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基本信息
【讀 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比喻義】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釋 義】三個人都說街市上有老虎在吃人,別人便以為真有老虎。比喻謠言一再反復,就會使人信以為真。
【用 法】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反義詞】眼見為實、實事求是
【燈 謎】大夫製迷 春節那天做條謎
【英 文】 直譯:Three people spreading reports of a tiger make you believe there is one around
意譯:A lie,if repeated often enough,will be accepted as truth.
A repeated slander makes others believe
.對應英文諺語:It must be true that all mensay.
示例
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鑠金君自寬。”

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傳竟成真的了。
《韓非子·外儲說上》: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隋唐演義》 :正是積毀成山,三人成虎。到開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詔廢勇為庶人。
文法
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反義詞:眼見為實
燈謎
大夫製迷
春節那天做條謎
出處
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魏策二》:“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離市場很遠,而議臣者過于三人,願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原文
龐蔥(恭)(1)與太子質(2)于邯鄲(3),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4)有虎,王信之(5)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6)之乎?”曰:“寡人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蔥(恭)曰:“夫(7)市之無虎也,明(8)矣,然(9)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10)魏也遠于市,議臣者(11)過于三人。願(12)王察(13)之。”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竟不得見。
------《戰國策》
譯文
魏國大臣龐蔥(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來說集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不相信。" 龐恭說:"第二個人說集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這種說法嗎?" 魏王說:"我懷疑這件事。" 龐蔥(恭)又說:"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這種說法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蔥(恭)就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明擺著的事,但是有三個人說有老虎,就變成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的距離比距離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而議論我的人也一定超過三個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識別那些人的話。" 魏王說:“我自然知道這個道理。”于是龐恭告辭而去,很快就有許多謠言傳到了魏王耳朵裏。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回到了祖國。果然龐恭再也沒有得到魏王的召見。
注解
1. 龐恭:魏國大臣。
2. 質:人質,這裏用作動詞,指作人質。謂將人作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3. 邯鄲:趙國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鄲縣西南十裏。
4. 市:集市
5. 之:代詞,這裏指“市有虎”這件事。
6. 信:相信。
7. 夫: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8. 明:明白,清楚。
9. 然:可是。
10. 去:距離。
11. 議臣者:議論我的人。議:議論。這裏是非議,說人壞話。臣:龐蔥(恭)自稱。著:……的人。
12. 願:希望。
13. 察:觀察,仔細看,明察。
14. 反:通“返”,返回。
15. 得:能夠(得到)。
16. 過: 超過。
17. 見:拜見、謁見。這裏指召見。
18. 竟:最終
通假字
原句:龐恭從邯鄲反
“反”通“返” 意思為返回
典故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一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恭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集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恭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恭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街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道 理
(1)三人成虎,講的是一位大臣舉例提醒魏王,應明察秋毫,勿聽信流言,但最終魏王還是聽信讒言,遠離了忠臣。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輕信多數人說的,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 做事要善于調查研究,不要輕信于他人。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相關連線:《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于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隻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于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
東周策1卷
西周策1卷
秦策5卷
齊策6卷
楚策4卷
趙策4卷
魏策4卷
韓策3卷
燕策3卷
宋衛策1卷
中山策1卷
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而現在,人們卻將其理解為“三個人就頂一隻老虎”,即人多力量大。
寓意
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進行考察、思考,並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識,輕信謊言,就會讓人犯錯誤。
名篇擷英
三人成虎,講述的是一位大臣舉例提醒魏王,應明察秋毫,勿聽信流言,但最終魏王還是聽信讒言,遠離了忠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善于調查研究,不要輕信于人。
造句
謠言的可怕就在于“三人成虎”,說的人一多,便會使你分不清真假.
歸納梳理
1.古今異義 今邯鄲去大梁(距離) 2.一詞多義 (1)1.質【于】邯鄲(到) (2)2.遠【于】市(比) (2)1.【質】于邯(名詞,作人質) 2.太子罷【質】(名詞,指作人質這件事)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正是積蜚成山,三人成虎。到開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詔廢勇為庶人。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二回
拼音代碼: srch
近義詞:眾口鑠金、道聽途說、三人成市虎
反義詞: 眼見為實
用法: 作賓語、定語、分句;指謠言