創意學院8個學院(系),設定大學部專業(方向)20個。
院系 | 專業 |
---|---|
表演系 | 表演 |
戲劇文學系 | 戲劇影視文學、藝術教育 |
舞台美術系 |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燈光設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服裝與化妝設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劇場管理)、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舞台設計) |
導演系 | 戲劇影視導演 |
電影電視學院 | 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 |
戲曲學院 | 表演(戲曲表演)、表演(戲曲音樂)、戲劇影視導演(戲曲導演)、表演(木偶) |
舞蹈學院 | 舞蹈表演(中國舞)、舞蹈表演(芭蕾舞)、舞蹈表演(國標舞)、舞蹈編導 |
創意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藝術管理)、視覺傳達設計 |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年5月,上海戲劇學院有教授41名,副教授45名,一級演員9名。學校有“千人計畫”特聘教授2人,“東方學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3個。
“千人計畫”特聘教授
“東方學者”特聘教授
蕭麗河。
上海高等學校市級教學團隊
服裝與化妝教研室(徐家華)、主持藝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洪林)、舞蹈教學創新教學團隊(陳家年)。
學科建設
截至2012年9月,上海戲劇學院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4個,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2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藝術學、藝術學理論。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國家重點學科
戲劇戲曲學。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
戲劇與影視學(A類)、設計學(B類)。
教學建設
2013年,上海戲劇學院獲得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截至2014年,上海戲劇學院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市級精品課程9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
化妝設計與創作體現、中國戲劇史。
市級精品課程
芭蕾女班足尖基本功訓練、導演基礎理論、紀錄片創作、演播語言組織、電視文藝節目策劃、導演元素練習、電影名片分析、多幕劇演出創作、電視劇寫作。
對外交流
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上海戲劇學院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十餘所學校、國際機構團體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合作關系。學校經常聘請國際專家來校講學、排戲,學院的專業教師也經常受聘到國外講學訪問,共有五十多國家地區學生來校留學、研修。學校的演出團、教學小組也先後赴新加坡、日本、英國、義大利、德國、美國、韓國、比利時、羅馬尼亞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演出,交流教學實踐。學校先後主辦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國際小劇場戲劇節。

2008年3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亞太戲劇教育中心在上海戲劇學院成立,中心將常駐上海戲劇學院。中心成立後,將推動亞太地區各戲劇院校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舉辦專業論壇、啓動區域合作培養研究生的計畫等。
科研成果
平台建設
截至2014年4月,上海戲劇學院有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高校“立德樹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市人文藝術創新工作室3個。

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戲劇研究基地。
上海高校“立德樹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上海市綜合藝術教育教學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文藝術創新工作室
表演藝術創新工作室、舞台美術創新工作室、舞蹈藝術創新工作室。
創作成果
2000年至2008年間,上海戲劇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198項,其中市級以上科研項目102項,包括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4年,學校獲得2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資助。
2010年,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上海青年京昆劇團選送的國劇《死水微瀾》入選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藝術司承辦的2010年全國國劇優秀劇目展演。2010年11月,上海戲劇學院的音樂話劇《瞬間不是永遠》在第二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中榮獲專業組優秀劇目獎和優秀編劇獎兩項大獎。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1990年,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共有藏書約21.8萬冊,期刊合訂本2.8萬冊,訂閱中外期刊700餘種,比較完整系統地儲存了國內戲劇、電影、電視方面的專業期刊資料。
- 學術期刊
《戲劇藝術》是上海戲劇學院主辦的戲劇藝術類學術期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設有戲劇理論與批評、中國戲曲史論、中國話劇史論、表導演藝術研究、劇場演藝研究、戲劇教育研究、比較戲劇與跨文化戲劇研究、國外戲劇思潮、外國戲劇史論、劇本譯介等欄目。

文化傳統
校徽
上海戲劇學院校徽以中文“戲”字為中心圖案,以方中帶圓的弧形框作為邊界。“戲”字源于中國先秦時期大篆體,其結構經變形處理,由依稀可辨的四個人型組成。四個人型正在進行表演,動作各不相同,既獨立成趣,又相互支撐,具有鮮明的東方色彩和動態美感。“戲”字散發著中國藝術精神,含蓄地表現了學院的優良傳統和育人理念。弧形框取自舞台、銀幕、熒屏三者物理形態的意象,寓意戲劇學院在藝術天地裏融會貫通、與時俱進。校徽整體圖案于古樸渾厚中見精妙,韻味悠長。

校訓
培養人才的目標,我以為,首先應該註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愛民族,愛國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所以本校的訓練的體系,不僅是授予學生戲劇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還是訓練他們如何做人。
——熊佛西
校歌
上海戲劇學院院歌
1947年田漢作詞,2010年修訂。
大地重光,
江海浩蕩,
在東方巨港,
矗立著一座戲劇教育的巍峨殿堂。
人生的戲劇,
戲劇的人生,
人類的精神象那燦爛的明珠在這裏閃光。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善良兒女,
我們是人類靈魂的青年工匠。
腳踏實地,
沉著堅強,
團結合作,
奮發向上。
接受先輩的遺產,
學習國際的優良,
傾聽大地的呼聲,
投身社會的課堂。
人生的戲劇,
戲劇的人生,
人類的精神,
在這裏閃光,閃光!
明珠在這裏閃光,閃光!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
顧仲彝 | 校長(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 1945年12月—1947年12月 |
熊佛西 | 校長(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 | 1947年2月—1949年6月 |
校長(上海市戲劇專科學校) | 1949年6月—1952年9月 | |
院長(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 1952年10月—1955年12月 | |
熊佛西 | 院長 | 1952年12月—1965年10月 |
蘇堃 | 黨委書記 | 1956年12月—1981年4月 |
院長 | 1981年4月—1984年2月 | |
楊進 | 書記 | 1958年9月—1964年8月 |
于伶 | 院長 | 1980年12月—1981年4月 |
蘇寧 | 書記 | 1981年4月—1984年2月 |
何添發 | 書記 | 1984年2月—1990年7月 |
代院長 | 1989年2月—1990年7月 | |
陳恭敏 | 院長 | 1984年2月—1988年2月 |
胡志宏 | 書記 | 1991年5月—1994年4月 |
餘秋雨 | 院長 | 1990年7月—1992年6月 |
戴平 | 書記 | 1994年4月—2003年8月 |
榮廣潤 | 院長 | 1996年4月—2006年4月 |
胡妙勝 | 院長 | 1992年6月—1996年4月 |
賀壽昌 | 書記 | 2003年8月—2008年9月 |
韓生 | 院長 | 2009年9月至今 |
樓巍 | 書記 | 2008年11月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